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生产加工流程_问茶行者陈绪武_百度空间

    一、毛茶采摘技术

    1.采青季节

    “普洱茶”的采收,一般分春、夏、秋、冬四季。2-4月采收春茶,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夏茶于5-7月采收,称雨水茶,如制作得当,茶质近似春茶;秋茶于8-10月采收,称花茶,茶质次于春、夏茶;冬茶很少采收,仅茶农适量采收自己饮用。

    一般说来,春天是茶叶采制最重要的季节, 春天的采制季节又分为三个阶段,是:「清明」(四月上旬)以前,清明以后,「谷雨」以后(阳历四月下旬,已是晚春。  
    
    2.茶叶采摘的生物学基础

    茶叶采摘要比一般大田作物的收获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在茶叶采摘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基本的矛盾,即采茶与养树之间的矛盾,芽叶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叶用作物,采收的芽叶即茶树的新梢,既是制茶的原料,亦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器官。新梢上成熟的叶子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茶树新梢具有顶端生长优势和在年生育周期中多次萌发生长的特性。茶树新梢由顶芽和侧芽萌发生育而成。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萌动推迟,生长减慢,甚至呈潜伏状态。所以在自然生长情况下,新梢每年只能重复生长2~3次,分枝少,树稀。而人为的采摘,可解除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不断萌发,使生长加快,新梢生长轮次增多以及萌芽不断萌发。但茶叶采摘不能过度,否则茶树上叶子太少会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叶片寿命,以春梢上着生的最长,夏叶其次,秋叶最短。叶子的平均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约320天左右。老叶脱落常年都有,但多数在生长季节脱落,新叶生长最多之时,也是老叶脱落最多之际,4~5月是落叶高峰期。叶子是茶树制造有机物质"加工厂",叶子的适度繁茂是衡量树势强弱和预测茶叶产量高低的标志和依据。所以在年生育周期内,必须有适量的新生叶子留养在茶树上。树冠上绿色面积的多少,主要是茶叶采摘留叶的数量和留叶时期所决定。因此,茶叶采摘便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采摘是60年代以来总结归纳、研究提高的一个科学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采摘技术,借以促进茶树的营养生长,控制生殖生长,协调采与养、量与质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多采茶,采好茶,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目的。其主要的技术内容,可概括为标准采,适时采和留叶采。

    (一)留叶采, 要多采茶,就必须在采的同时,在树冠上留有一定数量的叶子,保证茶树生长。

    留叶时期:一般可在春茶后期留叶采摘,并根据春茶留叶情况,再在夏茶适当留叶。

    留叶数量:留叶过多或过少都不好。留叶过多分枝少,发芽稀,花果多,产量不高;留叶过少,虽然短期内有早发芽,多发芽,近期内能获得较高产量,但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养分积累不足,茶树容易未老先衰。茶区群众的经验是,留叶数一般以“不露骨”为宜,即以树冠的叶片互相密接,看不到枝干为适宜,一般叶面积指数为3—4左右。

    留叶方法:茶树留叶方法可分为分批留和集中留两种,一般青年茶树以分批留为好,壮年茶树则可采用集中留叶的方法。

    (二)标准采

    制定适宜的采摘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茶树新梢的生化组成和不同茶类对鲜叶的嫩度要求。从生化成分分析来讲,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等与茶叶品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其含量高峰期,总是在新梢生育至一芽三、四叶以内。不同品类、不同级别的名优茶,其采摘技术、标准也不同。

    (三)适时采,适时采即根据留叶采的原理和标准采的嫩度要求,及时分批地把芽叶采下来,内容包括开采期、采摘周期和封园期的掌握。

    开采期:指每季茶采摘{dy}批芽叶的日期。

    春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萌发力强,新梢生长旺盛,高峰期明显,若开采期掌握不当,容易受天气、劳力等条件限制,造成顾此失彼,养大采老,不仅使茶叶品质低劣,而且会影响树势和全年茶叶的增产。开采期的掌握,一般是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春季当茶蓬上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夏秋季有10%左右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及时开采。

    采摘周期:指采批之间的间隔期。

    封园期:指秋季停止采茶的日期。

    3.采摘方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茶叶加工是从鲜叶采摘开始的,制作好茶,采摘是关键。

    茶叶采摘,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

    手工采茶 这是传统的茶树采摘方法。采茶时,要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这种采摘方法,它的{zd0}优点是标准划一,容易掌握。缺点是费工,成本高,难以做到及时采摘。但目前细嫩名优茶的采摘,由于采摘标准要求高,还不能实行机械采茶,仍用手工采茶。  
       机械采茶 目前多采用双人抬往返切割式采茶机采茶。如果操作熟练,肥水管理跟上,机械采茶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质量并无影响,而且还能减少采茶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机械采茶愈来愈受到茶农的青睐,机采茶园的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

    在采摘的过程中,为防止鲜叶变质,应注意:

    ①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叶温增高;
    ②采下的鲜叶要放置在阴凉处,并及时收青,运往茶厂每天至少中午、傍晚各收送一次;
    ③运青的容器应干净、透气、无异味;
    ④运送鲜叶过程中,堆放时不可重压。

    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制成,意思是说要「嫩」。但嫩中又有别,有些茶是愈嫩愈好,希望朵朵都带有芽心,但有些茶却希望成熟一点的叶子,也就是等枝叶长熟后才采。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芽茶类」,以采嫩叶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叶茶类」。 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较细致,以嫩「叶」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较粗犷。

    「芽心」也称为「芽尖」,会多少带有绒毛,也会因品种的关系带有较多或较少的绒毛,这些绒毛在「成茶」上会显现出来,称为「白毫」,
    「叶茶类」的茶青是等茶树该季的新枝长熟,顶芽已开面叶,新芽不再继续抽长之时,采下刚刚开面的二叶或三叶。{zx1}开面的芽心会与前面一片新叶成「对口」的样子,所以茶青这时的状况被称为「对口二叶」,如果第三叶还没有变老,可以多采一叶,就称为「对口三叶」。开面叶的茶青比较容易制成香气,但滋味会显薄,所以{zh0}掺杂20%~30%的带芽茶青,也就是在新枝尚未全部长熟之时就要开采。

    4.鲜叶处理

    鲜叶采回后要对是否成朵、不碎、有无红变等几个方面进行验收。若有不符合要求的鲜叶要及时处理。鲜叶付制前要经过摊放。摊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鲜叶经摊放可以适度减少鲜叶的水分,散发青草气,促进香气成分转化,这些物理及化学的变化有利于名茶外形和香气的形成,对茶品质有积极的增进作用。鲜叶摊放还可以提高工效和节省能源,降低成本。

    鲜叶摊放前要把不同品种的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水叶分开、壮年(包括台刈更新)茶树叶与老年茶树叶分开、上午采的鲜叶与下午采的鲜叶分开。因为不同的鲜叶,它们的芽叶大小、叶张厚薄、颜色深浅、茎梗粗细、水分含量都不一样,如果不分开炒制会造成部 分茶叶出现焦边或红梗红叶等现象,而且制成的成茶色泽花杂,影响茶叶的品质。

    在分开的基础上,鲜叶还需按级归堆,分开摊放。xx茶鲜叶细嫩,必须摊放在竹匾或篾簟上,不宜摊放在水泥地上,否则收集叶子时势必要用扫帚扫,容易弄破芽叶,导致红变,同时水泥地灰尘多,也不符合产品卫生要求。

    摊放厚度,一般xx名茶鲜叶不能超过3.5厘米,如果炒制原料供应不上,则可以摊薄一些;中低档名茶鲜叶以5-8厘米为宜。遇到天气干燥,炒制来不及,摊放可以稍厚一些,但不能太厚,否则会使鲜叶发热变红。摊放程度失水率必须达到10-15%的标准。摊放时间要视天气而定,一般为6-12小时,最多不能超过24小时;阴雨天可以摊薄一些,时间长一些;晴天、干燥天可以摊得厚一些,时间短一些。若摊放时间过长,会造成茶叶汤色发黄,影响品质。

    摊放过程中,鲜叶要作适当的翻动,使水分均匀地散发,一般4-6小时就要轻轻翻叶1次,翻叶过重会损伤茶叶,产生红变,影响成茶品质。如果天气干燥,茶叶来不及炒制,可以不翻叶,而且要关闭门窗。但摊放若干小时以后,由于一部分鲜叶已经失水较多,开始干瘪,可以用手轻轻抓起,先行炒制。若是雨水叶,可以多翻动几次,并要开启门窗,使室内外空气流通,让鲜叶表面水分散发得快一些,以便能够及时炒制。

    此外,鲜叶付制前还要经过筛分。由于无论名茶的采摘得怎样精细,仍然难免会有部分芽叶被采碎,也难免混有少量不符合采摘标准的芽叶,所以在炒制之前原则上必须对原料进行筛分。这样可根据鲜叶大小不同来掌握炒制温度,而且经筛分后的鲜叶分开炒制,制成的干茶大小均匀,外形美观。

   二.晒青制作工艺

    晒青是绿茶类中用日晒干燥的青毛茶,50年代前产区遍布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产品有滇青(即滇晒青,以下同)、黔青、川青、粤青、桂青、湘青、鄂青、陕青、豫青等。青毛茶除少量供内销和出口外,主要作为沱茶、紧茶、饼茶、方茶、康砖、茯砖等紧压茶原料。湖北的老青茶、四川的做庄茶等也采用日晒干燥,但在晒干过程中,结合渥堆变色,品质风格与晒青不同,属于黑毛茶类,不应与晒青混淆。

    晒青茶中质量以云南大叶种所制的滇青{zh0}。滇青生产已有千年历史,是制造沱茶和普洱茶的优质原料。现以滇青为例,介绍晒青的采制技术和品质特点。

    滇青鲜叶嫩度要求比红、绿茶稍低,最嫩的原料为一芽三、四叶,芽叶全长约6~10厘米,不带老枝、老叶,而最粗老的原料则为修剪茶、台刈茶、洗蓬茶、野生放老茶。采摘时老嫩要分开,以分清等级,特别是粗老茶要求单独采制,以提高毛茶净度。同时便于根据鲜叶特点,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做到细茶精制,粗茶细制,充分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提高青毛茶质量。

    滇青初制分杀青、揉捻、晒干三道工序。

    杀青:多用锅炒杀青,锅温200℃左右,锅径80厘米,投叶量2~3.5公斤,要翻匀炒透,防止翻叶不匀,产生茎叶夹生和烟焦现象。目前已逐步推广双锅杀青机和勐海1000型滚筒杀青机,这对提高工效和杀青质量都有明显效果。云南大叶种芽叶肥大,含水率高,在杀青时要注意闷抖结合,杀透杀匀。

    揉捻:主要使用中、小型揉捻机,也有用手揉的。机揉投叶量因机型而异,如思茅50型揉捻机为25公斤左右,风庆60型揉捻机为60公斤左右。机揉时间20~30分钟,手揉须5分钟以上。如果揉捻程度不足,不仅条索粗松,且茶味欠浓。传统的滇青初制技术,是以揉捻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主要环节,一般分初揉、堆积、复揉三步进行。较老的原料应趁热揉捻,揉后不抖散,适当堆积,对形成醇厚的滋味和橙黄的汤色,特别是xx粗老茶的粗青气作用很大。一般{dy}天揉捻叶堆到第二天晒,晒至四、五成干,叶质还较柔软时再复揉一次,使条索紧结,色泽油亮。

    晒干:把茶叶薄摊在篾笆或水泥晒场上,用阳光晒干,中间翻叶2~3次,以使失水均匀。雨季晒干有困难,为防止酸馊霉变,只能用柴火烤干,要建造简易的土烘房,防止产生烟味。晒青毛茶含水率标准为10%,要求晒至足干,符合毛茶水分标准。
粗老茶初制方法可分为炒制和蒸制两种。

    炒制:这种方法适用于加工茎叶较嫩,接近6级左右的鲜叶原料。因鲜叶含水率较低,杀青不易匀透,所以应先适当洒上清水,润湿叶面后再杀青。方法以闷杀为主,充分利用高温蒸汽,把老叶老梗杀透杀匀。水分不足可以再加。炒到叶子为黄绿色,叶表面水分散失即可起锅。趁热揉成泥鳅条或起折皱状,堆积过夜,xx粗青气,第二天及时晒干。加工过程中发现粗老枝梗,要随时剔除。

    蒸制:粗老的叶梗适于蒸制,数量多的用大桶蒸。鲜叶要先用水拌和后再放入桶内,投叶均匀按紧,以免影响透气。茶叶入桶后,要盖好桶盖,烧火要均匀,保持水沸汽足。当茶叶蒸到呈现黄绿色即可摊晒。叶面水分晒干后,堆积过夜,第二天继续晒干。摊晒时注意翻动,随时剔除粗枝老梗。

    滇青毛茶是云南传统茶类,主要用作紧压茶原料,所以又称“散茶”。滇青按原料老嫩分为10级。毛茶经筛制后,制成的散茶有春蕊、春芽和各级配茶等花色品种,投放本地市场,大部分毛茶经过筛制,作为紧压茶原料。

    三.云南普洱茶的生产制作程序及工艺

    采收后的茶菁经萎凋后杀菁、柔捻、晒干制成晒菁毛茶。此时都是生的普洱茶原料,茶商茶农会依客户需求而蒸压成型、大、小、各式形状、生熟皆可。然而生普洱茶再分级后直接蒸压而成,等待与期待中慢慢越陈越香,即是此种自然而道地之原味陈年普洱生茶品。熟普洱茶是再经洒水、渥堆、晾干、筛分制成普洱散茶(熟普洱之毛料即告完成)等待蒸压成型。

    一、采茶菁:早在以前农业社会时期,功利主义较淡薄,采茶时可高唱采茶歌,一心二叶慢慢采5~6心即放入茶袋篮里,茶叶不会受损折伤,萎凋杀菁较完整茶质也较佳,反观当下一些采茶女工以量制价,管他几心几叶,实属可惜。
  
    二、采茶:采茶之工序较为马虎,握于手中之茶菁也因过多且折伤,产生压挤的现象;茶袋中之茶菁过多而透气不佳,产生上下相压导致略为熟化;再者茶园采收好之茶菁不宜过久,应尽速拨开萎凋。茶菁萎凋是要借着阳光或热度,将刚采收好茶叶中的苦度、涩感挥发,让茶叶软化脱水,当然不宜过度萎凋。所以茶品好坏与否,萎凋工序相形之下显得非常重要。
  
    三、杀菁:普洱茶未紧压成型前是属于绿茶类,故其杀菁工序不可或缺。杀菁的主要目的是要让茶叶停止发酵;目前杀菁大多采用锅式杀菁(古法为手工翻炒法),因茶菁经萎凋会失去水份但尚未透彻时,利用杀菁的方式,能使茶叶失水均匀的。
  
    四、揉捻:揉捻需要依据茶菁原料老嫩程度之不同,而做轻重调整,目的在于使茶叶片状经揉捻成条形或圆珠状。嫩叶较轻,老叶较重,此时叶菁经杀菁揉捻后体积已经减少大半部了。
  
    五、晒干 :利用阳光将揉捻后的茶菁薄摊开,晒至茶叶含水量约为百分之十左右;没有阳光时也可用烘干的方式处理,不过利用阳光晒干的茶叶有其特殊的香味。这是早期普洱茶味道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晒干而不能晒燥」为原则。
  
    六、渥堆 :此种方法乃1972年云南省昆明茶厂研究成功的。渥堆是将制成的晒菁毛茶泼水,使茶叶吸收水份受潮,然后堆成一定的厚度,再利用湿热的原理将茶叶中的刺激性加以熟化;渥堆的轻重是由水的比例、茶的厚度及时间长短来控制。

    七、晾干 :渥堆后的茶叶须适度薄摊开来,自然风干,否则会使渥堆过度,茶性茶质变死性,如同豆腐变成豆干一般。适度的渥堆是为了让茶达到快速可以喝的程度。风干后的茶毛料装袋等待叫卖,然后依需求再蒸压成不同形状及大小、重量与规格。

    八、筛选分类:筛选茶叶分级的步骤,一般则细分为十级,按照茶品及茶型之茶菁级数,依要求而分级分类并无固定或特别的要求。

    九、紧压成型: 干燥的散茶,经高温蒸软后,依买主所需而紧压成型,有茶饼型 、沱茶、砖茶型、柱茶型、香菇头型,目前也有象棋型及散茶类…等;大小、轻重规格随客户需要而成型。

    闻茶香 : 将壶内茶汤倾出后,闻壶盖上聚集香气,再轻轻抖动壶内之茶叶,用鼻轻闻或深闻,且需要重复一、二次,以正确判别茶质经发酵后之高低(陈期时间)与类别(茶质生熟)。闻香气应以热闻、温闻、冷闻配合进行;闻热香可辨别香气之正常与否,因热闻判别灵敏度高。陈化期年份是否足够、陈化环境过程中是否有无吸入其它杂味及是否人为加工发酵…等,这些皆可由热闻来感觉,但热闻时嗅觉神经容易受烫,敏感度会受到些许影响,所以热闻辨别加上温闻辨别,准确性较大。 闻冷香主要是为了解陈化香气的持久程度。陈化年份足够之普洱茶品,冷闻时更可感受到一股幽雅持续的香气。好茶的茶香充沛持久、浓郁高爽,初闻刺激性强,冷闻时尚有xx,且香气清纯爽快不混杂。若发酵不足的茶,冷闻时往往有菁味的感觉,陈化期不足的茶品及陈化环境不佳的香气较混浊且异味不清,闻香后感觉不自然;好的、陈化期足之茶品,闻起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余韵缭绕久久不退,满足之感溢于言表。

    四.普洱熟茶制程与特色

    春茶香浓质重、口感饱满,适合在云南旱季时节制作生茶;十月中旬以后的谷花茶,质地虽重,但口感偏苦,比较适合与春茶混拼做生茶品,或是混和雨季茶做熟茶。而雨季所生产的茶菁,适合在温湿热的雨季时节制作熟茶品;因为熟茶品需经过洒水渥堆发酵,茶品本身内涵物质必须丰富,以目前个人所了解的茶区来说,临沧南部的大叶种是许多优质熟茶的茶菁来源。

    普洱茶制作与流程

  生茶与熟茶的差别在于制成青毛茶后,经过洒水渥堆(包含喷雾式、菌类等)人工快速发酵后产生熟茶品,而生茶则没有。在此稍作介绍普洱茶制程、名词说明,与生、熟茶差异。

    鲜叶采摘:{zj0}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避免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雕与杀青。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会完成采摘、萎雕、杀青与揉捻,而后进行日晒干燥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若于中午过后采摘,杀青、揉捻后如果来不及干燥;此时若干燥不xx,发酵度偏高,会直接影响茶质。采摘季节则有旱季、雨季之分,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大约分三采;谷花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大约分二采,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各时节所采摘茶菁,在外观与茶质有经验者稍能辨识。

    萎凋: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降低杀青温度,亦可柔软叶质。在旱季自然阴干萎雕,有些则以轻微日晒萎雕,在雨季则以热风萎雕。

    杀青: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杀青,其温度应该在摄氏180度以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菁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菁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

    揉捻: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

    解块: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菁结块,以现在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直接在揉茶时,顺手进行茶菁分离。

    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解块完后,茶菁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太阳日晒加上地面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xx,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xx的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

    渥堆:传统熟茶制作方式,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zg}于摄氏65度左右,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xx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茶叶霜白现象退尽,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_顩r,正常_顩r约时四至六周。

    传统渥堆熟茶较为市场所接受者,多数产自西双版。其原因除了茶菁品质与技术外,地区气候十分适合渥堆过程菌类生长繁殖。虽然许多勐海熟茶品茶菁来自临沧地区南部,但发酵制程仍以勐海为主。而在发酵过程中,地区渥堆味也较不刺鼻,这也与技术及发酵时参与作用之菌种有关。

  发酵成功的熟茶品,从外观所见的色泽通常为棕红色或咖啡色。而发酵不足的茶品可能会出现青灰色,此类茶易带酸味或严重渥堆味,有些汤色较混浊,或是叶底成糜。



郑重声明:资讯 【普洱茶生产加工流程_问茶行者陈绪武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