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的名称。。“”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jd1}、{wy}的意思。
太极拳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与智慧的武术瑰宝,以其独特的技击性、性和艺术性,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深受世人的喜爱。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 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 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 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 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 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在其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dy}阶段为初创形成阶段。时间从陈氏九世陈王廷起到陈氏十三世陈秉旺止。 当时,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共有七路,其中有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路(108式)以及双人推手和刀、枪、剑、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陈王廷有关太极拳的拳论资料留下来的并不多,只有一首长短句和一首拳经总歌。从这些有限资料和《陈氏拳械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太极拳有三个来源。一是取材于戚继光《拳经》中的拳式以及民间武术各家拳法踢、打、跌、拿的攻防技术。在陈王廷所造的拳架中,有29式取之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论》三十二式。 第二个时期为太极拳走向社会的发展期,从十四世陈长兴开始到十六世陈延熙止。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外姓的门规,开始分成两支在外姓人中流传,从而使太极拳从陈家沟走向社会,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支是由陈长兴流传的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支是由陈有本流传的新架、小架太极拳。陈长兴在{zc}太极拳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练归纳,创造性地形成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拳架,又称“大架、老架”。第三个时期为繁荣发展期。从陈氏十七世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授拳至今。在此之前,陈氏太极拳,作为陈氏家学,在社会流传较少。而杨氏太极拳却名声大震,流传广泛。1928年陈发科受邀到北京授拳后,陈氏太极拳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太极拳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优秀拳种,不仅越来越多的受到国人的喜爱,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海外大众的喜爱,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发展,太极拳必然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 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xx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 所不同。{dy}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xx运动,以的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xx,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 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 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xx,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xx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太极拳{dy}次在新中国大型体育活动中亮相。 1956年2月,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素材,从原套中汲取典型动作,择取24个不同姿势,编串成易学、易练、易记的24式简化太极拳。24式的推出,使太极拳真正进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从此真正实现了它的健身功能,是太极拳运动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新。 1982年11月,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伴随着太极拳发展而产生的太极推手,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面对大众,标志着太极推手进入对抗,进入竞赛,还原了太极的技击属性。 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 1987年9月,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举行。太极拳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在亚锦赛上展开激烈角逐。 1988年4月,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组织日本百名 太极拳爱好者到北京参加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日本成为除中国以外开展太极拳运动最广泛的国家。 1991年,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列为比赛项目。 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太极拳成为练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运动。 1998年10月,中国武协等组织了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表演。 目前,世界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成为在中国和世界影响{zd0}、流传最广的中国武术项目。 国际武术联合会在2000年的执委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得到了各成员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世界性的太极拳活动正在形成新的热潮。 为了更加深入地推进中国以及世界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促进太极拳技术、理论的交流、研究,树立积极向上、科学的健身观念,中国武术协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于3月21日至26日在三亚召开。这是世界太极拳界的一次空前盛会,将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