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测量
米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三角板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伊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
其次,根据里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1厘米,并通过对比,学生清楚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zh1},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zh1}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
(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来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
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
课后反思:
有了上节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就容易了。但是有多数学生没带米尺,所以教学中我用自己的米尺为学生量出1米的长度,费了时间。不过,大部分学生对米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
学生在量身高时本着只要量出大概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几十厘米就可以了。动手量,记忆更深刻。
在练习中,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