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农卡”业务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新导向
今日,中央电视台高调播报了中国农业银行“惠农卡”业务创新[注],服务“三农”的新闻。央视是{gjj}媒体,是中共的喉舌,如此大张旗鼓地报道这条新闻显然有其独特用意。首先是要附和“一号文件”的指示精神,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表明{zg}决策层对农业银行未来改革取向的态度,表明国有金融机构应当服务于三农的导向。
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的“工、农、中、建”原为银行界的“四大家族”,垄断了中国金融业务绝大部分,由于机构庞大、业务无忧,再加上打着“国有”这把大伞,效率低下、坏账丛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从改革开放中期开始,国家决定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其目标是“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改为股份制银行,并全面上市。
看到其他“三兄弟”都改革成功了,农业银行自然也不甘寂寞,股改上市方案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因为前三家银行成功上市,“收益”可是太大了,作为一个金融企业,需要“自担”的风险基本上没有怎么增加,但是原来的巨额坏账却由国家给“买单”了,还有,为了确保这几家国有银行上市成功,国家还倾其力注入了大量的资本金,帮助其将财务数据“做得好看一些”。
当然,这些好处对于尚没有上市的农业银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在“兄弟们”的引诱下,农业银行不断放弃农字号的业务,不断收缩在县城以下的网点,这就是所谓的“农行进城”。与之同时,农业银行在一段时间以来,“闭门思过”(反思为何在上市问题上落后于同族兄弟们),倾力打造其股改上市方案。但是这个方案迟迟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农行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争议:带有农字号的国有银行是否应当抛弃“三农”而挤到城市里面去?
与之相关的一个经济背景是,随着农业银行大规模从农业领域撤退,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仅仅剩下农村信用社这个独苗了,与实力雄厚国有银行相比,信用社无论在资金规模、资产质量、人员素质、软硬件基础方面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形成的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在不断萎缩。也正是因为如此,{zg}决策层不得不对原来农业银行的改革取向叫停。带有农字号的国有金融机构怎么可以抛弃“三农”呢?毕竟中国还没有走完“农业大国”的历程,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zg}决策扭转农业银行的改革取向,对“三农”而言,应该是一个福音。以下内容摘自媒体:
让惠农卡真正惠农
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农行改革的字方后,如何寻xxx“三农”的突破口,解决最受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中小农户xx难的问题,成为农业银行新一届党委首先思考的问题。2008年4月29日,农业银行在四川成都举行了惠农卡xx式,并很快在吉林、甘肃、福建等8家分行试点推广。
随着惠农卡业务的推开,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较高,管理成本也较高。如何提高基层xx行发放小额xx的积极性,确保惠农卡小额xx的“普惠”功能实现,农行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7月初,农行召开金穗惠农卡暨农户xx工作会议,明确了惠农卡发行暨农户小额xx工作的总体思路;
7月底,在农行2008年年中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扩大“三农”试点,并确保年底惠农卡xx量达到500万张;
2009年农行年初工作会议上,农行提出了未来3年内力争发放惠农卡1亿张的工作目标,并把试点推广到全系统37家分行……
3月,农行下发《2009年惠农卡和农户小额xx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xx的推广方式、工作目标、资源配置等做出明确安排;
5月中旬,农行召开推进惠农卡发行暨农户小额xx工作会,对如何推进下一阶段惠农卡和农户小额xx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6月中旬,召开惠农卡和农户小额xx整体推进二级分行现场交流会,总结交流了一些先进分行的经验……
措施出台紧锣密鼓,惠农卡工作层层推进。在总行大力推动下,农行各级行认真贯彻落实总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
以上报道虽然是基于赞扬农业开办惠农业务的立场,但也反映了农业银行业务转向的大致过程。应当说,这一发展方向是令人值得宽慰的。
但是,现在尚未到令人喜悦之时刻。正如报道当中所提及的:“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较高,管理成本也较高。”这个问题在农业银行现有经营管理框架之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这正如让一台大马力引擎的机车去拉小毛驴车一样——不匹配。与之同时,仅仅靠农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去解决服务“三农”的问题也是靠不住的。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去在制度层面动大手术,这个手术不仅仅涉及农业有银行这家国有金融机构,还涉及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其间,任重而道远。
2010,又是一个新的年代来到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走向何方,我们将拭目以待。
尽管这是在“做秀”。但希望能够从一而终“秀下去”
[注]金融界业内人士将过去没有办过的业务统称为“金融创新”。看来,“金融创新”比“科技创新”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