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工业组装政策生变后来者“遭殃”?-张少华-搜狐博客

2010-01-29 | 俄工业组装政策生变 后来者“遭殃”? 该日志已被收录

   俄工业组装政策生变 后来者“遭殃”?

张诗燕  张少华

    在“工业组装”旗下,随心所欲地在俄罗斯境内“螺丝刀组装”外国品牌车型的历史,或许一去不复返了!

    日前,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联合发布的一个旨在严控“工业组装”的命令,已经在俄罗斯司法部登记。

    据悉,该命令对那些打算在俄罗斯境内展开“工业组装”的外国汽车公司,提出了新的义务和要求。

    比如,外国汽车公司在俄罗斯境内“工业组装”项目启动的初始阶段“螺丝刀组装”的车型数量,应当与此后包含车身焊装、涂装等工艺“全过程生产”的相一致。

    并且还规定,外国汽车公司应当每半年一次(而不是像现在每年一次),向俄罗斯有关机构汇报自己对俄罗斯工厂发展的资金投入。

   “工业组装”政策是俄罗斯2005年针对本国汽车产能尤其是乘用车产能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并希望通过“本地生产取代进口”、“市场换技术”的途径,来提升俄罗斯汽车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2005329,俄罗斯政府批准了第166号《有关修改俄罗斯xx用于工业组装的汽车零配件海关关税》的政府决议,提出国外汽车生产商在“工业组装”框架内签订投资生产协议是近期内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先方向和基本方式。

    由此,俄汽车工业政策从以往单单只对本土汽车企业的保护逐渐向向对汽车合资企业的优惠调整。俄政府致力于将汽车进口转变为在俄罗斯建立全套组装生产流水线,希望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外国汽车进口,使进口汽车数量在2010年前稳定在每年4050万辆的水平,同时扩大国内工业组装汽车产量,提高到每年100110万辆的水平,以逐步实现俄产汽车对进口汽车的替代。

    然而,几年过去了,俄罗斯“工业组装”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并且,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走低而陷入低迷之时,那些受不到应有监管的“螺丝刀组装”的外国品牌汽车,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本土汽车生产厂家的生存空间!

    俄罗斯“工业组装”政策的当初制定者如今不得不承认,在老的“工业组装”政策中,的确存在着对“未履行本地化义务”的外国汽车公司拟采取的措施不够严厉,而且“工业组装”概念中措词模糊。

    “对于已经签订了工业组装协议的企业,现行企业应该不晚于18个月(新建企业应该自协议生效之日起不晚于30个月)建立起车身的焊装、涂装以及总装。此外,企业应分阶段逐步降低汽车零配件的进口比例。汽车生产商在俄进行工业组装24个月后应该将进口零配件比重至少降低10%(相当于进口总价),之后再过18个月将该比重递减10%,再过12个月后第三次将该比重递减10%,即在4年半期限内将进口零配件比重降低30%。如果汽车生产商不能履行这一要求,将全额补交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

    但问题是,这种“在四年半内,组装企业应该至少达到30%以上的本地化率”的规定,在俄罗斯缺乏计算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率的统一口径和明确方法的情况下,变得毫无疑义。

    难怪一些俄罗斯专家一直在呼吁:“由于没有对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本地化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实际上‘工业组装’演变成了隐蔽的低价进口整车!”

    在俄罗斯严控“工业组装”进程的命令出台之后,那些只想在俄罗斯境内“螺丝刀组装”汽车而又不想日后逐步转向“全过程生产”的外国汽车公司,将不能利用此前俄罗斯政府颁布的“工业组装框架下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政策”的种种优惠条件。

    专家指出,俄罗斯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这项更加严厉的针对“工业组装”措施,将会对那些已经同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签署了“工业组装”协议,但是还未真正在俄罗斯展开“工业组装”的外国汽车公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如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以及日本三菱汽车公司,都先后从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获得了在俄罗斯境内“工业组装”自己产品的资格。

     2008129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签署了有关在卡卢加州建设汽车生产厂的协议。2008519,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就在俄罗斯合资一事达成一致,双方决定在莫斯科西南180公里处的卡卢加建立合资工厂,计划2011年正式投入生产。

    20086月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投资4亿美元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区卡缅卡工业园破土兴建汽车厂,计划于2011年投产,年产汽车10万辆。随后7家韩国汽车零部件商宣布将进驻俄罗斯圣彼得堡卡缅卡工业园,投资2.1亿美元从2010年开始生产供应从汽车车身、仪表板、空调暖风装置、座椅、汽车地毯、燃油箱及消声器在内的系列汽车零部件,以助推韩国现代汽车公司顺利进行本地化“全过程”生产。

    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这次出台的“更为严厉的”“工业组装”政策,只能看作是“亡羊补牢”,但实际上“为时已晚”!

    因为对于一些早已同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并且在俄罗斯展开“工业组装”的外国汽车公司来说,他们或许不受新的限制。

    在他们当初同俄罗斯工业能源部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签署的协议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些义务和要求。

    比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现在在俄罗斯卡卢加工厂组装了20个左右的车型,但是真正“全过程生产”的只有大众Tiguan和斯柯达 Octavia两款车型……

 

郑重声明:资讯 【俄工业组装政策生变后来者“遭殃”?-张少华-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