揭开动物喜食自己粪便之谜_特种养殖_百度空间

长期生活在食物质量较差的环境中,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如何满足自身对于能量的所谓物竞天择,它们无法和大型动物抢夺生存资源,只能形成自己特殊的行为方式。其中为就是部分草食性动物对身体较小、食物质量低和天敌威胁等不利因素适应的结果。

养过兔子的人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奇怪现象,尽管每天都按时喂食,兔子竟然还吃自便,难道是因为营养不够吗?还是因为兔子生病了?“这实际上是广泛存在于草食性中小动物中的一种食粪行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xxxx实刘全生说。在刘全生等人对于田鼠的一项{zx1}观察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食粪行为。

食粪行为在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

食粪行为是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实际上是特指动物取食自己的由盲肠内容成的粪便的行为。刘全生在发表于《兽类学报》的论文中提道:“食粪行为的形成是动物较小、食物质量低和天敌威胁等不利因素适应的结果。”

根据动物学家们野外和实验室观察的结果,食粪行为在草食性动物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和动物个体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刘全生说,据了解,现在已知的具有食粪行为的哺乳动物体重都在10千克以下,只有一种动物南美水豚比较特殊,体重高达35千克到60千克。刘全生等人把田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了证实田鼠存在食粪行为,在给田鼠喂食的过程

中,他们在食物中混入了一种标记物,标记物是一种对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没有害处,但是又不能被动物吸收的物质。

在喂食过后的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等不同时段,对田鼠的胃、小肠、盲肠、

结肠内的物质进行取样分析,检测标记物的浓度。如果按照动物的消化规律,在开始阶段,标记物的数量应该在胃部最多,随着取样时间的后移,标记物也会逐渐随着胃肠蠕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盲肠、结肠。

不过,刘全生的取样分析结果却恰恰相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在田鼠的小肠内,标记物浓度再次升高,食物在消化道中应该是单向流动的,不可能再次回到小肠,{wy}的来源只能是排泄出去的粪便,这个实验也证实了田鼠确实存在食粪行为。

中小型动物往往得不到高质量食物,无法满足身体对于能量的需要。

为什么食粪行为常见于田鼠这类食草的中小型哺乳动物呢?这些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的

代谢率是人类的几十倍,虽然它们体型偏小,总体消耗的能量少,但是相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它们单位组织的能量消耗却很大。因此中小型哺乳动物往往最需要的是那些高质量、低纤维的食物,以满足高能量消耗的需要。

可实际情况却xx相反,刘全生解释说,在野外,中小型哺乳动物由于进攻和防御能力较差,只能趋向于去到那些食物质量较差,但是比较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活动,比如草原等。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这些中小型哺乳动物得不到高质量的食物,不得不以容易获得的高纤维的植物茎叶为食。

但是植物茎叶中的营养几乎都存在于含高纤维的细胞壁内,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并不

能直接消化植物纤维,只能依靠大量共生于盲肠中的微生物发酵降解植物纤维。

因此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往往有发达的盲肠,比如体重只有四五十克的田鼠,它的盲肠可以长达12厘米到15厘米,含有内容物时占整个身体重量的1/10。

盲肠中的微生物把大量植物纤维发酵降解转变成高蛋白营养物质,但是由于盲肠中没有消化酶和载体,这些营养物质并不能被盲肠直接消化吸收,{zh1}只能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食用粪便是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补充营养的{jj1}途径。

这些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的盲肠发酵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氨基酸、维生素B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甚至比自然界中的食物更加有营养。中小型哺乳动物食用粪便可以使这些营养物质被重新利用,不至于被白白浪费了,对于长期食用低质量食物的它们来说,也是一个补充营养的{jj1}途径。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动物的食粪行为并不是随时可见的,一般只是发生在它们休息时。而且具有食粪行为的草食性动物,它们排泄的粪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营养的,一种是没有营养、随时丢弃的。

那么动物如何区分这两种粪便呢?刘全生告诉我们,有的动物粪便,比如兔子,仅仅从外形

上就能区分。它们的粪便一种是外有薄膜的软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水分;一种是干燥且有固定形状的硬便。在田鼠类、仓鼠类和豚鼠等具有食粪行为的动物中,它们取食的粪便与其丢弃的粪便在外形上并没有区别。不过这些动物还是自有绝招能轻而易举地区分开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餐”。

食粪行为有利于动物充分利用消化道,以及躲避天敌。

刘全生在对田鼠进行全天候的观察中就发现,田鼠自己能感觉到什么时候排出的粪便是有营

养的,有时候田鼠正在活动,突然就会停下来,找到一个角落,小心翼翼等待粪便排出体外,然后安安静静地“补充营养”。“这说明动物在排泄的过程中就能感觉到哪些粪便是有营养的。”刘全生解释说,“可能是因为粪便的化学成分不一样,比如软硬程度不同或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不一样,对动物形成的刺激也不一样。当然目前这也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测,还没有xx探究明白动物的心思。”

有的时候,田鼠也会用自己的前足试探性地摸摸粪便,或者用鼻子闻闻看,检查粪便是否有营养。

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在休息时消化道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个时候食用粪便,可以让消化道得到充分的利用,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能量。

而且在自然环境中,由于气候、天敌和动物自身体能等因素的限制,动物总有一段时间不能外出觅食,这时食用营养丰富的软便可以补充所需的营养,维持正常活动。

而且有的时候为了逃避风险,有的动物还会取食营养价值并不高的硬便。比如兔子都是夜间出去觅食,在天色还没有xx黑的时候,正是它们的天敌活动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出去觅食,要冒很大的风险,此时兔子也会取食一些营养价值不高的硬便,硬便经过再次咀嚼也可以继续消化。“动物的食粪行为也是对取食的风险和食粪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刘全生说。



郑重声明:资讯 【揭开动物喜食自己粪便之谜_特种养殖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