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2-1_山水视点的空间_百度空间

写年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写年俗的大家比比皆是。我写年俗原因有二:一是俗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皆有差异,他们的年俗是“那一个”,我故乡的年俗是独有的“这一个”。故乡的年俗丰富而令人难忘,已经做为文化积淀烙在故乡人的精神DNA上了。二是现代的有些人对传统的年俗淡化的严重,在一心一意抓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因袭,所以是为了拯救传统节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赶年集

故乡的年是从腊月初六开始的。因为故乡逢农历的一六有集市。故乡是远近有名的大村落,店铺多,十里八乡,没有这样大的村子,更没有这样的集市。不要小看这个集市,那个物质困乏时代,交通不便,很多村子连个商店都没有,集市就成了农村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交易场所。鸡下了蛋,到集上卖了换成钱,给孩子扯布料买书包。即所谓的鸡屁股银行。打了粮食,扛到集上换成钱,买成柴米油盐酱醋茶,供生活之需。农具坏了,到集市上找铁匠锤锤打打,修缮一新。自然,腊月一到,要置办年货,更是必需要赶集的,因为那个年代一些小的村落压根就没有多少商店,想买点生活必需品就必须到集市上来。

那个时候,一到冬天,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乡人们就没有了活计,大雪封着广袤的原野,农村就好像进入了冬眠,到处静谧安详。大雪拥着门,老百姓躲在家里不出,享受着一年的收成。偶尔,便去赶个集,采购些生活必需,归来后依旧清清静静地闭门不出。所以,一交腊月,农村人便焕发了兴致,走出家门,来到年集上,采购年货,备年。旧时农村的年味浓厚又醇久。

整个腊月是为了春节做准备的。整个正月是为了春节做享受的。一个腊月,大家都在安闲地备年。一个正月,大家都在走东家访西家地享受生活。

大家收入并不高,有的生活都难有保障,大家却依然气定神闲,快快乐乐。在春节,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尽情地快乐两个月。在物质相对困乏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富足而充盈。

腊月初六年集一到,年味就浓了。集市上的鞭炮噼噼叭叭一响,就有了年的韵致。卖鞭炮的,卖年画的,卖大红的对联的,卖糖瓜的,卖干鲜蔬菜的,卖布匹鞋子的,南来北往的人们,背着褡裢,挎着篮子,推着木推车,挑着粮食,赶着羊群,扶老携幼,悠悠闲闲前来赶集。孩子们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假,呆在学校里,但是鞭炮一响,便被撩拨得难受起来,恨不得赶快考完年试,放了年假,玩个痛快了。

喝过腊八粥,以后的年集便是十一、十六、二十一等,逢农历一六以此类推,年集越来越热烈,人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重。新年将近,集上的杂耍小吃开始陆续增多,孩子们喜欢的泥老虎、拨浪鼓、洋茄子(现在说的小气球)、糖葫芦、糖人、大米三角、泥哨子、狗皮帽,等等,都来啦,招惹着孩子们,形成了记忆中的年印象,充实了孩子们童年的梦境。大人们忙着利用年集置办年货,小孩子则在放假后,混在集市上逛来逛去,看热闹,买冰糖葫芦,买年画,央着父母给自己买新衣新帽。这样的年集一直赶到腊月的{zh1}{yt},或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这{yt}家乡人一般称之为“穷汉集”,因为这是置办年货的{zh1}{yt},是一年中的{zh1}一个集市,有钱没钱,都得过年,这一个集市都要把年货置办一下了。“办不全的年”,这{yt},有些家庭会忽然发现还落下了些年货没有买,也便在这个{zh1}的年集上置办齐全。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腊八粥

腊月初六集市之后,腊八是要喝粥的。腊八节这天,家家熬制腊八粥。一般用红小豆、黄米、白米、江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大枣、葡萄干、桂圆、花生、莲子等,合水熬制,味道浓烈,甘甜糯口。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这{yt},个别家庭还要腌制腊八蒜,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zh1}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起来,酸酸的,脆脆的,蒜香十足,是下饭下酒的一道美味小吃。

买鞭炮

农村的年集上,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去鞭炮市看热闹,捡拾燃放后散落下的鞭炮。

旧时农村的鞭市最热闹。大雷鞭、小响鞭、二踢脚、滴滴金儿、泥垛子、转花儿、起花儿、大爆仗充满了鞭市。“噼噼xx”一响,孩子们就在家里坐不住了,三三两两,跑到集市上,眼巴巴眼馋那鞭炮,家里没钱买,就趁卖鞭的摊主放“试头子”鞭时,疯抢掉落下来的没有炸响的哑鞭。然后装在小兜里,战利品一般,在玩耍时,用火柴或者点燃的松香点着放。

年集上,各位卖鞭的摊主脸涨得通红,纷纷拿出“试头子”鞭比鞭,喊一声:“又点上喽——”故意将那个“喽”字拖长声调,以唤起买鞭人的注意。然后用长长的大竹竿挑着,点上,噼噼xx,人们像瓮一样围拢过来,抬着头看。如果谁家的鞭压市,谁家的鞭的价格就接着涨上去,人们围着争着去买。这时另一家必然不服,拖出“试头子”,再点上,人们又围到这边来。那家又点上了,这里又点上了。此起彼伏。比鞭的卖主脸涨得通红,嗓子喊得有些嘶哑,买鞭的主顾和看热闹的人们看得更有精神。买鞭有种技巧,就是看到摊主放“试头子”鞭时,一个箭步赶上,说声:“这鞭我要了。”十有八九一下子买到了好鞭,因为这时的鞭都是真正的好鞭,摊主心里明白,保证个个响亮。

就在这里放鞭那里放鞭的时候,就在卖主和买主队伍的间隙中,活跃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当鞭一响,就立刻跑到跟前,站在人群的前面找寻机会。鞭在xx地响着,但是中间保证有些不响的。一旦看到有的鞭没有炸响,落了下来,要瞅准时机去抢过来。这火候可是要全凭经验。抢早了没准还会在地上炸响,如果正握在手中炸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付出鲜血的代价,受罪不说,父母还要责骂,老师还要训斥,那可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倘若抢晚了,那还有你的好果子?别忘了有好多小孩的眼在虎视眈眈每一个下落的鞭呢。所以火候至关重要,既要炸不着,还要抢到手,而这经验可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得来的,要全凭实战,在实战中摸索出经验。当然,一个抢鞭的好手,没有不付出点血的代价的。当时,别看自己生来文静,可这时就不能绅士了,集市上我可是一个抢鞭的好手。每集下来,布兜里都是鼓鼓的。

经过血与火得来的胜利果实当然不能随意践踏,要好好的享用这些战利品。择一良辰,作业做完了,邀上伙伴三五,装了鞭,拿一盒火柴,稍上一支香点燃。轻轻松松地来到场院里,田野里,雪地上。把还有很短芯子的鞭(多数是这样的)插在地上的残雪堆上,用香点燃,然后跑远,“啪”的一声,炸得雪花纷纷扬扬,同伴们就一起笑了,真是天下{zd0}的乐事。对于芯子特短的,不敢直接点燃,就拾些干干的柴草,堆一小堆,将鞭放在其中,点上柴草,跑远,一下子炸得火星四溅,也真是别有一番乐趣。

做豆腐

每年的腊月,家家户户都要为庆贺新年自己做豆腐。

那个年月,农村人由于农业技术原因,冬天大地被雪封了,田野里光秃秃的,没有多少新鲜的蔬菜上市,为了过个丰年,庆贺岁稔,招待来客,款待孩子,家家户户是都要做豆腐的。清代《庄农日用杂字》言:“面饼大犒赏,豆腐小解馋。”豆腐,谐音“都福”,这一朴素食品,给了旧时农家特别是年节时分太多的寄托与依恋。

农村,农家。时节倘进了腊月,村里的石碾便忙起来了,家家户户都要挨号碾豆。把金灿灿圆滚滚的黄豆放在碾盘上,然后抱住碾杠咕噜咕噜推动那个硕大的石碾砣子,黄豆在咕隆咕隆的碾压声中变碎。然后簸净豆皮,用清水泡软,村里的的石磨就上场了。一边拿勺不断往磨眼里添豆,一边转着圈吱吜吜地推,雪白的豆浆就从下面汩汩流出。

孩子早早地把玉米秸、豆秸抱到了灶前,单等母亲一声令下“生火”。灶底下红红的火苗蹿动着,诱人的香气四处飘溢,孩子们端了碗在一边侯着,等着喝一碗香香的热豆浆。喝过豆浆,就品豆腐皮。豆浆煮到浓时,上面会结一层鲜皮,就把它用一根筷子挑起来,吃起来顺滑香嫩,那是豆的精华。品过豆腐皮,然后点豆腐。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卤水点豆腐,增一分减一毫都不可。少了则太嫩,多了则太老。点过豆腐,就吃热豆花。豆腐点好之后,就是豆花,也叫豆脑儿。雪白软嫩,颤颤巍巍。盛在碗里,点上一两滴黄亮亮的香油,放一点腌制的碧绿的韮菜花,或者放些长约寸许的香菜段儿,用筷子一拌,人手一碗,呼噜噜一阵猛吃,吃得头上热汗直流。

喝了豆浆,品了豆腐皮,吃了豆花,然后就等吃热豆腐了。将滤布铺放在木盒子里,用瓢将热腾腾的豆花舀入,然后裹紧压实,之后便是等待,也是期待,那情境真美:听着滴滴答答的水滴声,嗅着即将产生的新豆腐的香气,洗刷干净的年集上新购置的白瓷花碗里已经倒入了酱油,就等着热腾腾的豆腐做出后蘸着吃。那时孩子们的肚子似乎是装不满的口袋,豆腐做出后还照样能吃下尖尖的一碗。然后带着鼓鼓的小肚子,美美地睡去,做一个灿烂的甜梦。

豆腐在农家宴席上是主角。豆腐猪肉炖白菜,豆腐粉条儿炒菠菜,豆腐丸子……当时的豆腐菜活脱脱能摆出一个上好的豆腐宴。后来,生活好了。鸡鸭鱼肉吃得多了,南北大菜也品过不少。

对于豆腐,据说在泰安是名吃,在北京名气大于猪肉,也都去吃过,虽然都不错,但终究难以寻觅旧时的感觉了。

辞灶儿

旧时农村的腊月二十三是新年的分水岭。

在这之前,是春节交响乐的序曲和铺垫,到了二十三开始,新年的乐章便逐步进入了高潮。

腊月二十三是农村人的“辞灶日”。灶,就是灶王爷,那是在家家户户里工作的神仙,一般在家家户户的灶台边工作。二十三这{yt},灶王爷忙碌了一年,就要“上天言好事”了,于是家家户户在这{yt}举行辞灶仪式。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腊月二十三这天的晚上,家家摆上糖瓜、糕点祭灶,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这就是辞灶,家乡的人也叫过小年。

在这样的夜里,孩子们可以在辞灶之后,享用糖果等祭品,同时可以痛快地燃放鞭炮,那鞭炮一炸一团火球,映得农家小院明明亮亮,空气中弥漫着香香的火药味,那可是孩子们心中难以割舍的年味。现在有些城市年节禁放鞭炮,安全是有了,但总觉得有些因噎废食的感觉,那种年味,那种记忆中的年的韵致不复存在了。

备年菜

过了腊月二十三,农村的年气日愈重了。

家家要煮肉、炸鱼、炸豆腐、炸丸子。到了傍晚,放眼望去,小小农家村落里,户户房顶上都飘着袅袅炊烟。小孩子们都很兴奋,格外卖力地“咕当咕当”拉着风箱,小脸灿烂地笑着,身子一仰一合的,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吐出来又缩回去。

锅里的油泛着油花儿,待七八成热,把切成小块的豆腐、剁好馅的丸子、抹好面糊的带鱼,往油锅里一推,咕嘟嘟一阵热泡泛上来,发出“唰唰”的声音,就像春夜里一阵喜雨掠过。豆腐或丸子或带鱼浮在热油上,象一群刚脱壳小鸭在戏水,颜色由嫩白转而金黄。然后用笊篱捞到自家编制的柳条饭篮里。用筷子小心翼翼夹出一个,放在嘴边吹凉,在酱油碗里蘸一蘸,一点一点咬来吃,香得直掉牙。

煮好的肉要放在背阴的南屋里,那是xx的冰箱,一冬天里面都结着冰,肉放在里面管保不坏。炸好的炸货往往要放在家里{zg}的橱顶上,预防小孩子们偷吃。那个年月好吃的东西少,备好的炸货和煮好的肉是稀罕物。小孩子们却往往禁不住诱惑,趁大人不在,常常偷偷踩了凳,偷出几块出来吃。{yt}又{yt},事情总要真相大白的,到头的结果总会被父母发现,父母几分生气几分惭愧,叹息一句:“你看这孩子”,有时候便唠叨几句,里面却包含了浓浓的关爱。

大约到了腊月的二十七八,家家就开始扫房子,取辞旧迎新之意。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洗刷得明明亮亮,这既是对新年的一种敬畏,也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向往。旧的一去不返了,崭新的生活即将展开。

蒸年糕

这个时候,家家还要蒸年糕的。

“糕”谐音“高”,祝福农家的日子步步登高,生活越来越好。糕面用的是黍子面,里面满是红红的枣子。蒸出来,要趁热吃,粘粘的,软软的,热热的,甜甜的,和农家的日子一样醇厚,和农家的生活一样热烈香甜。年糕,冷了以后就变得冷硬了。再吃的时候,可以重新放在笼屉里蒸一蒸,或者在锅子里用油炸一炸煎一煎。{zh0}的吃法是蒸了或者煎了后蘸着白糖吃。

酿米酒

有些富足的家庭是要自己酿酒的。酿出的酒就是上好的黄酒,或者叫米酒。用黍子米熬成稠粥,加了酒曲发酵,生产出甜甜的酒香浓烈的黄酒,装在坛子里,来客招待,为上品。春节喝不完,留下来,倘若哪家的媳妇做了月子,就可以讨要一些来,加上红糖温了喝下,可xx受凉受风等月子病。



郑重声明:资讯 【故乡的年2-1_山水视点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