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三)

计算机组装(三)

 安装电源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购买机箱的时侯可以买已装好了电源的。不过,有时机箱自带的电源品质太差,或者不能满足特定要求,则需要更换电源。由于电脑中的各个配件基本上都已模块化,因此更换起来很容易,电源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安装电源。
安装电源很简单,先将电源放进机箱上的电源位,并将电源上的螺丝固定孔与机箱上的固定孔对正。然后再先拧上一颗螺钉(固定住电源即可),然后将{zh1}3颗螺钉孔对正位置,再拧上剩下的螺钉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电源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电源放入机箱内,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电源放入的方向,有些电源有两个风扇,或者有一个排风口,则其中一个风扇或排风口应对着主板,放入后稍稍调整,让电源上的4个螺钉和机箱上的固定孔分别对齐。(见图11


 

11
小知识:ATX电源提供多组插头,其中主要是20芯的主板插头、4芯的驱动器插头和4芯的小驱动器专用插头。20芯的主板插头只有一个且具有方向性,可以有效地防止误插,插头上还带有固定装置可以钩住主板上的插座,不至于让接头松动导致主板在工作状态下突然断电。四芯的驱动器电源插头用处最广泛,所有的CD-ROMDVD-ROMCD-RW、硬盘甚至部分风扇都要用动它。四芯插头提供了+12V+15V两组电压,一般黄色电线代表+12V电源,红色电线代表+5V电源,黑色电线代表OV地线。这种四芯插头电源提供的数量是最多的,如果用户觉得还不够用,可以使用一转二的转接线。四芯小驱动器专用插头原理和普通四芯插头是一样的,只是接口形式不同罢了,是专为传统的小驱供电设计的。(见图12

12

主板的安装
  我们常说的主板的板型,是指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篇文章不是让谈如何安装主板吗?怎么又扯上主板的板型呀?因为不同的主板板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机箱、电源供应器等等。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常见的主板板型,主要有:ATBaby ATATXMicro ATXFlex ATX等结构。

  1AT结构(如图所示)


  AT是最基本的板型,一般应用在586以前的主板上。AT主板的尺寸较大,板上可放置较多元器件和扩充插槽。它是采用直式的设计,键盘插座所处边为上沿,主板的左上方有8I/O扩充插槽。但是一些外设的接口(如:串口、并行口等)需要用电缆连接后再安装在机箱上,大量的线缆导致计算机内部结构复杂,视线混乱,布局不合理。

  2Baby AT结构(如图所示)

  Baby AT主板是AT主板的改良型,比AT主板略长,而宽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袭了AT主板的I/O扩展插槽、键盘插座等外设接口及元器件的摆放位置,而对内存槽等内部元器件结构进行紧缩,再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内部元器件减少,使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更合理些。但是在安装PCIISA长卡时,由于被CPUCPU散热器所挡,容易出现安装不到位的情况。Baby AT主板上,一般都同时内建有两个6针连接器和20针电源连接器,所以可以使用ATATX电源供应器。

  3ATX结构(如图所示)

  ATX是目前最常见的主板结构,它在Baby AT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了90度,这使主板的长边紧贴机箱后部,外设接口可以直接集成到主板上。ATX结构中具有标准的I/O面板插座,提供有两个串行口、一个并行口、一个PS/2鼠标接口和一个PS/2键盘接口,其尺寸为159mm×44.5mm。这些I/O接口信号直接从主板上引出,取消了连接线缆,使得主板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也就xx了电磁幅射、争用空间等弊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另外在主板设计上,由于横向宽度加宽,内存插槽可以紧挨最右边的I/O槽设计,CPU插槽也设计在内存插槽的右侧或下部,使I/O槽上插全长板卡不再受限,内存条更换也更加方便快捷。软驱接口与硬盘接口的排列位置,更是让你节省数据线,方便安装。

  4Micro ATX结构(如图所示)

  Micro ATX也称Mini ATX结构,它是ATX结构的简化版。Micro ATX规格被推出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个人电脑系统的总体成本与减少电脑系统对电源的需求量。Micro ATX结构的主要特性:更小的主板尺寸、更小的电源供应器,减小主板与电源供应器的尺寸直接反应的就是对于电脑系统的成本下降。虽然减小主板的尺寸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主板上可以使用的I/O扩充槽也相对减少了,Micro ATX支持最多到四个扩充槽,这些扩充槽可以是ISAPCIAGP等各种规格的组合,视主板制造厂商而定。

  5Flex ATX结构(如图所示)

Flex ATX也称为WTX结构,它是Intel{zx1}研制的,引入All-in-one集成设计思想,使结构精炼简单、设计合理。Flex ATX架构的{zd0}好处,是比Micro ATX主板面积还要小三分之一左右,使机箱的布局可更为紧凑。电+*+-._(w_ww*dnw_xzs*co_m)

 安装主板

  对不同的机箱也有不同的安装方法,有些机箱需要使用到螺丝刀,有些机箱是免工具安装,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
   {dy}步:先准备一个机箱,然后打开机箱的外壳。机箱当中都附带有许多螺丝及其它附件,这些在安装过程中都可能会用到,如图所示。

  小提示:板载声卡的主板可以注意了!
   带有板载声卡的主板会比没有板载声卡的主板多出一个游戏控制/MIDI接口、以及三个音频接口。一般来说,机箱背部的I/O档板当中预留的这两个部位是没有开启的,所以在安装这类主板之前,还必须先将这些接口上的铁片去除,如图所示。

  第二步:在这一步中,先将主板的I/O接口(COM接口、键盘接口、鼠标接口等等)一端试着对应机箱后部的I/O档板,再将主板与机箱上的螺丝孔一一对准,看看机箱上哪些螺丝孔需要栓上螺丝。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块主板四周的边缘上都有螺丝固定孔,这就是用于固定主板用的,你可以根据具体的位置来确定上螺丝的数量。

  第三步:接着就把机箱附带的金属螺丝柱或塑料钉(如图所示)旋入主板和机箱对应的机箱底板上(如图所示),然后用钳子再进行加固。

  第四步:现在就可以将主板轻轻地放入机箱中(如图所示),并检查一下金属螺丝柱或塑料钉是否与主板的定位孔相对应。

  第五步:如果均已一一对应后,先将金属螺丝套上纸质绝缘垫圈加以绝缘,再用螺丝刀旋入此金属螺柱内(如图所示)。

  由于主板是一个硬件的交换平台,因此它将要和所有的电脑硬件发生关联。对于这些和他发生关联的硬件,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会详细提到。

 连接机箱接线
一、连线机箱面板的信号连线

  主板上的机箱面板连线插针一般都在主板左下端靠近边缘的位置,一般是双行插针,一共有10组左右,如图所示。也有部份主板的机箱面板连线插针采用的是单行插针,如图所示。不管机箱面板连线插针是如何排列,虽然设计摆放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至少会包含电源开关、复位开关、电源指示灯、硬盘指示灯、扬声器等插针。在主板说明书中,都会有详细介绍哪组插针应连接哪个连线,我们只要对照插入即可。就算没有主板说明书也不要紧,因为大多数主板上都会将每组插针的作用印在主板的电路板上。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可以通过这些英文字母来正确的安装各种连线。

  1.电源开关
   电源开关是激发ATX电源向主板及其它各设备供电的信号,机箱面板上的电源开关用于开启/关闭电源(软关机)。连接电源开关连线时,先从机箱面板连线上找到标有“Power SW”的两针插头,分别是白棕两种颜色(如图所示),然后插在主板上标示有“PWR SW”或“PWR”字样的插针上就可以,不需要注意插接的正反。

  2.复位开关
   复位开关是用于重新启动计算机的。连接复位开关连线时,先从机箱面板连线上找到标有“Reset SW”的两针插头,分别是白蓝两种颜色(如图所示),然后插在主板上标示有“Reset”或“RST”字样的插针上就可以,不需要注意插接的正反。

  3.电源指示灯

  电源指示灯可以表示目前主板是否加电工作。连接电源指示灯连线时,先从机箱面板连线上找到标有“Power LED”的三针插头,中间一根线空缺,两端分别是白绿两种颜色(如图所示),然后插在主板上标示有“PWR LED”或“P LED”字样的插针上。由于电源指示灯是采用发光二极管,所以连接是有方向性的。有些主板上会标示“P LED+”和“P LED-”,我们需要将绿色一端对应连接在P LED+插针上,白线连接在P LED-插针上即可。

  4.硬盘指示灯
   硬盘指示灯可以标明硬盘的工作状态,此灯在闪烁,说明硬盘正在存取。连接硬盘指示灯连线时,先从机箱面板连线上找到标有“H.D.D. LED”的两针插头,分别是白红两种颜色(如图所示),然后插在主板上标示有“HDD LED”或“IDE LED”字样的插针上。硬盘指示灯的连接也是有方向性的。有些主板上会标示“HDD LED+”和“HDD LED-”,我们需要将红色一端对应连接在HDD LED+插针上,白线连接在HDD LED-插针上即可。

  小提示:由于发光二极管是有极性的,插反是不亮的,所以如果你连接之后指示灯不亮,不必担心接反会损坏设备,只要将计算机关闭,将相应指示灯的插线反转连接就可以了。

  5.扬声器
   扬声器是主机箱上的一个小喇叭,可以提供一些开机自检错误信号的响铃工作。连接硬盘指示灯连线时,先从机箱内部找到标有“Speaker”的四针插头,中间两根线空缺,两端分别是红黑两种颜色(如图所示),然后插在主板上标示有“Speaker”或“SPK”字样的插针上。扬声器从理论上是区分正负极的,红色插正级,黑色插负极,但实际上接反也可以发声。

  一些AT主板上,还可能需要连接CPU速度切换开关(TB SW)、CPU工作状态指示灯(TB LED)、键盘锁(Keylock)等连线,但是没有电源开关连线。

  二、连接前置USB连线

  如今的主板除了直接在I/O接口提供USB接口外,还在主板上预留USB接口的插针。如果你所使用的机箱配备有前置USB接口,那么可以通过前置USB接口的连线与主板USB连接器相连接。主板USB连接器大多是两个USB接口组合而成的双行五列或双行四列的连接器(如图所示),我们只要按照相应的顺序接好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各品牌主板的前置USB连接端并不是遵从统一标准,连线时候也会比较麻烦。所以,在安装之前必须确认机箱的前置USB插头与主板的USB连接器的连线规则一样,否则的话,有可能安装不了,或者安装上去出现使用不了的情况发生。

  将机箱面板的前置USB插头插入主板上标注为“FR USB”、“Front USB”或“USB 1/2/3/4等字样的前置USB连接器中,如图所示。

  三、整理内部连线

至此,一台电脑的内部硬件安装就此完毕,但是机箱内部的连线比较乱,不像品牌电脑的内部连线井然有序。所以,我们还需要将机箱内的各种连线整理好。各种数据线和电源线不要相互搅在一起,减少线与线之间的电磁干扰有利于机器工作。
   小提示:数据线不要太长,因为过长的信号线会增加信号干扰,有可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工作,还可能影响高速硬盘和光驱的速度!

 安装IDE硬盘

  {dy}步:将宽度为3.5英寸的硬盘反向从装进机箱当中的3.5英寸的固定架(如图所示)。并确认硬盘的螺丝孔与固定架上的螺丝位置相对应,然后拧上螺丝。

  小提示:有些老硬盘的宽度为5.25英寸(如:昆腾大脚系列),这时就必须安装在机箱的5.25英寸固定架中。如果你想将3.5英寸的硬盘装进5.25英寸的固定架,必须在硬盘两侧安装5.25英寸的支架方可安装。

  第二步:将主板内附赠的ATA-66/100/133数据线的接头的红边一端对应插入主板{dy}个IDE插槽标记有Pin1的位置中(如图所示)。也可以将IDE数据线的接头上的一个凸起,将其对应插入{dy}个IDE插槽的缺口。

  小提示:如何区分硬盘数据线和软驱数据线?
   一般来说,主板都有附赠硬盘数据线和软驱数据线(如图所示)。不过大家要注意ATA-66/100/133数据线与普通的IDE数据线的宽度是一样的,但是两者的针数不一样哦!ATA-66/100/133数据线为80针,而普通的IDE数据线只有40针。软驱数据线只有34针,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软驱数据线有一端的扭曲的。我们要根据不同接口类型,为硬盘、光驱和软驱选择不同的数据线。

  第三步:然后再将ATA-66/100/133数据线末端的红边一端对应插入硬盘IDE插槽标记有Pin1的位置中(如图所示)。

  二、安装光驱

  {dy}步:首先取下机箱的前面板用于安装光驱的挡板,然后将光驱反向从机箱前面板装进机箱的5.25英寸槽位(如图所示)。确认光驱的前面板与机箱对齐平整,在光驱的每一侧用两个螺丝初步固定,先不要拧紧,这样可以对光驱的位置进行细致的调整,然后再把螺丝拧紧,这主要是考虑到机箱前面板的美观。

  第二步:接下来开始安装数据线,光驱的安装步骤与硬盘相类似,但是数据线只需要用普通的40IDE数据线就可以了,建议将数据线插入主板的第二个IDE插槽中,这样就不用设置光驱和硬盘的主、从盘跳线了。具体的安装过程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小提示:40针或80针的IDE数据线都有三个插头,其中一个接主板IDE插槽,另两个可以分别连接主、从IDE设备。如果只有一个硬盘和一个光驱的话,建议将它们分别接到主板的两个IDE插槽上,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并可以解决一些似乎莫名其妙的问题。

  第三步:光驱一般还附赠有音频线,将音频线一端按照正确的方向插入光驱后面板的音频线接口中(如图所示),另一端插入声卡上标记有CD-In的插座上。有些外接声卡或板载声卡还会对应不同品牌的光驱,提供2个以上CD-In插座,这时大家就要根据光驱的品牌对应插入适用的插座中。

  小技巧:防止音频线插错的小技巧
   因为音频线是最容易插错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根音频线,就可以在音频线接头的都会有一个箭头标示(一般是在白色那根线的位置),将其与光驱和声卡的音频线接口上标示的“L”相对应插入即可。电+*+-._(w_ww*dnw_xzs*co_m)

  三、安装软驱
   {dy}步:首先取下机箱的前面板用于安装软驱的挡板,然后将软驱反向从机箱前面板装进机箱的3.25英寸槽位(如图所示)。确认软驱与机箱的前面板对齐后,再上紧螺丝。

  第二步:再将34针扁平数据线的扭曲一端插入软驱的34针接口中(如图所示)。

  第三步:将34针扁平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主板的软驱插槽中,数据线红边一端也要对应插入主板软驱插槽与软驱上标记有Pin1的位置中(如图所示)。

安装SATA硬盘图解

随着i915/945等新一代主板芯片组推出后,硬盘的连接界面也从沿用多年的Parallel ATA(并行ATA,以下简称PATA)界面,逐渐转变为设计更先进、速度更快的Serial ATA(串行ATA,以下简称SATA)界面。不过,由于SATA界面的外设在现阶段仍然属于是一种比较新的硬件,因此在安装时若不留神就会遇到困难。为此,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一下有关安装SATA硬盘的知识技巧。

  一、硬盘的安装

  与旧式的PATA硬盘一样,SATA硬盘的连接线分为一条7-pin数据线和一条扁平的4-pin15-pin电源线,但SATA硬盘的连接线比PATA硬盘连接线要细小和扁平些(图1)。这些接线一般随新购买的主板提供。要是没有的话,在电脑市场中也可很方便地购到。安装时,把数据线和电源线一端接到硬盘上,另外一端的数据线则接到主板的SATA插口中即可(图2)。由于接线插头附有防呆设计,因此不会有插错方向的问题。

1

2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用户需要在系统通电状态下以Hot-Plug(热插拨)方式安装SATA硬盘,必须先装好4-pin15-pin电源线,并把15-pin插头接到硬盘后,再接上数据线,否则会烧毁硬盘的电路。电+*+-._(w_ww*dnw_xzs*co_m)

 二、主板BIOS的设置 

  目前,主板支持SATA界面一般借助于两种方式,即主板上南桥芯片已经内置SATA功能和单独的RAID/Serial ATA控制芯片。前者通过主板南桥芯片(如IntelICH5/6南桥芯片)来实现,故需在主板BIOS中对IDE模式进行设置。按主板的不同,BIOS中有一项名为“IDE Configuration”或“On-Chip SATA Mode”的设置项目,一般提供AUTO/Combined/EnhancedNon-Com-bined4种模式,其意义解释如下:

  --------------------------------------------------------

  模式效果

  AUTO BIOS自动检测

  Combined 最多同时使用2SATA2PATA设备

  Enhanced 最多同时使用6个设备,包括SATAPATA设备

  Non-Combined SATA设备自动模拟成PATA模式工作

  --------------------------------------------------------  

  在多数情况下,选择“Enhanced”模式可获得{zj0}的性能和扩展性,但对于老版本操作系统及部分DOS模式下运行的软件(如旧版GHOST)等,却有可能出现兼容问题。如果你不太放心,{zh0}使用“AUTO”模式交由BIOS自动设置。

  三、设成启动硬盘

  完成BIOS设置后,{zh1}一步就是把新的SATA硬盘设定为用作启动的{dy}个硬盘,以便于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在主板BIOS中有一项名为“Hard Disk Boot Priority”的设置项目,如果系统中已有旧的PATA硬盘,用户应在此选项中改变次序,把SATA硬盘在启动列表中排序成{dy}个启动硬盘即可。至此SATA硬盘安装成功,接下来可安装操作系统了。

此外有一点需要注意,非Intel ICH南桥芯片(如nForce/VIA/Promise/Silicon Image等)的SATA界面,以及启用NCQ加速功能的ICH6南桥芯片,在安装Windows XP/2000时还得为Windows操作系统预先提供硬盘界面的驱动程序才可正常安装。一般来说,在进入Windows的蓝色安装画面时按F6键,按照屏幕提示放入含有SATA/RAID界面驱动程序的磁盘,正确选择驱动程序后安装便可正常进行。

SATA硬盘设置

  一、 不同串行控制器下的BIOS设置

  因为本次测试只用到了ICH5VT8237两款支持串行硬盘的南桥,所以也主要以这两款南桥所配主板为例进行介绍。当然由于我们只是举例介绍,不同主板BIOS中的设置可能不xx相同,还需要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找到相应的选项进行相关的设置。

  1 ICH5或者ICH5R

  我们以本次测试所用的P4C800为例进行介绍,其板载的为ICH5南桥,首先我们要作的是把串行硬盘连接到主板上南桥芯片边上的SATA接口上,开机进行BIOS后,其BIOS设置过程如下。 *找到IDE配置的相关选项,本例中为“Main”菜单下的“IDE Configuration”,如下图,

在其上按回车从而进入下一级界面(如下图所示),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板载IDE操作模式(Compatible ModeEnhanced Mode),当我们选择操作模式为Compatible Mode时,界面下面的IDE端口设置选项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这里一共三个选项,原来在这种模式下,SATA设备其实是把端口映射到一个IDE接口上的,在这种模式下如果要使用SATA硬盘,就会有一组IDE接口不能用。

  Primary P-ATA+S-ATA:此时表示串行硬盘将映射到第二个IDE接口上,此时Secondary P-ATA不可用,如果您在使用串行硬盘的同时还要使用原有的并行硬盘,请把并行硬盘安装到{dy}个IDE接口上,也即这里表示的Primary P-ATA

  Secondary P-ATA+S-ATA: 此时表示串行硬盘将映射到{dy}个IDE接口上,此时Primary P-ATA不可用,如果您在使用串行硬盘的同时还要使用原有的并行硬盘,请把并行硬盘安装到第二个IDE接口上,也即这里表示的Secondary P-ATA

  P-ATA Ports Only:这种模式下不识别串行硬盘,只能使用原有的并行硬盘。

  另外要注意,如果把串行硬盘插在ICH5控制的两个SATA接口的{dy}个接口上(一般表示为SATA1),那在上面的并串混合模式中,它会自动占据映射通道的主盘位置,而如果串行硬盘插在SATA2上面,则自动占据映射通道的从盘位置。

  当我们选择操作模式为Enhanced Mode时,其下的端口设置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最多可用的端口有六个,这种模式下依然有三个选项。

  P-ATA+S-ATA:并行和串行硬盘并存模式,此时{zd0}可接六个硬盘(四个并行,两个串行)
   -ATA:串行硬盘模式,此时可接两个串行硬盘
   P-ATA:此时其实是一种映射模式,而且占据的是{dy}个IDE通道,如果串行硬盘是接在SATA1上,则映射出来的为{dy}个通道的主盘,如果接在SATA2上,则映射出来的是{dy}个通道的从盘

不过这里只是介绍了P4C800主板的BIOS情况,在本次测试中,发现还有一套非常常见的BIOS设置方法,下面用文字进行描述,此设置方法在Unika UP6PENICH5)和AopenAX4C MAXICH5R)上验证通过。在AX4C MAXICH5R)的BIOS当中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on chip IDE Device” 下有一个“on_chip SerialATA Setting”模块,在很多主板上都有类似模块,只是位置略有不同,此模块下的各选项名称各主板基本相同。一般有如下选项设置: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并行硬盘和串行硬盘和平相处的关键就是映射位置和原并行硬盘所占的位置不要冲突。
 

2VT8237

  同ICH5的设置相比,这里的选项相对要比较简单一些,这里我们依然以测试所用的ASUS A7V600为例进行介绍。在BIOS中的“Advanced”菜单下,选择“I/O Device Configuration”进入下一级界面,在这里有一个选项“Onboard ATA Boot ROM”,

  我们在这里选择Enabled,这样就打开了VT8237内置的SATA RAID控制器开关,此时重启计算机就可以识别出串行硬盘了。不过如果你还要选择串行硬盘作为启动设备,那么还需要进行另一项启动设置,还是在“Advanced”菜单下,选择“PCI Configuration” 进入下一级界面,在这里有一个选项“Onboard ATA device First”,我们在这里选择Yes,这样如果你的操作系统就安装在这块串行硬盘上,那么开机后就会顺利地从这块硬盘启动了。

  3. 板载的串行控制芯片及独立PCI控制卡

  如果你的串行硬盘是挂接在板载的串行控制芯片控制的接口下的话,设置起来也比较简单,我们以P4C800板载的PDC20378串行控制芯片为例,连接好串行硬盘,开机进入BIOS

在“Advanced”菜单下的“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下打开板载串行控制器开关并设定好其工作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设定为IDE,则在启动后会出现如下界面。

  从图中的SATA378字样我们知道这里工作在IDE模式下,如果设定在RAID模式则此处变为FastTrak 378,如下图所示。

  都设定完成以后,如果你还想从这个串行硬盘启动,则要检查BIOS里的启动项设置,这里是“Boot”菜单下的“BootDevice Priority”,看这里的启动项中是否有此硬盘被加载,这里显示为“SATA378 TX2Plus D0。外加PCI控制卡的设置方法与此类似,不过在使用外加串行控制卡时,如果主板上还有板载的串行控制芯片,{zh0}禁用它,因为如果不禁用,有时会无法进入操作系统。
 

二、 如何在串行硬盘上安装操作系统

  1. 在ICH5控制器下安装操作系统

  如果你想在ICH5控制器下往串行硬盘中安装操作系统,只要通过前面介绍的设置叫主板识别出串行硬盘即可,没有其它要求。电+*+-._(w_ww*dnw_xzs*co_m)

  2. 在ICH5RVT8237控制器下安装操作系统

  在ICH5RVT8237控制器下往串行硬盘中安装操作系统要略麻烦一些,如果是安装Windows9X操作系统,则只要求主板能识别出串行硬盘即可,不过VIA的一份文档中表示要安装在C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如果要安装Windows2000WindowsXP或者Windows2003NT内核的操作系统则需要借助我们快要淡忘的软驱了。

  我们以安装WindowsXP为例进行介绍,首先在BIOS中进行相关设置,使得主板能正常识别出串行硬盘并和原有并行硬盘没有冲突。然后确定软驱被正确连接,此时我们需要一张驱动软盘,如果是ICH5R南桥的用户,请到这里下载。如果是VT8237南桥的用户请到这里下载

  下载相应的程序,按照提示制作好启动软盘,其中VIAVT8237的下载包比较大,我们只需要拷贝DriverDisk\SATA下的所有文件到软盘即可。准备好驱动软盘后就可以安装操作系统了,在安装操作系统中会在重启后显示“Setup is inspecting your computer HARDWARE configuration… ” 之后有一段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意思是如果有第三方SCSIRAID驱动器请按F6)。此时按下F6,把软盘放入软驱,然后我们只需要选择软盘中对应的第三方驱动,按提示进行操作即可顺利安装完操作系统。

  3. 在外置串行控制芯片控制器下安装操作系统 其安装方法同2,也需要制作一张专用的软盘,这里不再多讲。

  三、 进入操作系统后还需要进行哪些工作?

  首先要作的就是加载对应的磁盘驱动,对于ICH5来说,只需要加载INF驱动即可,而对于ICH5R来说还要加载IAA3.0或以上版本驱动,它是针对ICH5R及串行硬盘而专门定制的,在驱动安装完成以后,一般情况下就不需要进行其它设置了。如果你使用的是VIA的主板,南桥为VT8237,那么进行操作系统后装上{zx1}的四合一补丁即可,VIA还有一款独立的3.20b版的磁盘驱动,这款驱动可进一步提升磁盘性能,如果你还使用有并行硬盘的话,要注意一点,这款驱动的加载会影响并行硬盘的突发传输率,而对于串行硬盘来说则没有这个影响。如果你采用的是外置串行控制芯片的话,那么进入操作系统后也需要加载控制器的相应驱动

郑重声明:资讯 【计算机组装(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