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验探究功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_张贤军_新浪博客

1、规范实验管理是前提。

首先,应有规范的实验管理制度,如《实验楼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守则》、《实验员职责》、《实验教师职责》、《学生实验守则》、《仪器及药品管理制度》、《仪器使用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危险药品保管制度》、《实验检查与评价制度》、《实验废物处理制度》、《实验室用水用电管理》、《实验室消防管理规定》等,保证实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必须保证实验安全,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保证实验安全,实验过程必须符合安全管理规定,实验过程安全、仪器安全、药品安全、师生人身安全等都是实验安全的具体内容。再次,要确保实验的开出率,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出的实验必须保证开出,要求做的活动和探究必须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同时,对教材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装置复杂的实验要进行改进,对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要采用简易方法自制教具创造条件开设。{zh1},教师应有规范的熟练的实验技能,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如仪器的名称、结构或性能、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定义、使用条件、所需仪器、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运用技能(选择仪器、装置仪器、使用药品、实验设计等)、实验指导技能(包括启发式讲解能力、设计培养问题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引导探究能力)、实验研究技能(包括改进实验能力、设计实验能力、环保处理能力等)。

2、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到激发学习内驱力、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一是利用特殊现象激发兴趣,我在上序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内容时增做“魔棒点灯”、“水中生火”、“清水变牛奶”等实验,学生看到这些特殊现象充满了新奇,都认为化学真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二是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dy}单元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内容,往往要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时可做一个金属钠燃烧的趣味实验,学生通过观察钠的硬度、密度、光泽等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兴趣也自然的高涨起来;水点冰棒、清水变果冻等趣味实验更易激发学生兴趣。三是增设科研小实验激发兴趣,如学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文后,学生指导空气中CO2约占总体积的0.03%。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空气中的CO2的含量会改变吗?”让学生探究;又如在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后我们知道,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可以提出一个探究题目“鸡蛋的蛋壳主要是由碳酸盐组成的吗?”让学生探究;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想法除水垢、除锈等。四是创设问题情景激趣例如,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课题时,可开展“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活动让学生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关系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白磷燃烧”和“铁钉跟硫酸铜反应”作为探究对象,并拟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两个实验还可作哪些改进?能否设计其他的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五是利用身边的化学激发兴趣,如新华的矿产开发、阳日的磷矿冶炼和污染、松柏的自来水净化、红坪的考古探究、木鱼的亮化工程、大九湖的湿地保护、下谷的土家文化、武山湖的硬水软化、岭口子的垃圾治理、青杨河的污染整治、神农顶的箭竹死亡和神农架的生态旅游等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实验探究素材,教学中要认真予以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曾经在这方面找了许多素材,编了许多题目,这些题目把化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中,学生非常喜欢,对这类化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快。

3、发挥好教师指导作用是基本保证。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好实验。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学生往往只注意了什么时间产生氧气、氧气能否顺利收集,而对装置的连接顺序、实验的注意事项往往不注意,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硫与空气、氧气反应剧烈程度、二氧化碳与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观察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由现象到本质的结论,只有通过积极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一是指导学生教学概括性实验探究。对概括性实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红磷、木条、硫磺、铁丝、镁带都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①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现象产生?②在这些反应中O2起什么作用?③为什么O2具有这样的性质?经启发引导可得出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许多物质氧化。二是指导学生进行推理性实验探究三是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在学生做定量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制订出解答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能力要求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态度和方法起着其他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后,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复习有关知识。教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应纠正其中错误,指出缺点,并选出几种简易、效果好又安全的实验方案进行典型介绍。

4、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根本目的。

一是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xx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对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教学处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二氧化碳能不能供给呼吸?如何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将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入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标本瓶内,观察小白鼠活动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是做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科书中只说明了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对实验做改进,在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归纳出气体发生装置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与稀盐酸,让学生自己探究哪组药品最适合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近三十学生活动与探究,大部分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学生分组进行,这就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同时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材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溶液的特点时,可联系日常生活中洋芋在水中洗时形成的液体混合物、用洗洁精洗碗形成的混合物、盐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进行比较探究;在学习酸、碱、盐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学到PH试纸,可让学生检验自家土壤的酸碱性、酸碱度,判断施用什么性质的肥料好;学到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可让学生实地考察,弄清“龙洞”“钟乳石”的成因,学到化肥可让学生宣传化肥功效及使用方法等,这不仅让学生认认到实实处处都要用到化学,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郑重声明:资讯 【发挥实验探究功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_张贤军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