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心理救助亟待双重xx
 

    新华网南宁5月18日专电(何丰伦)大地刹那震撼,痛苦持久蔓延。至爱亲友生离死别痛彻心肺,抢险救灾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这几乎是每位身处巨大自然灾害中个体生命的亲身经历。

    “从抗击冰雪灾害到手足口病的防治,直到目前的四川汶川地震,政府部门和救灾机构甚至个人,都开始xx灾害心理救助。”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灾害心理救助涵盖的范围不仅仅要xx灾民,还应该xx参与救灾的众多群体。

    心理咨询师走进危机现场 早期干预事半功倍

    近年来,在一次次重大灾难现场,都有来自各地的心理咨询救助干预队的身影。作为训练有素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在承担救死扶伤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在xx灾民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驱散心头的灾害阴影,重新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曾经参与过冰雪灾害心理救助的医生李林峰告诉记者,心理救助最应该在{dy}时间里,与其他救灾团队同时出现在救灾现场,因为那些刚刚从灾害中逃脱的人们,迫切需要摆脱心理阴影,投入到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李林峰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越早摆脱灾害的阴影,人们受灾害的影响和延伸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从国外的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面前,早期心理干预救助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重xx”亟待加强 絮絮叨叨成“减压”良方

    xx受灾群体,同时还要xx救灾群体,这是记者采访的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建议。但从实践上看,xx前者开始步入正轨,xx后者则尚未引起重视。

    广西壮族自治区{dy}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吴歆认为,遭受灾害的灾民们需要心理救助毋庸讳言,但前往救灾的政府工作人员、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公安武警和xx官兵,也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心理救助。

    曾经参与过美国“9·11”事件救助的美国心理学博士梅尔·汤普森对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这对于提高抗灾救灾的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

    梅尔·汤普森说:“救援人员一般是受灾群体的两倍以上,救援人员自身面对着血淋淋的现场,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瓦砾中救助生还者、挖掘死亡者的遗体,这样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美国,不少救援人员自身就要接受如何缓解心理压力、xx心理压力的‘岗前培训’。”

    这种“岗前培训”的效果就是:救援人员一旦停下来休息,就不断地向周围的人絮絮叨叨诉说救援中的点滴细节。

    “‘倾诉’应该成为减压的{zh0}办法。”吴歆说。

    心理救助亟需立法 长效机制呼唤建立

    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每年平均约有两亿国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xx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既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

    2002年4月17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到2010年,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不过,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精神科医生全国目前仅有不到15000名,其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1/3。

    专家呼吁,尽快加强危机干预的网络特别是社区网络,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社区医生应该接受最基本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培训,同时,应加快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心理危机干预与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物质救灾同步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合法性、规范性。

郑重声明:资讯 【灾害心理救助亟待双重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