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刀,始于中国的唐刀,在唐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赋予了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在日文中写作“侍”,意味着侍奉和忠诚于自己的主人。传统的武士道渗透着刚劲和荣誉,武士不仅要修剑术,也需修德。当然,近代史中武士道被日本侵华分子的滥用是非常令人之鄙视的。今日暂且抛开历史话题,将重点放于刀上。武士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刀,一把武士刀(katana)代表的就是一名武士的灵魂,他坚韧锋利同时也不失美丽。 一把katana的流程分3个部分:1,金属冶炼;2,打造;3,打磨。三道工序分别由3个领域的工匠完成。 1,冶炼:在战斗中,刀具需要锋利但不失韧性。制作太刀的金属被称为玉钢(Tamahagane)或和钢(oroshigane)。在古代的日本,因为资源的缺乏,在冶炼技术中采用了松碳来进行对铁矿的加热。松碳加热后产生的热度在1300度左右,铁矿需在这种温度下冶炼3天,利用特定的冶炼炉达到去杂的作用。虽然1300度的温度不足以让铁矿达到熔点,但在这期间却产生了渗碳的作用。含碳的多少决定着玉钢的好坏。所以在初步得到玉钢后还需利用水减(みずへし,Mizuheshi)控制含碳量。含碳量越高,钢的机械性能就越硬,同时其韧性下降。经验丰富的刀匠将加热的玉钢打成5mm的钢片并加水冷却,去除多余的碳。碳含量在1%到1.7%左右是{zj0}的,这个范围的碳含量不仅使得刀利于启锋,也能维持铁的韧性。2,打造。打造一把优良品质的太刀是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首先要将送来的玉钢片进一步赛选,将何时的材料用和纸保住,加上泥水(抗氧化)继续在1300的高温加热使其成为一个大块的钢。之后在玉钢处于半融的状态时进行叠打。叠打就是将刚材反复折叠捶打,其目的是除去钢材里多余的杂质使材料变的更加坚韧。经过几千乃至上万次的叠打后,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内可看见5000多条叠层。叠打后,至关重要的一部来了。工匠会将含碳相对较高,质地坚韧的玉钢敲入含碳低质地韧的玉钢内,然后进行捶打。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使太刀内部有着坚硬易启锋的内层而外层韧性足不易折断。捶打的过程又使这两者紧密的融致的贴合在一起,使刀身达到利韧兼备。随之,就是给刀铸型。很多人会以为太刀的弯曲是人为铸造的结果,但实际上,太刀的弧度是“xx”行成的。何谓“xx”?日本的工匠在隆冬时节上山采集冻硬的松枝,将其碾磨致粉,加入泥和成浆状物涂于刀身,刀背处厚,刀刃处薄。之后将刀拿到700-800度的火中继续煅烧。有经验的工匠会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取出烧红的刀放入水中迅速冷却。冷却的过程中,刀刃冷却的速度快,刀背冷却的慢,于是刀身的形状开始向上弯曲,在刀刃处产生张力,犹如一张拉伸的弓,使其更加的坚硬易于劈砍。而涂抹的泥炭混合物也在刀身上形成特有的花纹。所以,没有一把太刀是xx相同的。初步成型的刀由铸刀师傅进行初步的打磨。 3,打磨。全日本现今只剩下5个大师级的打磨师傅了(冶炼的更惨,只剩一个大师,好在还有学徒无数)。刀送到工匠手中,工匠会分刀身刀尖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细致的打磨,使其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光泽和锋利。再冷兵器中,太刀集许多优势于一身,轻便,刺,劈的效果都非常不错。希望这门传统的工艺可以得到长远的保留。 工艺流程图见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