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流派的面线小吃
沙茶面的制作过程:沙茶又称为“沙茶酱”,是用左口鱼、虾米、花生仁、白芝麻、黄姜、椰仁、大蒜、生葱、芥末、香菜子、香草、辣椒、丁香、陈皮、胡椒、辣椒等料磨碎加油、盐熬煮而成,色泽金黄,香辣味浓。将鸭心、鸭肠、鸭腱、丸子、瘦肉、虾仁、猪腰、猪肝、米血、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与沙茶汤氽熟后,扣在煮熟的面条上,再淋上滚开的沙茶汤即成。沙茶汤是用沙茶酱放入大骨汤中搅匀,置旺火上烧沸后,改用中火保持小沸,加入精盐、味精而得。沙茶面以色艳、香浓、热辣、汤稠闻名。沙茶面遍布厦门的大街小巷,是小吃,是传统,也是厦门人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的缩影。
漳州沙茶牛肉炒面做法:1.牛肉切成片,用料酒、酱油和湿淀粉腌5分钟。
2.芥兰洗净斜切成段,红椒切成片。3.将油面条煮熟,盛出沥干水分。4.炒锅入油,下牛肉片翻炒,七成熟加入芥兰、红椒和沙茶酱一同翻炒,然后放入面条,翻炒后即可出锅。
厦门炒面线:选用上等线面,先入油炸成浅咖啡色,捞起后用开水烫去表油,再把瘦猪肉、鲜鱼肉、香菇、镜头笋(均切成细丝)扁鱼(炸脆捣碎),放入锅中用花生油炒过,和以猪骨汤,酌加绍兴酒、味精,烧开后将炸好的线面放入轻轻拌炒,略为收汤即装盘上桌,趁热而食。
面线糊头:以虾、蛏、淡菜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煮时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糊而不烂之功效。面线糊,除以海鲜作配料外,还可加鸭血或猪血,或切一些猪肠放入面线糊中煮炖,使油脂融入其中,猪肠也烂熟好吃,再配上油条,炸葱花,胡椒末作为调味,味道更为浓烈可口。
手抓面:漳州话又叫做"豆干面"。细面条用开水烫热后捞出,抓成手掌大小的面份,放在竹篱上铺开。吃时在“面份”上放上“炸豆干”(油炸豆腐),加芥辣、酸辣、酱、蒜茸等调料,然后把“面份”卷起来用手抓着吃,故叫“手抓面”。这样吃法面条软中带韧,香甜酸辣,冰凉润滑,留有xx,别有风味。
漳州卤面:每逢佳节喜庆,漳州人吃卤面的习俗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做卤面时,要精菇、黄花菜、猪肉、扁鱼、沙虫、虾干、鱿鱼和笋丝等。拌和调味品,倒进卤汤锅里,再调以蛋和薯粉之类。进餐时,先在碗底放些韭菜或豆芽,再放上面条,面条上放点香菜,再用卤汤调拌,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
漳州鼎边趖制法:1、锅中加水煮沸改中火。2、在来米粉浆沿锅边慢慢淋下成片状,稍凝结时可用锅铲挑起面片并取出。3、另将煮锅洗净炒香虾米,再加入汤头煮开。4、将汆烫过的肉丝、笋片、金针、湿木耳、芹菜丝、盐、酒等菜料加入,煮开后将面片放入稍煮即可盛碗。5、表面撒些蒜酥与胡椒粉食用。
米烧粿的制作:先将上等晚米用水洗净浸泡,加清水磨成米浆,然后装入布袋吊干成米粉团。将米粉团加适量清水揉匀,搓条切成小圆团,再擀成直径约5厘米,中间稍厚、四边略薄的薄圆片,即成米烧粿皮。将瘦肉剁碎,冬笋切成细丝,豆腐干切成细丝,萝卜抽成丝,扁鱼、红虾油炸酥后研碎。将以上原料加上适量地瓜粉、精盐、味精,猪油搅匀拌成馅料。将擀好米烧粿皮包上馅料,捏成半月形的米烧粿生坯,再放在蒸笼里蒸熟。米烧粿宜热食,可根据各人口味配上番茄酱、甜辣酱、竹醋酱,味道浓厚,鲜香可口。米烧粿是xx民俗小吃之一,已有百年历史,清香可口,雅俗皆宜,是人们喜爱的米制佳品。
漳州粉粿制法:1、将地瓜粉与冷开水拌匀成为地瓜粉浆。2、将刚烧开的热开水冲入调好的地瓜粉浆内,一边冲入一边搅拌至呈透明糊状。3、趁热把透明糊状倒入抹油的长四方盘中,表面抹平,待冷却即为“粉粿”。4、把冷却的粉粿置冰箱冷藏后,取出切小块盛碗,淋下蜂蜜或自制糖浆即可食用。
粿条筒制作方法:1、将大米用清水浸泡三小时洗净捞出,加入清水磨成细米浆。2、将大锅置在旺火上,加放清水烧沸,入进用白铁皮制成的直径一尺三寸的方盘。舀入米浆(约230克)。蒸熟取出凉冷后每张切成两半,卷成筒状,再横切3.5厘米的段,盛在盘上,依此将米浆蒸制完为止。3、将肉卤汤、虾皮倒入砂锅里用中火浇沸,放味精、香油、用湿淀粉勾米汤芡,即成淀粉酱,装在碗里。辣椒酱,蒜蓉酱分别装在小碗里。4、食时用筷子夹上粿条筒,蘸各种酱料。风味特点是色白细嫩,酱料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