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请勿入,后果自负_Still Moving UnDer GunfirE..._百度空间

名词解释

1. 免疫:免疫是指人和动物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xx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成为抗原。

3.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性。

4. xx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

简单半抗原:没免疫原性,与抗体结合不发生可见反应,但能组织抗体再与相应抗原结合。

复合半抗原:没免疫原性,但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可见反应。

5. 免疫耐受: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成为免疫耐受。
超敏反应:有些抗原可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成为超敏反应。

6.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成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常位于抗原表面,所以又称为抗原表位。

7. 单价抗原: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

多价抗原:有多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多为多价抗原。

8. 功能价:抗原表面能与免疫活性分子接近,对激发机体免疫应答起决定性作用的表位。

非功能价:隐蔽在抗原内部的,可因理化作用暴露。如蛋白酶解或磷酸化修饰。

9. 构象表位: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2级结构),又称不连续表位。

顺序表位:抗原分子中直接由氨基酸顺序决定的表位(1级结构),又称连续表位。

10. B细胞表位:抗原中被BCR和抗体分子所识别的部位,可不经APC递呈直接被B细胞识别。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大分子表面氨基酸长链或糖链的弯曲折叠处,简单的α螺旋也可。绝大多数为非线性表位。

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是别的肽段成为T细胞表位。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的疏水区,也称线性表位或序列表位。

11. 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的半抗原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2. 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可测的半抗原的抗体,但2次免疫时,只有用相同的载体才会有免疫反应,这种现象叫载体现象。

13. 抗原的交叉性: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种抗原,不同种物质之间,不同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间,难免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也可能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这种现象称为抗原的交叉性。共有的抗原称为交叉反应抗原。

14. 外源性抗原:存在于细胞间,自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等APC吞噬、捕获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进入细胞内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自身细胞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肿瘤细胞,被病毒整合的DNA表达的产物)

15.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LPS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有共同抗原,反复感染链球菌会会引起肾小球肾炎和心肌炎)

16. 胸腺依赖性抗原(TD):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时需要巨噬细胞等APC和辅助T细胞(TH)的协助。共同特点是都是蛋白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还可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多数抗原为TD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时不需要巨噬细胞等APC和辅助T细胞(TH)的协助。只xxB细胞产生IgM,也不引起回忆应答。仅少数抗原为TI:如大肠杆菌LPS,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17. 保护性抗原:微生物具有多种抗原成分,但其中只有一两种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些抗原称为保护性抗原。

18. 超抗原(SAg):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只需极低量即可诱发{zd0}的免疫反应。

19. 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能够非特异性的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种物质称为佐剂。

20. xx弗氏佐剂(FCA):矿物油(石蜡油)+乳化剂(羊毛脂)+杀死的结核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组成的油包水乳化佐剂。

不xx弗氏佐剂(FIA):不含分支杆菌

21. 免疫球蛋白:存在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或其他外分泌液中的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IgD

22. 抗体:动物机体受到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的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3. 单克隆抗体:字太多了不打了,就是骨髓瘤+B细胞,然后…

多克隆抗体:自己YY吧,就是注入抗原然后分离血清= =

24. 免疫活性细胞(ICC):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是BT还有NKK

25. 免疫辅佐细胞(A细胞):T细胞、B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承担着,但这一反应的完成,必须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协助参与,对抗原进行捕捉、加工和处理,这些细胞称为辅佐细胞,简称A细胞。由于A细胞是一类在免疫应答中将抗原递呈给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的的免疫细胞,故又称抗原递呈细胞(APC)。

26. 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称为表面标志。分为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者无严格区别。

表面受体: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相应配体(如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结合的表面分子。

表面抗原:淋巴细胞表面能与特异性抗体(如单抗)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27. E花环试验:T细胞的表面标志CD2引起的T细胞在体外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红细胞花环。用于鉴别T细胞(B细胞没有)和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的比例及数目,但不能反映免疫功能状态。

28. EAC花环试验:由B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引起的,将红细胞、抗红细胞抗体和补体的复合物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可见B细胞周围有红细胞围绕成花环形,用于鉴定B细胞。

29. 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K细胞表面有Fc受体(FcγR),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抗体结合后,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叫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0. 细胞因子(CK)由免疫细胞(BT、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和非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多肽分子。多为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31. 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致敏阶段:APC对抗原的处理、加工和递呈,抗原的特异性淋巴细胞BT对抗原的识别

反应阶段:BT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效应阶段:产生免疫效应分子——CTLTDTH,抗体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最终将抗原物质和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清楚。

32. 抗原加工:APC通过吞噬、吞饮作用,由细胞内饰作用、内化抗原物质,或对细胞内抗原蛋白,进行消化降解成抗原肽的过程,成为抗原加工。

33. 抗原呈递:降解生成的抗原肽在APC内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然后被运送到APC的细胞膜表面展示,以供免疫细胞识别,这一过程称为抗原呈递。

34. 细胞免疫(CMI):通过致敏、反应阶段,T细胞分化成效应T并产生CK,发挥免疫作用。

体液免疫:通过致敏、反应阶段,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

35. 初次应答: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抗体产生的过程称为初次应答。具潜伏期,最早产生IgM,抗体总量少维持时间短。

再次应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称为再次应答。潜伏期显著缩短,多为IgGIgM,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

回忆应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经一段时间后,在体内逐渐消失,此时若再接触相同的抗原,可使抗体量快速回升,该过程称为回忆应答。

36. 补体(C):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参与补体xx的各种成分以及调控补体成分的各种灭活或抑制因子及补体受体,称为补体系统。

37. 细胞溶解:补体xx后形成的攻膜复合体(MAC)可以溶解一些微生物、病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这种作用称为细胞溶解。

38. 变态反应: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强烈或不适当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反应。

39. xx主动免疫: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几天内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不感染状态。

xx被动免疫: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xxx。

人工被动免疫: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注入未免疫的动物体内,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xxx。

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种疫苗,刺激机体长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特异性xxx。

填空、简答:
1. 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2. 免疫的基本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3. 免疫三大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分析
4. 抗原分子的特性:异源性、一定的理化性质、对抗原加工递呈的易感性
5. 细胞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取决于载体,体液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取决于半抗原
6. 抗原根据来源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7. 重要抗原: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菌毛抗原、病毒表面抗原(V抗原)、病毒衣壳抗原(VC)、核蛋白抗原(NP)、毒素抗原、寄生虫抗原、保护性抗原、超抗原
8.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提高抗体滴度;改变抗体类型,IgM转变为IgG;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
9. Fc片段的生物学活性:与免疫球蛋白选择性通过胎盘有关(IgG)、与补体结合(CH2)、决定免疫球蛋白的亲细胞性(CH3)、与免疫球蛋白进入外分泌也有关、决定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性
10. 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的不是体内存在的自然抗体,而是实现存在在淋巴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膜免疫球蛋白)
11. 细胞因子: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12.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参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刺激造血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13. 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EPO)、I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FN)、TNF受体超家族、趋化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4.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免疫调理、免疫溶解、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中和作用。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15. 补体xx途径:C1(经典)、C3(旁路)
16. 补体xx的生物学效应:细胞溶解、细胞吸附、调理作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病毒中和、免疫复合物溶解
17. 变态反应:I型:过敏反应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型;IV型:迟发型。前三种为抗体介导,速发型,第四种为细胞介导,迟发型。
18. 组织和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防御素(xx肽)



郑重声明:资讯 【非请勿入,后果自负_Still Moving UnDer GunfirE...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