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去留两难:环境存隐忧 3万职工难安置
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在拷问兰州石化安全体系的同时更凸显出这座大型化工基地的去留两难
胥辉
尽管时隔半月,在兰州市西固区生活了30年的市民陈健仍然对兰州石化的爆炸事故心有余悸。
“听到一声巨响,房子震得厉害,我还以为是地震。”他告诉记者。当时,巨大的冲击波致使20公里外的兰州市城关区都有震感。
1月7日,兰州石化303分厂316罐区发生爆炸,造成6死6伤,爆炸物在500米外的黄河滩上都随处可见。
灭火前线总指挥、兰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队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历史上发生的{zd0}一次爆炸事故。
在甘肃省消防总队抽调兰州、白银两地的11个支队、284余名消防战士参与救援的情况下,明火在6天后方被扑灭。
尽管兰州市安监部门对于这起事故原因的最终认定还没有公布,但这次爆炸事故已让兰州石化承受巨大的压力。
除了企业内部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外,兰州石化还必须要面对爆炸冲击波对周边居民的危害、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对黄河水质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而外界对这起事故的关注也凸显出这座大型化工基地的去留两难。
举足轻重
(13.12,-0.02,-0.15%)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是我国 “—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刚刚建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之际,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先后在兰州市西固区落地生根。自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两兰”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被誉为“共和国石油化工业的摇篮”。
在1998年石油石化行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后,兰炼、兰化归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此后兰州石化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装置,成为中国西部{zd0}的炼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近28平方公里,职工3万多人。
对于西固区而言,兰州石化等大企业是地方的发展之本、财力之源,在西固区甚至有专门为驻区企业服务的机构。在就业、消费、税收、城市建设等方面,地方和企业的依存关系都十分紧密,当地还流传着“企业一咳嗽,西固就感冒”的说法。
而对于兰州,西固区也可谓举足轻重。面积仅为385平方公里的西固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兰州市的近1/3、甘肃省的近1/10,并形成了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驻区大中型企业为代表,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污染隐忧
伴随着巨额的财富,当地的石化产业也给兰州带来了诸多隐忧。
为了方便取水,半个世纪前兰州的石化工业建设选择了沿河而建的方式。
“石化城”西固区紧临兰州市主城区西部,也正好在黄河兰州段的上游。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城市建设的向外扩张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过去相对独立的西固区现在已经和主城区连成一片,西固已与主城区息息相关。而兰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自流沟离化工厂只有100多米。
这次兰州石化发生爆炸事故后,兰州市民最关心的就是水源有没有受到污染。2006年、2007年,兰州石化先后发生过三次燃爆事故,每次市民都会担心水源污染,于是好多市民会抓紧备水。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分析认为,从今天看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建设在城市周边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将化工企业建在兰州西固城区,又是在黄河岸边,城市河流的上游,这更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从完善城市规划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角度考虑,兰州市的工业布局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此外,兰州市坐落在河谷盆地里,不利于空气扩散。每到冬季风速微弱时,靠自然循环很难排除大气污染。尽管西固在兰州的下风向,但由于山谷风环流、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从乡村周围向城市吹)等方面的因素,有害气体向主城区、商业区循环、飘散是不可避免的。
这次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监测报告,距离事故800米的空气中,粉尘颗粒物超标8倍。
对于兰州市这样一个在国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来说,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进行治理,仅2003年以来,环保投资达60多亿元,大气治理投入30多亿元。但是2009年,兰州城区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兰州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说,2009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轻度污染天数119天,占全年近1/3,相对2008年增加了32天。兰州官方对大气污染的解释是:兰州受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面对无奈
对于长年生活在西固的市民来说,目前他们只能接受现实。
西固的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我家里有人在石化企业上班,尽管收入还是不错的,但生活的质量是不敢奢望。主要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严重的时候,空气中还有呛鼻的味道。”
一位在兰州石化有20年工作经历的老职工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事这个行业,肯定有风险,不只是事故伤亡,平时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小的,但企业是他们生活的依靠。
现在兰州石化一般工人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大概都在2800元以上。管理人员按级别和职称发工资,正处级干部七八千元。但是一线的工人工资更高,因为收入是向一线倾斜。
“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故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炼油化工毕竟是高危产业。老装备、老工艺要xx淘汰得有一个过程。按照国家规定,危险生产企业800米以内不能有人居住,但现在200米以内就有人建房,这是企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兰州石化一位管理干部说。
环境难题待破
对于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来说,环保和安全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生活在兰州市西固区的居民来说,最担心的是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这次事故发生后,尽管兰州石化公司副总经理李家民通过媒体,对公司发生的爆炸事故表示“惭愧”,并对因爆炸造成的影响向公众致歉,但这依然不能打消当地居民的安全忧虑。
在西固区工作的职工一旦退休,许多都选择到主城区购房,或干脆到沿海地区居住。西固当地的房价与主城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房地产开发也不是很景气。
10年前就有环保专家提出过将兰化等污染企业整体搬迁到远离城区的秦王川或临洮等地的方案。这次事故发生后,又一次传出了类似的声音。
“乘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和甘肃省循环经济规划建设的东风,兰化搬出城市或许是两全其美。”社会问题学者洪维直言,“作为高耗水企业,当年兰炼、兰化在选址中靠近黄河,既解决了用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排(污)水问题。但对黄河水质来说,肯定是隐患。xx兰州环境难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兰化进行异地搬迁也许是{zh0}的选择。及时将兰化搬迁出去,不仅让兰州的城市污染、生存环境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让兰州的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与此同时,兰化也会迎来技术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兰州大学一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大型企业的搬迁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很大,特别是老旧设备,本来能用,但一搬就不能用了。要算经济账,肯定不划算,但与一个城市的未来、几百万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相比,这个代价迟早是要付出的。长远来看,合理的工业布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对像兰州这样的城市来说,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也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