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居-建材篇_欧阳_新浪博客

                               建材篇
    一部建筑史就是一部建材史,因为建筑的革命常常是由建材的革命引起的。
    ●木
    这是人类在树上的时候就熟悉的东西。由于它方便获取,容易加工,轻便而好搬运,灵活而能组合,有一定的隔热性等特点,一直是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材;又因为它易燃易腐,怕蛀怕潮,弹性差,易变形,生长周期长,大量采伐对生态不利等原因,正逐渐被其他建材所取代。但人类有着天生的亲木性,他们看着木头就感觉可靠,摸着木头就感觉温暖,木头的门窗和家具就是比其他材料贵,所以我们在木材退出主流市场后仍能见到许多仿木的现代材料:铝合金窗——漆上了木纹,塑料装饰扣板——压上了木纹,地面瓷砖——做得和真木地板一样,温暖而又亲切——这就是仿木材料给有过亲木经历的人的感受,但照此下去,我相信我们的后代很快就只认识森林不认识木材了。
    中国是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由于过去的毁林开荒和过度采伐,森林面积急骤减少,由此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所以,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国的建材研制主要是以代替木材为主的。物以稀为贵,在中国北方,红松的价格已由四十年前的十几元钱一立方涨至两千多元钱一立方;在南方,波罗阁的涨幅也同红松差不多;还有些木材已经相当名贵,像海南的黄花梨已经卖到240元钱一斤,而像铁梨木这样的木材已基本上绝迹。
    与此相关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中国的好木匠也越来越少了。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木工还是百工之首,最讲技术,什么“奇技淫巧”都会做;现在的木工叫“大眼木匠”,只会钉钉子,斧锯锛凿都不会用,更别说开铆开榫。在三十年前,中国的木工还是建筑工地上的主要工种,现在的建筑工地上很少用木材——木模正逐渐被钢模所代替,木窗xx换成了铝合金窗和塑钢窗,就连木门也都变成了防火防盗的钢板门和塑钢门……看来木工和木材一样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另一种木材的代用品:竹子曾经在南方地区流行,尽管它有比木材生长快、抗虫蛀的特点,也不能代替木材谢世的市场份额,我们没有见到过竹子做成的厚板和方料,竹子比木头毕竟不成材。
    欧洲和美洲的情况却不同,他们总是善于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发展木业。他们的小型建筑还是以木材为主,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阻燃、防蛀、不怕水、不长霉;新型的复合木材开幅大、弹性好、可弯曲,甚至有像高分子材料那样的可塑性。由于木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性:降解好,现已成为“建筑环保”、“建筑节能”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材料。
    在中国的华北,有人用速生的“快杨”来做复合木材,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快杨本来是一种劣质的木材,它的心很糠,杆很脆,一场风雪就会摧枯拉朽,但经过复合处理的快杨却具备了欧美复合木材的一般特性,它的密度被加大,光滑而坚硬;它可锯可刨可凿可钉,和所有好木料一样;它还具备了原生木材所不具备的其他特性:阻燃、防蛀、防潮、防霉,我看到了它在中国小型建筑上的运用。这是中国建材业的一丝曙光,尽管它在全面推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新型复合木材xx可能成为中国家具、装修乃至建筑的主要材料,就像我们未来的燃料将用植物酒精而不用石油那样,我们的建材将来自田间而不是矿山。
    工业原料农业化——中国的希望。
   “后木材时代”——我的幻想。
    ●土
    中国的词汇很有意思,“木”——笨的意思,“土”——低俗的意思。我们总是忽略那些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东西。土之不存,国将焉附?金钱的损失,是暂时的,土地的损失,是永远的!土,无疑是一种最基本,最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人类最早的建材就是土。
    我曾在中国北方的农村脱过土坯:把粘性很好的土捣碎;掺上骨料——切碎的稻草({zh0}有木棒做“筋”);再用水反复和匀,闷一闷;再放进模子里,压实、摸平;{zh1}再在太阳地里晒干,就成土坯了。土坯砌筑的房子保温性比砖房好,问题是怕雨,于是用毛石做基础,红砖做墙角,木材做框架和屋脊,这就是土坯房子的结构。土坯建筑是中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这些降雨量不大地区农村的{zj0}选择。目前中国建材的降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坯的房子本来就是土做的,不需要降解,最生态,也xxx。
    还有一种以土为原料的建筑更好——中国河北、山西、陕西部分地区的窑洞。我们聪明的先民们总是善于在建筑上因势利导,就地取材,他们只须在黄土坡上打一个洞,再把洞口安上门窗,房子就成了。窑洞的优点是省工省料,冬暖夏凉;缺点是潮湿,内墙不易清洁。在有条件的地方,人们还是搬出了窑洞,盖起了大瓦房。他们用黄土烧成红砖,这砖300年都不降解,红砖的残骸多了起来,有的地方遍地是砖头,土地的质量降低了。
    世界建筑史上以土做原料的建筑在古埃及,古埃及人用尼罗河的泥浆砌筑未经煅烧的土砖,为增加强度和减少收缩,在泥浆中掺入砂子和草,在干燥的中东地区这种建筑有的保存到了至今。而在深圳周边的古村,有一种用粘土、砂石、糯米、蜂蜜垒成的房子也在这个多雨的地区挺过了上千年。
    西藏布达拉宫“干打垒”式的房子更是惊世骇俗,崇信佛教的藏民们硬是用粘土在木头的夹板里敲击,把一座山变成了一座房子——那么宏伟壮丽的巨殿!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装饰,布达拉宫都应当荣膺世界第八大建筑奇观。
谁说土不能盖出好房子?
    目前,中国城市的住宅正以每年16亿平方的速度扩张,中国农村每年新建住宅的总量不会低于这个数——16亿平方,农民们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粘土砖瓦和木材,石头要开采,必然破坏山体和植被;粘土砖要烧制,必消耗燃料和破坏土地;原生木材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况且有的地方根本没有森林——只有向“土”要房子才能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全国每年的江河淤积了多少泥沙?它们阻碍行洪,要用多少资金去xx?为什么不能就地建一个土坯厂?全国农村有多少荒置的土山?为什么不能通过生产土坯来改成良田?全国每年的矿山和矿产品企业制造了多少座渣山?为什么不能用它们来做新型土坯的原料?
    中国人的观念必须改变——生产那种永远不倒的房子、倒了也不烂的房子。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居住条件的进步只要求我们生产那种并不很耐久但舒适度却很高,而且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房子,比如:城市的木屋和农村的土屋。
    我相信中国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商总有{yt}会在焦头烂额的城市激战中脑筋一转,去开辟那广阔而竞争对手薄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更相信各种性能都优于实心粘土砖的土坯对中国的建材研究者们不是个大难题,因为经过高压,粘土的内部结构一定会变强,用水性的粘合剂生产的土砖xx能达到防水效果。
    新一代土坯房,中国建筑的返朴归真!
    ●陶瓷
    这又是一种以土为主的建材。
    陶的历史要比瓷早些,大约在公元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地球各地的人类不约而同地发现并制造了陶。陶的产生很简单,它只需要土、水和火——火的使用使人类{dy}次支配了自然力。人们在火塘旁发现了被火烤干的泥,它们坚硬而不怕水,于是这种“高科技的器具”就在不经意间问世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使用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以前。陶有器皿类和建材类,在殷墟,我们不但发现了陶瓦,还发现了陶管——下水道,其城市规划的水平可见一斑。
    陶与瓷的分界主要在烧制的温度上,1100℃为“临界”点,低者为陶,高者为瓷。我国的陶瓷种类繁多,做工精良,艺术价值极高,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难怪外国人称中国人为“Chinese”。在建筑上秦砖汉瓦的瓦——指的就是“陶”,而北京故宫那些金碧辉煌的彩瓦,是界入陶与瓷中的一种,叫“琉璃”,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雪剥蚀,它们依然是光彩照人。
    中国的陶瓷,景德镇名气{zd0}。相传其窑火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五六百年不衰,当时的盛况达到“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程度。十年前我考察过国内现在的三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的福建瓷灶,三千多个铁皮烟囱耸立在不到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满天是黑烟,遍地是污水,到处是粘土坑和陶瓷碎片,这片富裕的土地和中国的其他矿区一样已经无可救药。
    现代建筑中陶瓷的运用主要在地面和墙面的装饰及卫浴设施上,建筑陶瓷的用量很大;由于中国现代的建筑大多不戴帽子——没有坡屋顶,陶瓦的使用很少。
    陶瓷,这种由土变化而成的东西,产生了巨大的附加值,也产生了不小的遗害——陶器埋在土里上千年才降解,瓷器在地下的“寿命”更长。
    ●石
    由于曾经穴居的经验,世界各民族早期的房屋也用石头来盖。石头房屋的优点显而易见:坚固,耐腐,但不好搬运,施工工期也很长。
    最善于用石料来盖房子的民族是拉丁民族,古希腊人用巨大的石料建造了大型的城堡和神庙,那些建筑的结构和造型成为后来教科书中的典范。埃及的金字塔,也是石头的产物,其建造时间更早。
    石头运用得最精细、最广泛的是古罗马人,他们用石料建造了大到一座城市,中到宫殿和教堂,小到一座雕像和一个雕花的一切,所以欧洲人说:建筑的历史就是石头的历史。
    在古高棉王国的热带丛林之中有一座已经是遗址的吴哥窟,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壮观与神奇以及古高棉人对神的虔诚、王的畏惧和对建筑艺术的严谨态度;我相信,当时的人们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因为沉重的劳役已经不能使哪怕是国王感到幸福;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给我们看,并告诉我们:这才是建筑艺术——神圣的、非功利的、物质化了的精神。
    在古老的中国,石匠们用斧凿建造了大型的石窟和神像,敦煌、龙门、大足……却很少建造规模宏大的石头房子——那时的战争太多,帝王们的耐性太小!石头只能被当作关键的建筑材料用于老式房屋的基础、梁柱、门口和窗口等装饰部位,砖瓦仍然是中式建筑的主角。
    盛产优质石材的地方必盛产优秀的石艺人。在福建的泉州地区,我见到了许多石头的雕刻家,惠安的女人们白天在山上和工地里打石头,晚上还要顶着月亮为自己家砌上一块石砖。泉州是我国目前石头房子最多且{zh0}的地方。
    在河北的北戴河,我见到过{zh0}的瓦匠,其他地方的瓦匠砌毛石至少要有一个光面,北戴河的瓦匠xx用鹅卵石来砌墙;而在海口的羊山地区,遍地的火山岩,人们却喜欢用切割好的石砖来盖房子,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由于石头的建筑一般用墙体来承重——沉重而狭窄,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空间的需要,xx石头的建筑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如今的石材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和建筑装饰,偶尔家中能有那么一块石头,那是博古架上不会叫的“宠物”。但是中国的建设对矿山资源的开采仍然不小,建筑用石的问题还有很多。
    ●砖
    秦砖汉瓦,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当世界上{dy}块青灰色的方砖出现在东方这个大国时,简直是世界上{zxj}的建材。
    它的模数。
    当古罗马人按照非标准化的尺寸一块一块打制石头的时候,中国的瓦匠们已经像活版印刷那样在中原的大地上书写文明了。他们的施工速度之快,使饱受战火的城镇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他们的施工质量之好,使我们至今都能看到汉代(公元前202年)以前的建筑遗迹。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就是砖的。
    它的变化。
    仅一种规格的青砖就能演变成基、柱、墙、拱等多种建筑形式,与同时期的古罗马和古埃及建筑不同的是,它们既是建筑的结构部分——承重墙,也是建筑的围护部分——保温墙。在明朝之前,中国的房子就能建到十几层——海南定安明代的见龙砖塔,与此同时,国外的房子却建不到它高度的一半,谁说中国不是个古建筑大国?
    它的价值。
    青砖的生产难度远低于石头获取的难度,土随地可取;很少废料;就地生产,节省运力,这都是石材生产所不能比;若论对生态的保护,青砖远比石材好。
是水泥的发明和运用宣告了粘土实心砖的终结,比起水泥,红砖的劣势显而易见:
    □砖木结构,靠墙体承重,不能建造跨度大的房屋;砖做墙体因吸水自重会逐年增高,又太浪费建筑的内部空间;水浸后的砖易粉……
    □钢筋混凝土结构,靠框架承重,可以建造跨度更大,开间更灵活的房屋;它的抗拉性和弹性都很强;经过养生(水浸)的水泥强度更高……
各地政府正有计划地给粘土砖厂停产、限产和转产,各种新型的建筑砌体应运而生:
    □传统模数的非粘土砖。
    □新模数的建筑砌块。
    □建筑外围护板材。
    □预制及现浇轻骨料混凝土墙体。
    □节能型新型幕墙(玻璃、金属板、石材和其他材质幕墙、双层通风幕墙等)。
    我们可以预言:传统的瓦工工种将被淘汰,因为建筑的墙体将由一块一块砖的砌筑变成一面一面墙的安装。
    ●石膏
    就在中国的瓦匠们熟练地运用秦砖汉瓦建造他们家园的时候,古埃及人正在把一种白色的石头粉碎、煅烧,用做建筑的胶凝材料,埃及的金字塔就使用了这种建材:石膏。石膏具有轻质、胶凝性好、隔声、隔热、防火、阻燃等优良特性,它让埃及金字塔的每一块巨石都做到了天衣无缝。
    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古希腊人改进了埃及人的配方,他们将xx石灰石煅烧后得到了生石灰,再经过水解就得到了细腻、坚固、胶凝性和可塑性更强的熟石灰。古希腊的建筑单体能够如此宏大就是由于石灰的作用,经过2500多年的风雨剥蚀,它们的残肢仍然屹立于希腊半岛上。
    公元前146年,统治了整个欧洲的罗马帝国吞并了希腊,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罗马人改进了石灰的使用方法:先将石灰用水消解,与砂子混和成砂浆,再掺入火山灰的细沫,用此砂浆来砌筑建筑物,这就是“罗马砂浆”。采用这种砂浆的古罗马建筑更加坚固,许多建筑较完整地保留到了现在。当我们游历整个巴尔干半岛,像朝圣者那样观瞻古罗马的建筑遗产时,常常会只欣赏那些精美的雕塑、石头构件和宏伟的建筑如:圆形剧场、众神庙和古石壁道,却忘记了这种早期的水泥——“罗马砂浆”的伟大功劳。
    “罗马砂浆”和罗马的建筑风格一起传遍了古代法国和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多不胜数的世界建筑遗产,与此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也获得了石膏——这种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道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这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方向性错误,因为我们离那种革命性的建材——水泥,更远了。
    中国的石灰石资源分布很广,但中国人至今也没有充分地利用石膏和石灰这种极其廉价的材料,中国现在的石膏主要用于装饰材料的制作,比如:翻制古罗马的线条。中国农村普遍用石灰来刷墙、垫道甚至xx,却不知道它有更重要的用途——在土中混合适当比例的石灰就能得到耐水性很好的土坯砖。
    ●水泥
    水泥是在欧洲古代建筑的胶凝材料——石灰砂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粉按比例磨细混合,叫“生料”;然后进行煅烧,叫“熟料”;再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比例混合,这就是“水泥”。水泥一般分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和特殊水泥等。比起石料和砖瓦来它的优点突出:
    以小包装为单位,搬运强度降低。
    □能在模子里“铸造”出宏大的构件,配上钢筋的混凝土,抗拉和抗压性能都强于石头。
    □不怕甚至喜欢水,经过“养生”的水泥性能更强。
    □用途很广,它最精细的可以用来镶牙;最柔韧的可以用来制造船只和家具;最坚固的可以用来代替任何一种建筑结构材料。
    水泥的普遍使用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要么更罗马,要么已不太罗马。
    让建筑更罗马——摹仿古希腊或古罗马式的建筑在柱距上被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拉得更长;洛可可或哥特式的穹顶在半径上被钢筋混凝土构件做得更大;许多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大桥、大堤、水渠都得以实现。
    让建筑不太罗马——纯粹的古罗马建筑正在被这种新建材所取代,柱子、墙壁已经不再是xx石块,它们的核心是水泥的构件,只不过穿上了石头的外衣。
    在上个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摩天大楼终于出现在了欧美国家的地平线上,其造型或简约,或复杂,新的建筑材料满足了建筑设计者们的好奇心,那些千奇百怪的房子是对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古罗马建筑的有力批判,它宣告了一个全xxx的诞生。
    水泥传入中国还不到150年,最早在“十日通商”的地方有了出色的表现。目前我国的城乡已经无水泥不成建筑,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在40亿平方以上,成为水泥生产和消耗的{dy}大国,举目一望,全国各地到处是乌烟瘴气的水泥厂,它们制造五废:废烟、废尘、废水、废渣和二氧化碳,消耗了大量的煤和电,还有存量不多的矿山资源——石灰石。据了解,我国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只能用200年!
    水泥,我该为你欢呼,还是为你哭泣?!
    ●玻璃
    土是建材之源。
    古埃及那几位不知名的旅行家在海滩上烧饭时偶然得到玻璃的时间很早,但玻璃作为物美价廉的建材被广泛使用的时间却很晚。中国在一百年前还流行一句话:“窗户纸一捅就破”。
    其实玻璃作为一种极其名贵的物品使用得并不晚,从出土和文献上的情况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汉代的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优质的玻璃器皿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的玻璃才减少。
    世界上大量使用玻璃的建筑恐怕要算大英帝国1850年“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上的水晶宫了,那位楞头青似的小铁路工程师,用钢材和玻璃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崭新的建筑,它xx的透明,{jd1}的阳光,简直金碧辉煌!它一出现就征服了所有沉浸在古代生活里的王公贵族和古罗马的信徒,于是在以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平板玻璃陆续安装在了世界各地的窗户上,至今,没有玻璃的建筑已经没有。
玻璃,这种新型建材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革命性的:
    它透明,凭窗远眺会有很好的视野,风吹雨打浑不怕,这是多么惬意的感觉?
它不透气,阳光射进屋内,温度却不会散发(当然,你可以通过窗户的开关来调节),这又是多么符合人的意志?
    它很薄很轻,如果用做外墙,它能减少建筑的自重,同时也降低建造成本;如果用做隔断,它能扩大房间的空间,隔间效果也是同样厚度的建材所不能比拟的。
    它很顽固,其硬度仅比钻石;其惰性几乎能拒绝世间任何物质的腐蚀。
    它几乎没有什么缺点,除了易碎,让我们的土壤里又多了一种千年不化的东西,但现代玻璃几乎克服了传统玻璃的一切缺点:
    □平板玻璃。主要用于门窗采光,起到围护、保温、隔声等作用,最为经济。但如果你想提高品质,平板玻璃家族还有许多备选:钢化、夹层、镀膜、中空玻璃……
    □安全玻璃。主要用于特殊建筑和设备的门窗,具有力学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的特性,并兼具有防盗、防火的功能。
    □节能玻璃。主要用于特殊地区的门窗上,可以有选择地拒绝或吸收某些自然光,使玻璃建筑有利无害,比如: Low-E玻璃。
    □降解玻璃。普通玻璃{zd0}的问题是上千年才能自然降解,而这种非矿物质的玻璃可以入土就化。
    {zd0}限度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使用玻璃——这几乎是现代建筑过去二十年的一种趋势,只是在近十几年人们才发现建筑立面“光污染”问题和xx封闭的玻璃窗的能耗问题。以我个人的爱好,还是想适当多的保留一点墙面,多保留一点隐私,也多保留一点建筑主体的外装饰。
    人,还是不能居住在xx透明(尽管人家看不到你,你却能看到人家)的盒子里。
    ●钢
    钢材在框架结构的故乡——中国,木框架结构的房子xx退出了城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子成了城市建筑的主角,但它就像一个胖大的巨人,在30层(100米)以下时它孔武有力,能扛起很重的东西;再往高层去它就自身难保——它身体还是太重,连自身的体重都承担不起。如何才能建造更高、更大、更开阔的房子?人们想到了钢材。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铁的产量迅速提高,建筑钢材的用量很大。
    {dy}幢以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是英国的水晶宫,目前世界{zg}的钢结构建筑是台北101大厦,高508米,而我国{zg}的钢结构建筑是深圳xx大厦,高384米。城市的形象更加立体起来。在中国的许多名胜古城,也纷纷上马摩天大楼,仿佛这就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尽管他们的管理者的头脑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他们的政绩还不足以建造这些建筑。
    其实,钢结构建筑的优势不在其高。我认为,在建筑上挑战高度是无趣的,因为比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子,钢结构的房子也不过是个个子稍高的胖子,在建筑技术上,大可以没有极限,高却一定有极限!钢结构建筑的优势在于其阔——在建造跨度更大、体型更复杂、荷载量更大、振动、高温、密封性要求更高、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建筑上,也就是:多功能大厦、展览馆、体育馆、歌剧院、电视塔、桥梁、仓棚、工厂和临时建筑等,在高层的住宅上,钢筋混凝土结构仍然是{zh0}的选择。
    □钢材的优点:
    1、它是目前这个世界上相同体积和重量的人造材料中抗拉抗压和经济性较强者,特别是复合(合金)钢材。
    2、易降解——用钢材建筑的房子能“回炉”。
    3、好拆装——可以把中小型的钢结构房屋视为能住人的机器。
    □钢材本的缺点:
    1、易氧化,每年世界被氧气“吃掉”的钢铁有几千万吨!
    2、耐热性能差,在1936年的伦敦大火中,世界{dy}个钢结构建筑——水晶宫化为灰烬;美国世贸中心是一个例子,假如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决不会燃烧得如此惨重,倒塌得如此快。
    3、它还有个“热桥”问题(钢铁的导热导冷性太强),容易造成能源的损失。
    4、它的建造成本也比钢筋混凝土建筑高。
    {zh1}我来问一个问题:中国城乡每年要消耗多少建材? 
    水泥占1/5,2.4亿立方;
    钢材占1/4,3亿立方;
    沙石占1/3,4亿立方;
    木材占1/6,2亿立方;
    其他是砖、玻璃、陶瓷、油漆、塑料和五金件等材料,约占1/20,0.6亿立方。
按平均每平方2000元的造价计算,建材的比例占到60%,也就是1200元,中国每年要形成14400亿元的建材市场总量,这还没包括产品投入使用前必不可少的装修和家具的投入,它们总量应占建筑造价的50%以上,形成约8000亿的生产规模,并消耗约5000亿元的原料。
    这些原料除了木材和沙子其余全部取自于不可再生的矿山和石油资源,又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生产和建设。打个形象的比方,中国人在盖房子上每年要挖掉一座大山——约30亿立方,分别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材料和开采废料;再堆起一座巨岛——30亿立方,分别是拆迁旧房形成的建筑垃圾和开采矿山和房屋生产的废料。假如按一米的厚度平摊开来,这些废地和废料会占60万公里的土地,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只须16年就一面是矿坑,一面是建筑垃圾堆,局部立着几幢高楼,但已经空无一人,因为环境恶化到无法居住——不用战争和巨大的天灾,现代伟大的建设成就就能把中国给毁了!我真不知道各地政府对这些建筑垃圾是怎么有效管理的,可有谁想过它们xx自然降解——化为泥土需要多少时间?
    中国房地产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建设省地、节材、节能、环保、再生型住宅”,性能优越、价格经济、无污染、少能耗、可回收、可降解的建材是问题的关键。

 

 
郑重声明:资讯 【和谐人居-建材篇_欧阳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