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吃“饲料”想起_刘磊_新浪博客

    网上流行一句“名言”,说如果一个人为了吃饭而活着,那他吃的不叫饭,叫饲料。语出惊人,令人喷饭。原来我吃了这么多年的饲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指出活着和生活的区别,可以说二者如出一辙,只是前者听起来更加让人恶心,得罪了不少人。不管此话出自谁人之口,话语之中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不满与无奈,也引发出对生活方式的思考。

 

    那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理想吗?现如今提理想都显得有点矫情,不成熟的表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活着首先追求的就是温饱,也就是说处于温饱阶段的人都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由此看来每个人都吃过饲料。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我们要吃多久的饲料,或者说,需要多久能从“活着”过渡到“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继而追求情感、尊重、社会地位,直至自我实现。曾经,我怀疑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不一定会按照固定的顺序去逐步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例如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放弃高收入工作的人,还有为了信念而不顾生死的英雄。但是,环顾周围,面对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该理论的确概括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奋斗方式——理想请先暂时靠边,升职加薪买车买房是我目前的重点。然而,这个重点很可能要维持很久,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到那时,不知道曾经的理想是否还依然存在呢?现在回顾这句“名言”,是否表达了对向现实屈服、向现实妥协的人的鄙夷?

 

    我不鄙视对现实妥协的人,大家都是人,谁不想过得好点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在活着与生活之间做出过妥协,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然而,为什么只有向现实妥协才能过得好?为什么物质与理想不能兼顾?我想这是问题的根本,谁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禁想起《蜗居》,一部让人绝望的电视剧。剧中的主人公经历着如今不少中国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事情。怀着巨大的抱负与雄心从小城市考上重点大学,来到繁华的都市,度过还算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之后,开始了必然的向社会妥协。千方百计寻找工作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在都市中购房的沉重压力,所有梦想与激情全部消耗在同包括房子在内的现实的搏斗中。

 

    这些不是社会的失败者,也不是社会的边缘人群,而是正在崛起的80后,即将成为建设国家的社会主体,包括你我他。周围的同学有多少为了低廉的工资日夜奔波,谈到房子只能陷入绝望。他们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城市中拥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至少能讲简单的英文。他们辛勤地工作,同时还诚实地纳税。他们参与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他们也是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他们接受的教育也让他们对现状的反抗性下降,{zd0}的叛逆举动不过是抱怨和牢骚,以及同邻里和同事的争吵。我跟许多人说过,我们不怕买不起房,不怕分期付款,我们拥有全新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xx接受按揭买房。但是,如果收入相对于房价增长得太慢,“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以至于连首付款都要攒个十几年,工资除了还贷没有任何剩余,就会让人陷入绝望。可悲的是,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陷入绝望——付不起首付、还不起xx、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发展来说,不能说不是个社会问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由吃“饲料”想起_刘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