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阿们
前面我们提到「阿们」时,我曾说过:弥撒正典(大感恩经)结束的「阿们」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用一整章来研究它。
圣路加在《宗徒大事录》里,和圣保禄在他的书信里都提到教会一开始,就举行弥撒。但是他们没有告诉我们那时举行弥撒的方式如何;直到第二世纪的中叶,我们才读到了有关弥撒的细节。而且这是一位在俗教友记载的,他就是为了信仰而于155年殉道的犹斯定(Justin)。
在他的《前护教书》(First
Apology)中,有一篇描述在復活节前夕施洗后而举行的復活节弥撒。从他所说的内容,我们已足可清楚的辨认出来奉献经、颂谢词和弥撒正典(大感恩经),以及领圣体经等。
犹斯定说:「饼和盛著酒水的圣爵,被拿到弟兄间的主席前。他接过这些来,并向众人的大父奉献赞美词……继续是一个比较长一点的感恩经……当他结束祈祷经文和感恩后,教友们一齐表示同意说希伯来文的『阿们』。『阿们』的意思是『但愿如此(完成)』。当主席感恩完,教友们也说出了他们的赞同(阿们)之后,辅祭者……便开始分发感恩过的饼和酒」。
短短几行的记载,犹斯定三次指出了神父的角色,三次提及了教友的角色。说明了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犹斯定在另一章里,记载普通主日的弥撒,是从读经和讲道开始描写。然后他继续下去说:「以后是拿来饼和搀些水的酒;主席虔诚地祷告和感恩,民众则以『阿们』来表示(喝采)赞同」。
这里又一次提到教友与神父的角色,像上面同样地强调。他总是提到在大感恩经后教友们所答的这个「阿们」,也就等于给我们作证:在弥撒的这一部份,当初的教已友付予这个答覆的价值。
这里的「阿们」为什么这样重要?为什么礼仪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弥撒中,教友最重要的答覆?
因为这里的「阿们」所赞同的──大感恩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段经文是弥撒的核心,教友必须认同大感恩经的内容。我们在之前已经看到了,在开始时,教友们以「这是理所当然的」鼓励他们的主祭开始大感恩经;在中间他们又加入了「圣、圣、圣」和「奉主名而来的」,他们结束时以「阿们」的赞同之声,亦即犹斯定所称的「喝采」之声,他们确实全心全灵的参与大感恩经当中。
他们到底赞同什么?他们到底喝采的又是什么?在大感恩经中,到底是什么充满了他们的脑海,感动了他们的心,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呢?我前面已经说过,这个感恩经是教会借用了当时犹太人礼仪聚餐中的感恩词。
当{zh1}晚餐时,主耶稣把xx的意义和内容,以祂受死的血和復活、升天的奥蹟,将xx的意义和内容变换了,并签定了新约,于是付予了旧感恩经新的幅度。
过去的印刷技术都是黑白或单色的印刷,和现今彩色杂志印刷比起来,就会发现其间的差别之大;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彩色印刷图画,它不是只印刷一次而已,而是各种色彩的重叠(套色)。假使这个图画只是单色印刷,例如印黑色或红色、黄色,那么我们看到的只是深浅而已,许多美丽的部分消失了,甚至连其意义也都消失了。
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情形贴合到「大感恩经」上去。犹太人那个时代的感恩经就好比是单色(或是黑白的)印刷的,纯粹是由人感谢天主的恩惠。那幅图画仍在。在他们的感恩经里,只是人感谢天主的恩惠。可是我们的主基督把那幅图画加以套印,上了三层色画,事实上那三层色画是祂所做的救赎工程图画。基督的三层色画和犹太人赞美感谢天主的原始图,在弥撒中为我们形成了一幅新图。所以弥撒显示给我们的美丽和深意,是在其他的图画里所不能找到的。
基督印刷的这幅图画的{dy}层色画是用靛色的,我们可以说那是深蓝色的,用蓝色印出主基督当时与宗徒们聚集在晚餐厅里,那是一幅{zh1}晚餐图。在大感恩经中,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幅图画。因为在大感恩经的结构中心,就有这句:「祂(基督)在受难的前夕」。我们在拿起面饼并感谢天主的主祭身上,就可看到基督:「这就是我的身体」,又拿起酒来,感谢说:「这就是我的血,新而{yj}的盟约之血……」这乃是同一的主基督所做的,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言语,也生出同样的效果。
现在这幅图上又套上了红色。这是基督为赦免众人的罪而倾流的血,祂为救赎世界,在十字架上做了伟大的牺牲,倾注了祂鲜红的宝血。弥撒为我们描绘在加尔瓦略山(髑髅山)上的一幕。我们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来看圣事所代表的事实──而这些可见的记号,便将它所象徵的事实,予以实现。
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在祭台上放了面饼,圣爵里放了葡萄酒;我们又看到主祭俯身,分别向每一样唸了大感恩经中的不同的词句;我们以信德的眼光,知道那是藉著分别祝圣的行动,而基督就如昔日在十字架上一样(虽然方式不同)真实的把自己奉献给天主圣父。
教宗碧岳十二世,在他的「天主中保」(Mediator
Dei)里曾说:「天主的上智设计出一种方式,用外在死亡的象徵记号,奇妙的标示出救主自我牺牲成为祭祀。透过面饼成为基督的圣体,葡萄酒成为基督的圣血,使祂的体血确实临在,而且藉著面饼的形象,来象徵祂的圣体圣血残酷的被分割。因此,在每一台弥撒里都显示出纪念祂在加尔瓦略山上的圣死,因为,以此分别的代表方式,可以表示耶稣基督自我牺牲的情形」。
而{zh1}套上的这层色画,我们可以想像成金黄色的,因为这是始于光荣,也终于光荣的。我们仍旧看到基督在做救赎的工作,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这位大司祭,是坐在天上尊威的宝座右边,是在(天上)圣所──即真正(天上)帐幕里──执行任务:这帐幕是上主而不是人所支搭的」(希八2)。虽然弥撒是纪念基督的圣死,但一如大感恩经中明白说出的,也是纪念祂的復活升天而进入光荣境界的。「耶稣因为永远长存,祂的司祭职永无更替;所以祂永远活著为我们转求。」(希七25)。并且在大感恩经中,我们聚会的主祭,恳求天主使我们在此下界的奉献,能够呈到高高在上的天主祭台前,「基督在那里一劳永逸地为我们的罪过作过奉献。」(希十12)
基督在光荣中的金黄色版,是套印在十字架上牺牲的血红色版,又套印在受难前夕明暗对照的深蓝色版上的。这三个图像就如彩色印刷一样,是配合的那样好,套得那样巧妙,使他们相得益彰,如果只拿其中任何一个,就无法产生这种丰满和伟大;并且三者都是套印在那:「人向天主感恩」的原始黑白图画上的。可是现在的这个人却是「人而天主,天主而人」,并且是天人之间{wy}中保;通过祂,被救赎的人类可以走向圣父那里。在祂内,所有参与弥撒的人,作为祂妙身的肢体,才能相称的感谢天主。
所有一切,都在「大感恩经」中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它为我们指明:我们所纪念的、所感谢的、以知恩的心向天主所奉献的、激发我们赞颂的。
表面上虽然是主祭神父一个人使「圣洁的牺牲」──基督──临在,但并不是他单独的奉献。乃是天主的全体子民与主祭共同纪念基督的圣死,復活与升天,把这纯洁的,神圣的,无玷的牺牲,奉献到天主的尊威台前。他们是「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偕同圣神,把「一切崇敬和荣耀归于全能的天主圣父,世世无穷」,来举行大感恩的。
为了这一切,难道不需要全心全意的「阿们」吗?──不需要一个大「阿们」、甚至一个雷声隆隆的「阿们」吗?当神父诵唸大感恩经时──教友们是在沉思,在感谢;当他一诵唸完,一定要如雷声般地喊出自己的赞同;就如第五世纪圣热罗尼莫(
St. Jerome)声称他在罗马听到「教友的阿们之声如雷贯耳」。
在犹斯定之后的一个世纪,Denis of
Alexanandria曾列出当时教友的三个特权:聆听大感恩经、在大感恩经后应答「阿们」,和应答「阿们」后伸手接领圣体。
礼仪圣职化以后,教友们就听不到大感恩经了,因为是默唸的,这真是一个对圣职化的悲哀反映。而且也不可以伸手去领圣体了,因为禁止教友触摸。但是谁知道将来如何呢?也许有{yt}会再有可能性。至少大公会议已经恢復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事,那就是又许可领圣体圣血时说「阿们」。当第四世纪,或更早的时候,神父分施圣体,而教友们在手内接领圣体时,神父便向他说:「你要为这基督的圣体而作证」,这一点在一个古老的文献里称之为「主的见证」(Testimonium
Domini)。
神父说:这是「基督圣体」,教友举目望著他手上举著的圣体而答以「阿们」。幸而这句话现在又恢復了;每位领圣体的教友又有机会以答覆「阿们」,来作一次个人和公开的信德见证。在高波特礼(Coptic)中的答句,则一直是「阿们!我信!」。
弥撒正典(大感恩经)的「阿们」总也没有像领圣体时「阿们」一样消失过,不过有数世纪只成为辅祭的小孩或唱经团的答词而已。现在由于革新礼仪的结果,自好多年以来,一直都在鼓励教友们来答覆「阿们」。假使教友们不重视这一点,「xx不作答或含糊的答覆」,这实在太可惜了!希望天主新约的神圣子民,瞭解他们在大感恩经中应做的是什么;教友们在大感恩经中应该沉思,应该感谢,也应该在结束时发出如雷贯耳的大「阿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