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雕塑的影响_郝绪岭雕塑艺术中心_百度空间

刘金凯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对传统艺术的理论概括,同时它也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儒教、道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种种问题时,一股回归东方、回归中国传统的思潮已蔚然成风。

  关键词:美学   气韵   写意   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著作中,几乎没有关于雕塑的论著,所能见到的有幸被记载下来的仅有唐代杨惠之所著的《塑诀》一书,也早已名存实亡,失传了不知多少年。因为在历史上,雕塑是下等工人的手艺,被上流社会看不起,所以在文人士大夫的著作中也很少看到关于雕塑的记载和描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至少已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雕塑艺术,没有理论的支撑。

  中国传统的美学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雕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一、传统美学意蕴下的中国传统艺术

  “美学”这个词,不是中国原有的,而是在大约一百年前从西方传来的。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诞生了伟大的审美著作《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施展丰富的、无穷的想象力,用高度的浪漫主义手法,用夸张的语言,用寓言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奇异、美妙、充满了幻想的感人世界。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中,有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至大而无所用的木雩木,有丑陋不堪但心地善良的捕蝉人。老庄自成一家,形成了中国{zd0}的本土宗教——道教。道教又和儒教、佛教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朴素自然、夸张浪漫的传统美学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世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道”其实就是“一”,就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就是万物xx的基本规律和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就是“元气”,就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一词,始见于汉代的哲学著作。《鶡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创世说中也得以印证。盘古生于浑沌之中,“氤氲不分,是为浑沌”。后来,盘古打破浑沌,升清气为天,降浊气为地,开天而辟地,滋生万物。“元气”不仅仅是中国哲学中万物生成的基本物质,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基础。“元气”是中国文艺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受“元气”影响{zd0}的是书法。同时,我也认为只有书法和雕塑最接近。书法创作时,要求凝神,讲究元气的起、承、转、合,讲究“势”,讲究意到笔不到的美学趣味。在创作雕塑时,也要心无杂念,讲究运斤成风,和书法一样要一气呵成,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同时追求材料的质朴美感。书法有“一笔书”,绘画有“一笔画”,雕塑也应该有“一笔塑”或“一笔雕”。不是真的一笔完成,而是千笔万笔一脉相承。书法和雕塑都有对空间的要求,都有建筑的感觉,都有构造的成分,都讲究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书法和雕塑在创作时都具有不确定性,一笔下去肥瘦长短难定,一刀下去也是难测高低深浅,不可重复,不容修改,否则即为败笔。当然,中国雕塑也存在“拟绘画性”的现象。在雕塑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绘画性技法和材料,也出现了一些绘画效果。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在古代的雕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中国的绘画却没有雕塑的感觉,就是散点xx的面面观的山水画,也营造不出雕塑的空间和感觉。雕塑的一气呵成,不同于绘画的一挥而就。绘画的反复皴染,不管水平高低都难脱程式化所固有的匠气。

  中国绘画有品格论,而且各代都有不同的标准,但对“气”的讲求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dy}要义。唐代的张怀瓘在《画品断》中将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其后的朱景玄说:“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1因为书画同源,书画同为文人墨戏,中国书法的品格与中国绘画的品格相类似或同出一辙。而中国古代的雕塑,却断无品评之说,甚至连被人说长道短的资格都没有。但是,雕塑的教化功能与愚民作用却被掌管上层建筑的统治者们高度重视。不过,他们所xx的是这些东西外在的价值,而没有xx到这些东西本身的价值。

  事实上,不仅中国绘画讲求“气韵”,中国的书法、音乐、诗词歌赋也都讲究“气韵”,中国的建筑、家具甚至陶瓷之类的器物也无不讲“气”,就连对人物的品评也借用了“气”。因而,我认为中国雕塑的品论也应该引入“气”的学说。

  二、传统美学对当下的意义

  进入现当代阶段,一股回归东方、回归中国传统的思潮蔚然成风。数年前,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感言:要想解决未来人类的问题,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答案。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益临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大。与天和谐、与地和谐、与人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识。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无不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当下,一些睿智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美术教育引进中国百年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衡量西式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是否适合。大家不仅对当前的美术教育产生了种种担忧,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何去何从的沉重命题。

  xx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致力于本土、本民族文化的促进与推广。早在1995年,钱绍武先生就大声疾呼:“我们的‘写意’传统是从训练到创作的一整套体系,而且在国画领域内已经形成主流,而在雕塑领域内则亟待整理、恢复和提倡。”2他提倡要向中国优秀的传统学习,向以写意为主的大体系中概括现实、帮助记忆的传统有效方法学习,他认为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有效方法”或“程式”是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值得反复体会和研究。知行合一的钱绍武,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杜甫像》《李大钊像》《阿炳像》《曹雪芹头像》可以说是回归传统的经典作品。

  2005年6月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和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美术金彩论坛》在西安召开。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先xx表了《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兼论中国雕塑之价值评论体系》一文。吴为山认为:“中国雕塑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xx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提炼出其‘造型精神’而影响后世……”3吴为山“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种类型的风格特征:一、原始朴茂意象风;二、商代诡魅抽象风;三、秦俑装饰写实风;四、汉代雄浑写意风;五、佛教理想造型风;六、宋代俗情写真风;七、帝陵程式夸张风;八、民间朴素表现风。”4吴为山,伴随着他一系列作品在大型展览的亮相,给中国当代雕塑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在2007年9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上,《雕塑》杂志副主编陈培一先xx表了《写意辨考兼及中国写意雕塑的类型化》一文。文章辨析了长期以来对“写意”的误解,厘清了“写意”的发展历程,并对写意雕塑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豪壮型、奔放型、疏简型、婉约型、工致型、浪漫型、朴茂型、哀怨型。5

  思想的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结果。在理论的指导下,大批的艺术家积极地付诸实施。要么开始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的灵感;要么,对传统进行批评,用反思加以关照;要么,直接地回归传统,甚至于扎根民间。

  三、结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中国雕塑也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今日中国的渠道和媒介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回归传统、回归本土的中国雕塑,在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孕育下,以崭新的姿态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向世界展示她无穷的魅力,展示出她独特的个性、风貌和丰富绚丽的色彩。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雕塑的影响_郝绪岭雕塑艺术中心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