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炒作的“沸点”

                         

小故事——炒榛子

  我是东北人,喜欢吃炒野生榛子。小时候,一到秋天妈妈就会带着姐姐去采榛子,虽然都是野生灌木的果实,但也有“毛榛子”与“土榛子”的区别,采摘的时候要分开放到袋子里。回去后,将厚厚的绿衣剥掉,然后在院子里嗮干,还是按照毛榛子和土榛子分开装在布袋子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嘴馋的我有时候也偷吃几粒生的榛子。但,生榛子还是没有炒熟了好吃。

  东北的冬天很长也很冷,那时候很多单位是放寒假的,比如建筑公司等,这跟农村“猫冬”是一样的。一般临近春节,爸爸就会用取暖的炉火炒瓜子、花生,我的{za}是炒榛子。炒榛子的时候,爸爸先把壳厚且硬的土榛子放到锅里,过一会再放壳薄的毛榛子。每次炒榛子,我就坐在炉子旁边,看着榛子的颜色由浅到深,甚至有点微黑,我也会不停的问,熟了吧?不会糊了吧?这时爸爸就给我一两个,让我先尝尝,其实很烫,但我迫不及待地把榛子咬开。其实,热的时候吃不出香味的。我通常会假模假样地说,还欠火候。但每次爸爸都不会听我的意见,把炉火上榛子直接放到簸箕里,然后说,“好了,凉了就可以吃了”。

  前些天,老家的亲属给送来一些今年新采摘的榛子,我用烤箱烘烤,期待着儿时的“香气扑鼻”,可是,不是糊了,就是欠火候,折腾了好多次也没能吃上想要的炒榛子。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说,“最主要的是掌握火候,光看着没用,要凭感觉”。

 

    炒榛子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我们讲讲品牌的炒作。

   中国现在企业在品牌塑造的道路上,追溯到起点也不过30多年的历程。这其中,有日积月累得以名扬天下的,也有平步青云后跌入谷底的;还有正在长征路上前行的……。

    秦池酒厂,一个默默无闻的县级酒厂,年产值仅仅几千万。在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一掷千金,一举成为两年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广告标王,秦池酒厂从此家喻户晓。

    {dy}年秦池酒厂以6666.666888万元的价格成为“标王”,销售额当年就达到了10亿,当年秦池酒厂的负责人王卓胜曾兴奋地说:“我们每天给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的是一台奥迪”。这句话,成为了当时传播最广的品牌语录。的确,在特定的受众接受度与媒体的单一强势xx度的环境下,出现“秦池”品牌是一个特例,也是正常的。然而,好景不长,本想乘胜追击的秦池酒厂过于迷信“标王”的超能量,与第二年中了标王之后,面临着倾家荡产的窘境。

  1997年,秦池酒厂自己导演了一幕经典的品牌炒作大戏——以厂办电话号码组成了竞标标价3.212118亿元,试想如果电话号码的开头数字是“8、 9”咋办?这种为炒作而炒作的行为,足以看到秦池的未来——一场游戏一场梦。经营企业、塑造品牌毕竟不是游戏,这次中标,秦池由于广告费用太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又遇到瓶颈,企业出现亏损,由此一蹶不振。

  这就如同炒榛子——看火候。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方式,品牌塑造需要把握“度”,火候轻了,容易夹生,没有香味;火候过了,就会炒焦,一塌糊涂。

  品牌的“度”,从企业的角度——对于自身,要把握尺度;对于炒作,要掌控温度;对于媒体,要选择角度;针对顾客,要体感适度,只要有理有节有度,才会有品牌知名度。

  而对于火候的掌控,很难套用严格的公式推导出来,如同炒榛子,在烤箱里烘烤榛子可以控制温度、时间,但是多次尝试也没能炒出爸爸凭感觉炒出来的味道。

 

  

郑重声明:资讯 【品牌炒作的“沸点”】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