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_痴愚山人_新浪博客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中国历代民间藏瓷鉴定术语:


  1.捡漏:在古玩市场上用低廉价格买到了价值较高的古董。
  2. 打眼:在古玩市场上由于鉴定失误,把仿品或赝品作为真品购买。
  3. 掌眼:受人之托,为他人鉴定古董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
  4. 金属镶边:瓷器口边有所缺陷(如口磕,毛边等)用金属材料(金、银、铜、锡等)包镶遮盖。
  5. 窑裂:由于窑内火力不匀,胎体受热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6. 缩釉:由于胎体不洁,所施釉在烧制过程不能全部覆盖在表面而缩向他处,而露出胎体。
  7. 纹:因胎胚纹薄,偶受轻微碰触而产生的极细的裂纹。
  8. 磨口:瓷器口部经碰撞而损伤,影响观赏价值,用砂轮等切割工具将受损的口部修磨平整。
  9. 冲口:器件因冲撞在口边出现的裂痕,这种细小裂痕长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颈部因碰撞而损坏,而器身完好无损,为保持一定的观赏价值,将损坏的器口或颈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边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边有细微损伤、釉面断续剥落,手捋微有毛糙棱刺感。
  13. 残耳:器件原饰耳部分或全部受损。
  14. 磨底:器件足底原来挂釉、后因某种原因,有意将底釉磨去。
  15. 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冲击,而致器底产生裂纹。
  16. 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烧制时受热不匀,或烧成后被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17. 棕眼:器件烧制过程中,釉面中的气泡受热胀破,而形成的无釉小孔状。
  18. 刮底:一种不施釉的毛底,在制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纹:以旋转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圆纹。
  20. 跳刀纹: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状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 火石红:无釉的砂底上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由胎体沁生的浅红色。
  22. 米糊底: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斑点。
  23. 猪油白:器物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泛白,抚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觉。
  24. 酱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种酱黄釉。
  25. 后加彩:在以前的旧瓷器上加彩绘,低温烧制形成彩瓷。
  26. 窑粘:瓷器坯体在烧制过程中与其它坯体粘连在一起,出窑后在器件上留下粘连的痕迹。
  27. 后配:器物的某些原配部件,因种种原因缺失,为保持器件的xx而重新配置。
  28. 磕缺:器物因碰撞而造成损缺。
  29. 支钉: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器具,用坯泥或其它耐高温材料制造,用以支持瓷坯。常用支钉有3-7个支钉,支钉有粗有细。
  30. 垫饼: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耐高温材料,用以垫持瓷坯。常用3-6块。
  31. 蛤蜊光:瓷器越过百年后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种原素,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五光十色。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瓷器知识_痴愚山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