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27.下图是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图中分解者未单独标出)。
(1)图中接通物质循环的三级结构是[
(2)若循环的物质是硫,图中由b→a的形式是 ,由a→c的主要形式是 ,a→b表示 。
(3)若循环的物质是碳,图中由b→a的形式是 ,由b→a的途径有 、 。a→b表示 。
(4)图中b表示 。
(5)环境污染使物质循环回路发生障碍。这一障碍常发生在 和 过程中。
(6)硫循环不同于碳循环的是 。
A. 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
B. 在食物链内的传递形式
C.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存在形式
D. 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
28.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 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zd0}滤食量在第 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29.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蝗虫灾害,严重之时,当地的农作物、牧草全都被毁坏,当地政府和农牧民通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2000年夏季发生虫害时,北方某地却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在虫害严重的草原与农田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请以上述实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分析,在上述简单的食物链中,鸭子属于第 营养级,属于 消费者。蝗虫与放养在当地草原上牛、羊之间的关系属于 关系。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上看,临时把鸭子放养到草原上的措施,干预了草原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目的是使能量流向 。
(3)利用农药灭虫,尽管逐年增加使用农药的浓度,但并没有将蝗虫灭尽,原因之一是通过生存斗争,蝗虫的抗药性 ,这是长期 的结果。
(4)利用鸭子消灭蝗虫,除了经济上的良好效益外,还有 、 等优点。
30.试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请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必不可少的若干种(将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 。
a.黑玻璃瓶
(2)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 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时间。
(3)水藻获得的矿物质营养主要来自 。
(4)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态,证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31.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下列图中能反映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②该鱼在t 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特点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③在t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
(2)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如果遇到较严重污染,将导致绝大多数植物死亡,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动植物尸体中的 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
(3)下图是此河流生态系统最初的食物网。
①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②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
③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因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下列会随着发生的是
A.
水藻大量增多
C.
水鸟的数目大量减少
④从图中可见,水鸟可以小鱼、大鱼为食,其中以 为食时能量消耗较少。假如水鸟只以这种鱼为食,而不食其他任何生物,则水鸟的体重每增加1千克,最少需消耗水绵 千克。
32.(1)下图是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 ;B 。
②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请在下图坐标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
③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物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些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 和 。
④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 。
(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调查某农业生态村,并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①该村建造此生态模式的{zd0}优点是 。
②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若要生产2 kg鸡肉理论上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计 kg。
③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
二、简答题
27.(1)a
28.(1)6
29.(1)三
30.(1)b、c、d、g、h
31.(1)①B
32.(1)①增长
②见下图
③适应当地生态环境
④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
(2)①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