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中藏锦绣
曾经,罐头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一种xx品。现在生活好了,罐头却在某些偏见与误解中渐渐“失宠”。
曾经,有罐头业内人士大胆预言:“中国即将迎来水果罐头时代。”现在,金融危机不仅推迟了这个时代的到来,也让作为全国罐头出口大户——大连的罐头产业面临着抉择,在出口订单减少、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现实里,大连的罐头行业能否借寒冬抱团合力突围;在“靠山吃山”的传统优势后,“靠海吃海”能否让未来强势依旧?
求解的答案,也许不久后就会给出。
历史悠久 产业优势
大连的罐头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水果罐头的生产,在国内同行业中一直具有一定的地位。这得益于大连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水果营养丰富,口味浓郁——苹果酸甜度适中、含糖量高,占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黄桃硬度也好,色泽黄而光亮,口味纯正,均堪称加工水果罐头的上品。
“上世纪初,大连的罐头加工厂就已小具规模。到1949年,水果加工生产厂有20多个,可年产罐头1000多吨。计划经济时期,大连规模较大的市属罐头食品加工企业有2家,千吨加工能力以上的集体所有制果品加工企业20家。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地域和资源优势,大连水果加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企业管理与技术工艺、设备更加完善,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同行业中继续保持明显的优势。”大连市食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宝忠介绍说。
大连罐头食品厂曾是大连罐头企业的主“干”。很多大连人至今仍然对位于五一广场的老罐头厂有着深深的记忆,那时候,它生产的“红塔”牌罐头有肉类的、水果类的、水产类的,在全国都叫得响。当年曾在老罐头厂工作,现任大连圣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兆林回忆说,1986年,大连罐头食品厂的“红塔”牌系列罐头产量达到2.1万吨,在辽宁省的4户同行中居xx,在全国147个罐头定点厂中位居第四位。以当时大连在全国的城市地位而言,这个排位还是相当可观的。可以说,这是老罐头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黄金时期”。其间,以水果罐头加工为主业的大连兴志、一帜、兴港等一批民营性质的罐头食品公司相继诞生。这些“枝”均引进当时国内先进设备生产水果罐头及其他罐装食品,投产后年加工能力均在千吨以上,分别接近或超过大连罐头食品厂的产能,品种也大幅增加,50%以上产品可供出口,水果加工领域形成国有企业为“干”、民营企业为“枝”的枝强叶茂新格局。
可惜,由于各种原因1997年老罐头厂破产。庆幸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老罐头厂倒闭前后,逐渐“繁衍”生“枝”,最多时发展到80家之多,而且多数都是出口主导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创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品牌逐渐进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的份额。
“八五”计划时期,大连水果深加工行业成为各类资产投资热点,“继承”老罐头厂衣钵的圣诺以及理想、真心、魁氏、博远等数十家民营或合资罐头企业相继开“花”,普遍采用国内、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水果切瓣、挖核、清洗、装罐、xx、压榨等生产加工环节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能进一步扩大,拥有进出口自营权。
“十五”计划开始后,大连把水果加工业列为优势产业发展重点,积极推进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专用加工型水果生产加工基地群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水果加工优势进一步显现,成为农产品加工的支柱产业。2003年,为鼓励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大连开始实行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水果加工项目给予投资额12%补助的优惠政策。2004年,大连水果产量达到90万吨。“红塔”、“真心”、“魁”、“林家铺子”、“味品堂”、“韩强”等众多的大连罐头品牌以OEM的形式为国外做贴牌加工,产品普遍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出口与内销比例达到50%以上。2005年,大连水果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水果产量为98.1万吨,年生产罐头6万吨,占全国罐头产量的1/3,在国内同行业里占有重要地位。
大连罐头产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深化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很多企业不仅在大连本地建立了雄厚的原料生产及加工基地,还在辽阳、丹东以及山东、河北等地扶持农民建立黄桃、苹果、大樱桃、鹌鹑蛋和滑子蘑生产基地。
无奈“失宠” 奋力抗“寒”
可是生活好了,罐头却在偏见与误解中,渐渐“失宠”。
中国罐头协会曾经对近6000名消费者做了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约一半的消费者认为罐头食品含有防腐剂、不新鲜,且越是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误解越深。这种偏见与误解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整个罐头行业的发展。与此相反,罐头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市场则备受青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国内消费者对于罐头的偏见和误解造成的。
其实,从18世纪末,现代罐头的雏形出现,就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解决防腐和耐久保存的问题。后来,随着罐头技术的不断发展,罐头工厂采用蒸气xx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jd1}无菌的标准。 “罐头根本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王兆林的态度很简单明了。
“老百姓对于罐头一直有一些偏见,比如觉得采用的原料都是些不怎么好的原料,没办法才用来做罐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比如大连产量比较大的黄桃罐头所用的黄桃是专为罐头生产所培育的品种,作为鲜果投入市场很少。还有个误解是针对出口罐头企业的,说是出口产品用好原料,国内产品用不怎么好的边角余料,现在国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况且出口产品的价格也未必高于国内的价格,更重要的是目前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给国外品牌贴牌,而国内产品实实在在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孰轻孰重他们会分得清的。另外,老百姓对罐头还有一个致命的误解,那就是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造成了罐头里添加防腐剂的误解。其实,罐头之所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出现到现在已经快200年了,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研发就是为了解决防腐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罐头的问世和作用。罐头在生产过程中经短时间的高温热处理达到的物理xx最为彻底,再经过真空包装,因此根本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既安全,又卫生,老百姓尽可以放心食用!”王兆林进一步解释道。这也是业内人士一致希望给罐头“正名”之要害问题。
罐头“失宠”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消费者认为随时能吃到的“新鲜”果蔬,不必去吃罐头。
“评判食品鲜度最xx的凭据是看水果中原有营养素的保持程度。”魁氏企业董事长赵庆阳介绍说,任何蔬菜、水果在采摘后体内的一些营养素都在开始不断减少,24小时内,芦笋会失去40%的维生素C;菠菜会失去30%;青豆会失去20%。又经过长时间运输、存储,再摆放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即便外观保存完好,都不能称之为新鲜。“罐头食品在保存鲜度和营养方面仅次于现摘水果,也就是水果的{zx1}鲜阶段。从原材料的采摘到加工好的全过程大约在6个小时左右,经过高温热处理,果蔬产品的鲜度和营养成分都得以较好的保存。罐头不仅{zd0}程度的保存了食品营养价值,而且还改善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弥漫全球的经济危机也让大连罐头行业暂时出现了困境,不过,在危机面前不做“闷罐子”,在拓展内销市场上做足功课,尽快完成转型与对接,已是大连品牌罐头企业的共识。
不久前,金州区七顶山街道的700多户果农领到了韩强企业为他们办理的专用xxx,这是韩强水产的一项积极而有效的“自救”措施。2007 年韩强企业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指导果农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搞好黄桃生产,与省供销联社建立长期农资供应关系,保证了农用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今年4月份,他们与老虎山、后海、七顶山等6个黄桃生产专业村的700多户果农签订了总量为3000吨的黄桃收购书面合同,确定了每公斤1元钱的“保底价”,让果农吃下“定心丸”。
圣诺企业是老罐头厂的底子,是内销通路开辟较早的罐头企业,旗下的“红塔”罐头是大连同行业现存的历史时间最长的传统牌子,尤其是红烧猪(牛)肉罐头和清蒸猪(牛)肉罐头均采用传统工艺和配方,产品出口欧美、日、韩、俄罗斯等国家。王兆林总经理介绍说,由于“红塔”牌子老且响,有些品种一度产能不够,但我们坚持原料一直取自企业自己的基地,像红烧猪肉等肉类产品所使用猪肉均采用本集团的大型养猪场,从根本上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产品。所以,“红塔”罐头不仅出口欧美、日韩和俄罗斯受欢迎,在国内市场也一直较为走俏,保持住了在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中的优势所在。秘方+特色+质量,成为“红塔”肉类罐头在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中的优势。1998年它在大连{dy}个进入大型超市;2008年,圣诺企业及其水果基地被中国奥委会评为“优秀奥运餐饮供应企业”。
凡事预则立。创建于1993年的魁氏企业,从1999年开始便开始施行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了。现任董事长赵庆阳告诉记者,企业当初的选择是主动的,因为企业的产能具备了开拓国内市场的能力。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索,企业的市场运作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在经济危机面前“魁”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反倒增加了一成左右。
生产“瑞驰”水产罐头的大连瑞驰海产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出口主导型企业,经济危机将发展中的企业抛向最艰难时期。庆幸的是早在2004年,该公司就提出了“内外兼修,以外养内,两条腿走路”的经营策略,开始摸索进入内销市场。从2007年开始,他们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专业的食品研发中心,研发出挪威深海鲐鱼、南极磷虾和三文鱼罐头等产品,其中三文鱼罐头作为“大商食品”贴牌生产,进入麦凯乐、新玛特和大商生活超市。
朝阳产业 日出“深海”
讲到大连“靠山吃山”的水果资源优势,就不能不讲本埠的另一大资源优势,“靠海吃海”的各类水产品。
“那口味,想起来就馋啊!可惜,现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了!”老罐头厂的一位老厂长,回味起当年该厂水产罐头的代表作——海螺罐头,仍是“垂涎欲滴”。
大连的绝大多数罐头厂家都或多或少生产些水产罐头,但基本都是鱼类加上少许的贝类,如“华富”的油浸烟熏牡蛎、贻贝罐头和水煮牡蛎、杂色蛤罐头。赵庆阳告诉记者,他们的魁氏企业在1996年至1997年间也曾生产过豉汁海螺罐头往新加坡出口,但是后来由于海螺的收购价格太高被迫放弃。“现在可能没有谁家生产海螺罐头了,采购1公斤海螺怎么也得五六十块,再去壳,谁干谁赔。”海参、鲍鱼和海胆等的罐头由于成本和价格也只能作为xx礼品出现。而来自深海的金枪鱼、三文鱼和鲐鱼等,已经悄然成为大连水产罐头的领衔产品。
辽渔集团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大连罐头行业中地位较为特殊。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生产过罐头,以干炸黄花鱼最为有名。十年前由于生产线老化而停产罐头,2006年3月底与日本水产业巨头玛鲁哈株式会社合资,重新进入罐头市场,成为用国际标准在国内制造和销售水产品罐头的xx渔业企业,再次担负xx中国海洋xx常温食品升级换代的重任,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水产品罐头和软包装水产食品研发生产跨入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可以说这是中国鱼类罐头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辽渔集团的负责人说。作为目前大连罐头行业中{wy}的一家国有企业,辽渔集团的金枪鱼和日式深海鱼罐头,可以看作是他们寻找海洋罐头食品未来市场的开始。
深海鱼品罐头具有比无污染更高的营养价值,因为经过精心调配加工成罐头后,原有的营养不仅没被破坏,反而营养更丰富,口味更适宜,同时食用更方便——辽渔集团的金枪鱼和日式深海鱼罐头以及民营企业瑞驰海产所生产的三文鱼罐头等深海水产品,显然更能符合现代人对食品的要求。
但由于金枪鱼是远洋大型围网捕捞作业品种,成本较高,加上国内消费者对金枪鱼的认知度不够,辽渔集团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小于产能,但辽渔集团决定坚守这块阵地,为此集团的一位负责人举了韩国的例子:韩国人1983年开始消费金枪鱼罐头,5年后,也就是首尔奥运会那一年,形成消费潮流并稳步增长。目前韩国每年消费金枪鱼罐头5亿罐,年销售额65亿元人民币,人均消费8罐。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梁仲康早在几年前就表示:“中国人吃罐头少,除了有些误解外,与我们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有一定 关系。现在大家的日子愈来愈好,营养、方便和健康的罐头食品必将成为{sx}。”
早在若干年前,就有罐头业内人士大胆预言:“中国即将迎来水果罐头时代。”现在看来,这种预言有些过于乐观,金融危机的到来让这一时间表至少将被推迟两到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不过,这也许会成为一个催化剂。“金融危机引起大家对罐头行业的关注,并借此更多地了解了罐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瑞驰海产董事长邓恩堂说,“在国外,罐头食品十分普及,几乎家家离不开罐头。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水果罐头是很多人饭后甜品的{sx}。”
国外超市里的食品摆放,罐头占了近一半的比重。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罐头年产销量已经达到了9000万吨,在美国,年人均消费量为90公斤;西欧50公斤;日本23公斤;而在中国,年人均消费仅仅在1公斤左右。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当然和生活习惯和消费能力有关。但这正是中国罐头潜在的市场所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美国人海洋食品人均年消费量为13公斤,欧盟人均年消费量为26公斤,日本人均年消费量为70公斤。而我国的人年均消费量仅为2公斤。辽渔集团之所以敢于在罐头市场上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品牌积累和市场占有,就是看中了21世纪人们对海洋食品的需求日益高涨。
虽然我们短期内还不会像国外那样大量消费罐头,但罐头已经悄然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一些酒店餐厅开始使用罐头入菜,罐味大头菜、豉汁鲮鱼油麦菜、橄榄四季豆等罐头成菜,又被家庭接受并使用,都对罐头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金枪鱼和三文鱼罐头还可以佐餐,入菜、拌面、拌饭或做饺子馅,均呈美味,在白领阶层很有市场,尤其是海归派占多数。
目前罐头的出口和内销比例大约在6∶4或5∶5之间,这表明罐头仍是朝阳产业。
也就是说寒冬过后,“罐头”的春天仍会活力四射,但在这个时代到来之时,大连的罐头行业需要的不仅是“风雨后见彩虹”的信念,更需要实力。记者在采访中感触颇深:虽然大连的罐头行业出现了一些在国内市场算得上有些知名度的品牌,但是国际化的步伐远远不够,真正强势的企业没有,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没有谁敢称得上是行业的xxxx,而且都分散在各区市县,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基本没有,缺少一个统一的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协调和管理,更没有集团化的优势。一旦像现在这样遇到出口受阻的困境,企业自身的薄弱环节就暴露无遗,抗击打、抗风险的能力顿时显得有限,也就缺少了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不过,一些罐头业内人士却提出了一个很独特、大胆的观点,那就是大连的罐头行业这些年来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创出了一些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原材料基地也不局限于大连,具备了发展罐头行业“总部经济”的基础。如果政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和支持,大连罐头xx有条件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确立并壮大城市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