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窑—“粉青贯耳鼎式炉”之鉴赏(附实图)2_zhh73的空间_百度空间

胎质

在一次意外又特殊的事件中,把器物上的两个贯耳给碰断,我在极其心疼之余也终于看清了胎土的真面目,证实了“凤凰山下,其土紫”。

再从断裂面上观察胎色(如图9)呈糯米状,仿品则无法做出糯米状。胎质细润之坚,肥腻感强,因此在断裂时无零碎小片,是整体断裂(但不影响修复)。放大镜下观察断裂面的胎体时,因含杂质较多而略显粗糙(如图910),这些特征亦与专家所记载的相符合。

釉层釉质

釉层肥厚,釉质精细,是宋官窑的一个特征,以求达到了肥若堆脂的如缎似玉的质感。从粉青贯耳鼎式炉” 的贯耳断裂面(如图910)中可以看出釉层肥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在有点呈透明的贯耳釉层已是这么肥厚,器壁上的釉层估计是更肥厚了。于是我用手来摸量器壁的厚度,却又感觉很薄。我估计在器壁上的釉层厚度将超过胎土。这些情况也与记载相符。

护胎釉

宋官窑瓷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与胎体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这点也在粉青贯耳鼎式炉”中得到体现。从粉青贯耳鼎式炉”的胎体和釉面的交界处可以看出有一层酱色的护胎釉(如图6),再看铁脚处(如图11)釉层下面有一层酱色护胎釉,又在贯耳的断裂面同样也可以看到釉层和胎土中间有一层酱色的护胎釉(如图10)。这些都充分说明护胎釉是在施釉前涂刷的,符合了宋官窑瓷制作工艺的重要特征。

纹路开片

与高松年在《宋代官窑瓷辨识》中所述: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鱼子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的情况相符。

又与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在一篇“何为南宋官窑”一文中讲到:一般是厚胎薄釉的釉面呈细裂纹,薄胎厚釉的釉片呈大纹片。米黄色瓷多为单层釉,开片细密。厚胎多层釉结构多为粉青和淡青色,开片稀疏…的情况相符。

粉青贯耳鼎式炉”纹路呈厚釉的大网状开片,开片明晰自然,片如龟背,纹色如鳝血,并有少量冰裂纹(如图12)。

纹线的末端也与记载的相符:“渐渐变细,如牛毛状”(如图12)。

另外,从器物的断裂面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纹色已深深的侵入肌理(如图13),侵入均匀、自然,这是仿品很难做到的。只可惜从这一点看出所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沁色“包浆”

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了,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这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

什么叫“包浆”呢?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闪着一种幽暗的光泽。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南方人叫皮壳

“包浆”后来被以讹传讹,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污垢,就是古董表面的一层脏。今天很多人的收藏标准就是没有“包浆”不要,非得要那层包浆。因而现在很多“古董”上的“包浆”一看就是糊上的泥巴。可惜的是我对上述的“包浆”知识了解的太晚,也以为是一层脏,就用洗洁精和像沙皮一样的百洁布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把“包浆”擦洗掉了大部分,所留下的一些“包浆”是因为实在是擦洗不掉而所幸能保留至今的(如图41415),为此我惭愧之极。

以上的对比说明或者说是鉴赏说明,都是参照了高松年、蔡文雄、北京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等人有关宋官窑的鉴定理论来作的。从中不难看出,本件粉青贯耳鼎式炉” 的上述特性都与宋官窑的特征相符合,也再次体现出了宋官窑精美艺术与xx工艺的xx结合。

文中所有图片皆系实物拍摄而来,因本人的拍摄水平及摄影器材之局限,有些图片和实物还存在些偏差,尤其是放大后的色彩及倍数不足(只有30倍)的照片。

   

呈请宋官窑爱好及收藏者共同鉴赏。



郑重声明:资讯 【宋官窑—“粉青贯耳鼎式炉”之鉴赏(附实图)2_zhh73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