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死2005-06-11, 05:28
■瓦解中的分崩离析,最终将还原矛盾。2005年5月4日书
《Disintegration》 瓦解
(来自1989年《Disintegration》专辑)
我错过了那背叛之吻
虚无的无羞耻的吻
那黑色而柔软的
紧张的上升到我的这一边
嘴、眼、心都在流血
流进了渐渐涨水的贪婪之溪
渐渐的,它开始需要自由的流淌
我的群落
我错过了背叛之吻
在我送上嘴唇之前的疼痛的吻
单单为了一块嫩些的肉的爱 散发着恶臭
还有它所发出的声音
当它在深处切断
弯曲的膝盖正在站起
欺诈之瘾
渐渐的 它开始需要自由的蔓延
我的群落
但我从来没说我会待到{zh1}
所以我把宝贝们留给了你 只期盼着间或的频率
怀着保住秘密的希望 像这样尖叫着
对我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尖叫着
我给你留下照片
那些欺诈的画面
污点留在地毯上
留在舞台的布景中
那些关于在梦里呢喃的幸福的歌儿
当我们其实都自知
结局到底是会怎样……
就这样一切都转回来了 再次分崩离析
再次支离破碎就好像我是玻璃做的人儿
在我的背后 再次将它拼好
再次因为对睡眠的恐惧 摒住呼吸
在我的脑后 再次将它举起
再次深深的砍入骨髓深处
循环,往复,循环,往复
它又再散开
一次 一次 又一次
现在我知道我将变成碎片
我将掏出我的心
把它喂给任何一个人
因为同情而哭泣
鳄鱼的哭泣 因为众人的爱
和那来自每个人的三声喝彩
眼泪穿过天空
穿过房顶的玻璃
穿过你嘴唇上的厚彩
穿过你眼的嘴唇
穿过针眼
对我来说 比起再次感觉到完整
接近天国会更为容易
我从未说我会留到{zh1}
我知道我会给你留下孩子们和我的所有
在诚实的洞穴中像这样尖叫着
向我一遍遍的如此尖叫着
我留给你了相片
那些欺诈的画面
地毯上的污点 还有
记忆中的污点
在梦中还呢喃着幸福的歌谣
当我们其实都自知
结局总是怎样
结局总是怎样……
在最初的时间里,阅读一篇介绍The Cure的文章了解到:《Disintegration》的创作是因一则新闻有感而发,新西兰有两名男孩在The
Cure音乐声中xx,这使乐队成员很震惊。
暂且把这件事情当百分之百的真实。最开始听Cure的日子里,看到这则消息我并没像The
Cure乐队成员那样震惊,反而认为极度正常,并坚信着因为Cure音乐xx的人一定还有很多,只是没有在媒体显露出来罢了。在xx旅程的{dy}个月里,我没有任何办法摆脱晦暗压抑的心情,然而对Cure音乐的渴望却无止无休。回想起来那是可怕的一个月,Cure挥发出的被动力,让我不自知的旋转其中。这谁也怪不得,我认知的Cure就是那个样子。
我生性敏感,所以有不良反应也没觉得奇怪。我自知比较坚强,xx的事也不在我的想象范围之内,但却理解那些不更世事的少年听着Cure冲动之下了结自己生命的行为。如果够认真,听者轻的一定会感到伤心压抑,重的xx也成了平常事。
喜欢忧郁伤感的东西,这是我潜意识中的爱好。听Cure到头来却提出了一个疑问,在‘xx’这个名头下,实际内容却是伤人的,有点讽刺。
从《Why Can't I Be
Me?》的歌词中可以了解到,Smith很多时候都在刻意强调着自己病态的一面,他并不情愿那样做,为了乐队风格的延续,为了种种原因,他把自己包装起来。对此行为的反省意识不同程度的在很多年里间或的传递给听者。
对比起来《Disintegration》是比较严重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词Smith写得相当晦涩厄口难咽,翻译起来非常困难,直至{zh1}某某都表示有太多的意识因为语言差异没有办法转换过来,一点也不能。本身英文歌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某某尽量直译过来以求离正弦近一些。
不管中文翻译表现的意识是否xx,其中却可易如反掌的找到一些可怕的自责言语。因为两个男孩xx的恐怖事件发生,让Smith的心理起伏波澜。
翻译歌词的时候某某对我说了一些话:“我觉得既然这样说,那两个男孩xxSmith用不着不安。对歌词的理解是读者的事情,如果我写了什么,有人看了xx了我是不会不安的,怎样做是读者的事,与创作者无关。除非一种情况,我所写的不是我真正想说的,我的感受,
对自己所写的问心有愧。因为一些惯性也好,为了维持自我形象或者更直接的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我觉得现在这歌词中的忏悔,透露出这种情绪。”
嗯,是。这样说,我特想找出Smith虚情假意的那些歌词来看看,哈哈哈,是那些呢?
多年以前直至现在我都迷恋着一位xx写的歌词,当我把自己所理解的含义解释给某某听,她却说:“那已经不是xx写的了,这歌词是你的了。”嗯,以前就总是说,小说是一面镜子,你可以感受到的都是你自己。我想歌词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并不刻意想了解Smith到底要说什么,这没有意义,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态度,和他的情绪。或许文字可意捏造事实可以杜撰,但态度不会更改,情绪不会虚假。
唱歌表达情绪是要借题发挥的,借的‘题’就是歌词。只要歌者情绪低落就是恭喜发财的歌曲也可以传达出伤感。歌词,了解就好了,没必要深究。
我愿意相信当时的Smith非常不安愧疚,自责到把自己形容成魔鬼。我不敢想象这样的情形继续下去会出现什么状况,还好人总是会长大成熟起来。
2002年德国woodstage音乐节记者对Smith采访中提到歌迷的极端行为问Smith怎样看。记者:“有没有自责的心理?”Smith:“没有,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的时候歌迷应该知道,我们没做什么的时候歌迷也应该知道。”
看到此的时候我和某某很惊讶,并且笑了一会儿。惊讶的是Smith回应说没有,笑了一会是因为Smith对自己的歌迷要求真高!哈哈。
在了解Smith的日子里,对他概括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矛盾。这个词在我所记录的那些文字中基本上没有找到,但心里却一直这样想。这种矛盾来自自我挑战,自我否定,自我反省。Smith虽年过四十,但还是在不停的在与成长作斗争,同时盼望成长。看起来很有生气,总是长不大,可爱的要命。不像一些人站在舞台上时就已经老了。(好比Dire
Straits乐队,我始终就没感觉他们年轻过。这只是举例子,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虽然情绪很低沉,但我对某某快乐的说,听Cure一下子让我觉得年轻很多,好像回到了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哈哈。
“我们总是面对着慢慢叠合起并朝着这儿倒下的未来
不可思议地把它料理得好好的 继续活下去
这一定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只想着先把眼前的事给弄好再说的关系
但这想法
有时是正确的 有时也可能错了”
一直很喜欢这段话,生活不可思议充满未知感,你会去怎么做?是挑战它还是迎合它,坚定着信念到头来真的可以正确么?……
瓦解中的分崩离析,最终将还原矛盾。
《alt.end》转变·结束(来自2004《The Cure》专辑)
是啊 这是个广阔光明美丽的世界
就在门的另一边
有着60亿张美丽的脸孔
可我以前全都见过……
不 这不是说耗尽了你什么的
也不是对和错的事儿
只是说对于我 它已经结束了 完了
它曾经来过 但也走了
而且我不想再来一次 我不要重新开始
不 我不想再来一次 我要这就是结束
我就要在这儿结束 我不要重新开始
我要这就是我们做的{zh1}一件事
为了我也为了你
为了我所有成真的梦
对 我知道我应该关心你是不是会跟着我一起来
对 我该关心你走不走
真的应该关心你对于我的爱或者是恨
对我该关心…但我不
而这不是说放弃你之类的
也无关啥做还是死的抉择
只是对我来说 它完了 过去啦
里面已经没有任何剩余的地儿
这两天一点安稳的睡眠都得不到,楼群里面有户人家死了人,请了很多道士和尚来超度,吹吹打打很吵人!震天动地二里地以外都能听得到,这人死了死了都不给周围人留下好印象。人死了搞这些形式也不是做什么,活着的时候子女多多的孝顺比什么么不强?
今天他们出殡,所以我自然被喧闹鞭炮吹鼓乐吵醒,就知道早上会这样昨天晚上我提前睡下了,情况还好一些。
昨天晚上某某问我有什么文案需要翻译,我把Cure 2004年专辑的歌词给她之后才想起来本想了解一下八十年代初期那些所谓的朦胧歌词的事儿,过些时候再说吧。
在2004年The Cure的新专辑《The
Cure》中非常喜欢《alt.end》这首歌曲,当时在法国的一次演出Smith演唱这首歌曲的效果要比唱片中的感觉好。这么多年{dy}次听到他把嗓子唱破,好有力,非常出效果。整体上听《The
Cure》并没有伤感的一面,从情绪上感觉倒是多了一些义愤填膺的劲头儿。
对我来说Smith如今在歌词里说什么都不重要。或许记录了一个时期的感受。它们象是某种宣言但千真万确成不了真。这个时候,作为我真是满足,我为自己听不懂他在唱什么而感到满足。
我有点烦,这该死的Smith为什么还不把The Cure
解散掉!?通过了解我知道他维持这支乐队非常困苦,也几经重申坚持已无意义,可到头来他还是在继续着。不解散乐队,我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他一生的心血。
总喊“狼来了”,这狼总也不来可真没劲!有朝一日狼真的来了,我就盼着那凶猛的恶兽把Smith大卸八块连根毛儿也别剩下全吞进肚子里去。这算是我的诅咒吧!
据我所知,The Cure乐队与新公司签订了三张专辑的合同,其中还包括修复再版2000年以前所有专辑和出版一些精选的计划。2004年的《The Cure》是合同中的{dy}张专辑,后面还有两张呢。我真是不知道以后的专辑Smith在歌词里还会写些什么?我好像是在等着看乐儿,看看他到底还会怎么耍!
我盼着他把Cure 解散做自己的东西,或者不做或者怎么样都行,但这样继续着Cure真是太痛苦了,我都替他难受。显然,我并不是他歌词中所指的那个“你”,即使我也算关心他的人。
他如果真的离开,那和死了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可怕的就是屋子里躺个死人,屋子外面闹哄哄,念经的,超度的,吹喇叭的,敲鼓的,放鞭炮的,烦死人了!搞这么大动静就是告诉周围认识或者不认识他的人们:“有个该死的人已经死了!”有没有动静他也死了,何必呢?
前几天我把王菲的《浮躁》送给了某某,这张几乎绝版的唱片是我购买王菲两张专辑的其中一张。说到珍贵我不该将它送人,可眼睁送给某某比我总冷落它要强得多。他认认真真地听完了对我说:“我知道你后来为什么这么讨厌王菲了。”因为《浮躁》某某觉悟了一些事情,可他说恨我,因为昔日沉迷的心情已经不在了。我安慰他说这是超脱,到了高一些的境界就可以寻找更能使你快乐的事物。
反过来我想到,超脱是种重生,但对于过去来说就是死亡。一些事情我已经死亡很多次不免有点伤感。
Smith放弃Cure的时候也是一种超脱吧,也是一种重生吧。对于沉迷于Cure的人们,那就是死亡吧。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即使感受到的是Smith的亡故,我也会义无反顾地希望他死。
嗯,我盼着他死,但就怕他老不死的嘴上总说要死但老也不死!!!长此以往非成老妖精不可。
《Lullaby》摇篮曲
(1989年4月4日发行单曲《Lullaby》
糖果条纹的长腿一晃 蜘蛛人进了来
轻柔的穿过夕阳的阴霾
偷偷过了笼罩死亡喜悦的窗台
找寻着缩在床上的牺牲者 他正打着摆
逐渐寻找着隐藏在那一片幽暗中的恐怖
而霎那间!房间的拐角有点什么在移动!
而我怀着恐惧意识到 我根本无法可想
尽管那个蜘蛛人 他要把我当成晚餐来品尝!
他静静的笑着 摇晃着脑袋
一点一点的爬着 接近着床角
比阴影更柔 比苍蝇更快
他的手臂已经环绕住了我 舌头伸到了眼睛里来
“别动、冷静、别作声,我亲爱的男孩
别这么拼命的挣扎 否则 我只会爱你爱得更多
因为现在想逃或者开灯已经太迟啦
你就是晚餐 蜘蛛人已经提起了筷”
而我感觉我正在被吃掉
被十亿个抖动着的毛孔
而我知道到了清早
我会冷得颤抖着醒来
而蜘蛛人 他总是饥肠辘辘……
我想有太多人们都是从这首歌曲开始喜欢The Cure的。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这首歌曲实在太好听了。网络时代中的我心血来潮下载了全部Cure的专辑一起放到耳边也并没有遮挡住Lullaby的魅力,他明艳跳跃的钻进我的耳朵,成为{dy}批最喜欢的Cure曲目。
自这首歌曲诞生以来几乎成了Cure现场的招牌曲目。内容像是在讲故事,Smith的演唱也绘声绘色有点歌剧表演的性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间里Smith的演唱状态还继续着以前的那种冷漠,现如今听他唱歌显然内心明朗开心一些,面对观众他笑得越来越多了,自然歌声也温暖起来。
专辑中的《Lullaby》像是梦中呓语,那颗惧怕黑暗的心颤抖不停,躲藏在被子下面盼着赶快天明。现场因时期不同效果也不尽一致,但都比专辑中演唱的有力,还有很浓重的表演迹象。在现场中,Smith唱到“quietly he laughs”这句之后总要加上“呵!呵!”两声;唱到“Be still be calm be quiet now my precious boy,Don't struggle like that or I will only love you more,For it's much too late
to get away or turn on the light,The spiderman is having you for dinner tonight。”也刻意把嗓音压低加粗来模仿蜘蛛人的样子,这些效果让歌曲生动起来,具有视觉观赏性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前也说过,Smith总是在和成长作斗争,他不愿长大反过来又盼望成长,这样他的气质中总有一种天真单纯的元素,估计就是八十岁演唱《Boys Don't Cry》也还是可爱的,更何况《Lullaby》呢。
那个躺在床上惧怕黑暗的永远是个男孩。
说实话,听到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在现场中翻唱The Cure的《Lullaby》我是很惊讶的。不管Led
Zeppelin乐队解散了多少年,这二位一出场依然是满堂的掌声作为开场白。本来他们两个人也没闲着,各自孜孜不倦的工作着,还时常聚到一起搞搞创作。
对The Cure来说Led Zeppelin可是老前辈,还那么{dj0}。就说音乐风格不同,按资历Smith也该给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鞠躬了。《Lullaby》被他们二人翻唱可见这是一首被大众广为传唱并且大受欢迎和好评的歌曲。因为这种情况都发生了,我就无法预料翻唱The Cure歌曲的人群中还有多少登峰造极的人物。
这并非渲染Cure的伟大色彩,我也从不认为他们伟大来着。要是用伟大来形容乐队或者xx、乐手,那我肯定不会真心喜欢。伟大的事物总是离真实世界太过遥远,这伟大的其中也有许多夸张成分。敬而远之吧,总之不会揽在怀里亲亲热热的。
虽说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这两位{dj0}人物翻唱了《Lullaby》,可在我听来翻唱水平真够低下的。
翻唱歌曲作为怀旧心理,歌者必然对原始版本的创作者充满敬意。显然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二人不是这种情况,他们对Cure,更具体的对《Lullaby》这首歌曲并没有情结,不过是借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讨好一下观众;而且以老辈自居的自是情绪充斥在整首歌曲当中。这样一来,何谈诚恳。失去这种态度,可怜的《Lullaby》就成了Jimmy Page六根弦下的玩偶,Robert Plant嘴里的口香糖。
心向着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这两个老家伙的人们肯定觉得此二位以Led Zeppelin的风格重新演绎了《Lullaby》。这种说法也很正常,不牵强。如果习惯了《Lullaby》是一个害怕黑暗的男孩躺在床上盯着一只花腿蜘蛛胡思乱想的景象,你就无法接受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头子躺在床上发现一只花腿蜘蛛然后假纯情的在那里发出xx的怪声表示出害怕神情。比起黑夜中的蜘蛛人,那个老头子更可怕啊。
我也不是没有看过、听过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二位年轻时的样子、声音。他们骨子里从没有显现出一点儿单纯天真的小孩儿相,自出道时起就是成熟的,冰冷的性感。可爱的《Lullaby》被他们摆弄得一塌糊涂。实在受不了Robert Plant演唱{zh1}一句“And the spiderman is always hungry”时,又操起他那特有的腔调,放荡淫亵的长声,随着Jimmy Page的吉他泛音回旋啊回旋啊。
这是1994年的事情,听起来Jimmy Page的电吉他还保持了六十年代的硬效果,有点刺耳。反正《Lullaby》原有的幽暗迟避的冰凉色彩在他的演绎下一点都不存在了。
我也曾妄想,盼着Smith做音乐在现有重的基础上再硬一些。现在倒是有个现成的,来个硬乐队的人们演绎了《Lullaby》,真不像话,如果是这种效果,我立即打消那个念头!
当然你要是喜欢Led Zeppelin并继续追随Jimmy Page和Robert Plant,听他们演绎《Lullaby》就只当是抬举了Cure,或者算他们自己的作品。但从歌曲本身出发,我还是希望能有男孩的那种单纯天真气质的歌者、乐手诚恳演绎这首叫人听了很难入睡的摇篮曲……
五月六日演唱得很正常,Smith非常活泼,在报《Let's Go To Bed》这首歌曲的时候,他竟然用甚为暧昧的口吻,好像有张舒适大床就在他身后一般。到了报《Why Can't I Be You?》时像女孩子一样惊声尖叫起来。而且估计这一年的演出《Why Can't I Be You?》时间上都是超长的。五月六日的演出,这首歌唱了6分46秒。七月二十二日的演出,这首歌唱了9分钟。我觉得这是Smith的抱负心理在作祟,哈哈哈。或许在荷兰语言交流存在障碍,Smith就非常放得开。他在2003年《Trilogy》之后的采访中也说,在英国开现场太容易了,字面是这意思,估计他想要距离感吧。
相比之下七月二十二日的演奏水平要比五月六日的好,但一些歌曲同样存在问题。就说两首歌曲吧。五月六日《Lullaby》将近{zh1}六弦贝斯Solo部分,Smith采用了变调的方法,可效果不是很理想,{zh1}勉强回到原位。在专辑中,到这一部分六弦贝斯就隐到后面,以弦乐为主了(怎么听专辑里这首歌的弦乐都使用合成器模拟的)。七月二十二日的演出,《Lullaby》中Solo部分的结构已经基本成形,之后他几乎都是那样弹的。不过这时候演奏上还有点生疏,没有整体上折回的纵深感。另外一首《A Night Like This》。很久以后我才注意这首歌曲,它经常出现在Live的曲目单中,听了很多版本,只有1993年发行的《Show》Live中的吉他Solo部分演奏得{zh0}。从1986年的现场开始,《A Night Like This》中的乐器Solo部分就由专辑里面的萨克斯改为吉他来完成。1986年《In Orange》现场中,Smith演奏这首歌曲的Solo部分平铺直叙,一般般吧。五月六日和七月二十二日的演奏也不是多精彩,而且我感觉他有想用噪音失真效果处理这部分的苗头,但不大成功。说起来1993年发行的《Show》中这首歌曲的Solo部分好棒,每次我都会停在那里不愿意往下继续……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