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农民积极参与和提高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尚柏仁的日志 ...

<原创>农民积极参与和提高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农民积极参与和提高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尚柏仁     刘田忠    李玉林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中央前所未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把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高压电,还有一些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xx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全面小康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些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目前,我国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央基于这一大势,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为我们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和新的途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zd0}的消费群体,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能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能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工农、城乡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xx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起飞农村经济的重大机遇。农村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推进农村经济腾飞的力量源泉。当前,新农村建设为我们起飞农村经济,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动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市场要素都会随之向农村倾斜。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2006年以来,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突破“三农”瓶颈的抓手常抓不懈,成效十分明显,各地涌现出了一些亮点和闪光点。但对于广大农村、九亿农民、农业的基础性而言,新农村建设的路还很漫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制约着我们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也对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局部、微观上的消极影响。笔者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是广大农村的主人,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其关键还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之中。可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基层政府在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时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不到位,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凭着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有限信息,对“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的”,“怎样建设新农村”等概念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或者不理解,导致市里下劲,县里被动,乡里应付,村里无奈,群众冷漠,其结果是领导在动,干部在动,而群众不动,大多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持观望、不积极的态度。

二是实惠得不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不足。建设新农村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真正享受到中央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利益。而我们的个别基层政权热衷于“短平快”、“出政绩”、“图形象”,把建设新农村工作的“着力点”落在改变村容村貌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村镇民居建设上,比如对农村住宅重新规划,拆除原住宅,建设新房子等等,这些工作虽然也属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十分有必要抓紧展开,但实事求是地讲,新农村建设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使农民增收致富,钱袋子鼓起来,只有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民才能自家拿出钱来建房子,才愿意去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才能生活的更充实、更和谐、更幸福。否则,广大农民群众辛辛苦苦积蓄多年盖起来的房子说拆就拆,各级政府配套、补偿的物资远远不够新住宅建设,很多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还不如不建、无利反而有害。

三是资金不充足,新农村建设缺乏新意。新农村建设,一要“硬件”要硬,宅、水、电、路、网要配套;二要“软件”不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配套、不到位、不充足,导致一些新村建设不规范或者走入误区。城中村改造、新型社区建设、新村建设(迁址新建)、旧村改造等,在究竟建设多大规模、人均占地多少、基础建设如何定位等方面往往规划欠科学、建设不规范、设计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备、界定不清晰,或者浪费,或者起点低,或者把城市落后的理念及过时的设计方案搬到农村去,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是机制不顺畅,土地处置不合理。广大农户拆了自家房,拿出自家钱,建设自家房,终于住上了新住宅,积累所剩无几,甚至负债累累。眼瞅着旧房子、旧宅基地闲置,却换不来钱,不能得到补偿。旧住宅、旧宅基地如果能够得到土地整理,进而纳入土地流转(出租、参股、复垦等)中,不仅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还能为新农村建设置换出大量资金。不少人担心搞不好就会出现“新住宅建不起、旧村子更破烂”的局面。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的“五种担心”

一是没实惠、先出钱。建设新农村,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商店、活动室等配套设施,方方面面都需要钱。国家、省、市、县逐级拨付配套一部分,但更大一部分需要村里和农户自筹。而如今,种粮不再缴税,村里不再收取提留款,村里无积累,农户就要出钱。而农民的收入是有限的,没有钱如何建设新农村,即使建了新农村,是否严格执行了政策,达到了标准,有多少人能住起?不少农民认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给有钱人盖的”。

二是一刀切、无特色。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各地、各级、各村,市情、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各不相同,需要统筹兼顾、全局谋划、着眼未来、突出特色,靠城、依山、傍水、近矿、邻景等各式各种村落模式视实情而定,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要突出特色,展示田园风光,体现实用、适合、适宜的特点。如,房前屋后的树种选择,要尽可能选择经济实用、适合本地生长的苹果、枣、桃、梨、杏、李、樱桃等树种为宜。否则“天下农村一个样,家家户户一个脸”,失去了其独有的本色和优势,何“新”而言。

三是新农村、老思想。新农村建起来了,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大问题。如今,很多新农村建设,宅水电路网焕然一新,但农民群众的素质依然如故,硬件硬起来了,软件软下去了。农民兄弟住到新房后,思想没入新房,生活习惯还停留在过去,则会认为新生活浪费,或享受不起。近几年不少媒体报道的别墅里烧柴火等例子也不鲜见。新房里家徒四壁,生活条件并没得到改善。

四是开支大、收入减。新农村建设起来了,在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电、网、气、物业管理等不少开支,而农民们的收入却没有增加,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经新农村建设后,居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失去了原本的租房收入。有的农户因为建新房耗掉了多年的积蓄,重返贫困,以后的生活及养老无着落。由于部分农村的划片集中居住,农户距离耕地较远,劳作十分不便,劳动成本加大。

五是怕干部贪、利益损。由于农民群众没有参与和监督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很多农户担心本来就不充裕的、从各种渠道筹集到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被一些基层政权的干部贪污、挪用、甚至挥霍浪费,担心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和进度难以保障,担心豆腐渣工程和腐败问题迭出,坑害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和谐。

四、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新事物,就其内涵来说其核心是突出“新”字:要有新理念、新举措、新习惯、新生活、要上新台阶。同时新农村的建设又离不开“农村”二字,新农村的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在建设中一是要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二是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满意,三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新农村与新住宅。新农村固然要建设新住宅,建设新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们不能把新住宅建设就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充实,不但要建新住宅,更要处理好旧住宅;不但要突出新住宅的风格(特点),而且要突出旧住宅(传统建筑的优点)的特色。同时新住宅的建设要把好施工队伍准入关、建筑材料关、施工质量关,要使用好节能环保等新材料。新村模式或以工业开发为主,或以观光农业为主,或以度假休闲为主,或以住宅为主,或以地域文化为主,或以旅游为主,其发展方向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定位,精心设计规划,注重地形地貌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二是新农村与新农民。如何让新农村中的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远远不能达到要求。据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在劳务输出大省江西,,2005年有2/3以上的乡村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一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不信政府信上帝,不搞生产等升天”。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然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等观念根深蒂固。以上种种因素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夯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远程教育,利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尽快培育出新型农民,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有生队伍。

三是新农村与新生活。新农村建设不但要面貌新,更重要的是要以新生活为依托,改变农民群众原有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要吃的健康、营养,穿的大方、得体,住的舒适、安全,行的快捷、方便,不但拥有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而且要配套沼气取暖、秸秆气化、垃圾中转、废物回收,污水处理、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可采用分期、分批、分级建设的方式,先建成一批新农村示范,以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入住一批,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惠、享受到便利,以现身说法。同时,可采取出租、转让、流转土地使用权,超市、饭店等经营权的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干部与群众。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群众是主体,建设主体和受惠主体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群众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广大基层政权的干部要以人为本,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妥善处理主导与主体、主动与被动、拆迁与建设、硬件和软件、生产与生活、特色与普遍、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问题。总之,只有干群一心,和衷共济,我们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新农村建设应把握好的三个重点

1、农民的参与热情是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应将发动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置于xx,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热情。一是要广泛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措施、工作动态和典型经验,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多种形式介绍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典型和建设进程,动员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让农民切实理会到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要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好配强服务型、开拓型村级两委班子,加强村级组织班子自身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制度。规范“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治水平。

2、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2004—2008年农民增收连续五年超过300元,是建国以来首次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央“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力度如此之大,农民很努力,为增收在1亩3分地上做足了文章,今年种粮,明年种棉,后年种麻栽蚕;前年养猪,去年养羊,今年养牛,增收自己与自己比还算不错,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jd1}额还是在继续扩大,相对差距也没有缩小。农村缺钱、农民没钱、农产品不值钱,这种状况不改变,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要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靠以工补农,形成稳定的补贴机制。目前,我国已经有“六补贴”,按照这一方向前进,农民一定能比较稳定的增收。二是靠农民变市民,推动农外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又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做好农民子女教育工作,大力推动流动农民工实现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三是靠完善经营制度,挖掘农内潜力。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xxxx、合作组织、经济大户为载体,推动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提升。通过完善经营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多做响农产品加工品牌,进而提高农业效益。

3、政府服务是保障。一是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服务能力。各级各部门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关法津法规、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等,提高法律政策素质,增强工作的全局性和预见性;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相关知识,提高及时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水平。二是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实现角色转换,正确处理好履行职能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务求做到“归位”和“到位”。改变过去行政推进式、命令式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发挥资金支撑作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建设,都需要有投资作为保障。在农村资金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新农村建设就寸步难行。所以,建设新农村政府首要的事情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全局的高度,切实将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向重点支持农业、重点支持农村、重点让农民受益转变。当前要着力支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急需的公用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真正为农民生产、生活、劳动为农民创造条件。三是制定好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突出规划的龙头指导地位。这里既有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的问题,也有具体编制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通过规划的制定,使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确保各项建设有序发展。

 

郑重声明:资讯 【<原创>农民积极参与和提高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尚柏仁的日志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