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磁卡的兴起 1、条码的定义
条码是由一组宽度不同、平行相邻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成的符号,可代表字母、数字等信息,如下图所示。一般一条条码可容纳二十个以内字母、数字信息。 条码技术是研究如何用条码标识信息,并将条码所标识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利用条码技术实现自动识别。 2、条码的发展及其相关组织 条码最早出现于本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 早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弗(BE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发明了公牛眼代码,后经吉拉德.弗伊塞尔(Gird Feissel)、E.F.布林克尔(E.F.Brinker)、西尔韦尼亚(sylvania)等数人的努力,终于在60年代出现比较规范化的条码。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制定了通用商品代码——UPC码。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该码制的统一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建立了UPC条码系统,并全面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时,各种码制:如Coda Bar码,39码,UPC-12码,等应运而生,并在商业、工业、交通、xx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76年,欧洲共同体在UPC-12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码,并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鉴于EAN组织已发展世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所以又被称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 。由于历史原因,该组织至今仍称为EAN 。 我国于1988年申请加入EAN,并被分配获得“690”前缀生产制造商码。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的编码工作由官方指定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组织进行,并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磁卡的定义 磁条是一层薄薄的由排列定向的铁性氧化粒子组成的材料(也称之为颜料)。用树脂粘合剂严密地粘合在一起,并粘合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基片媒介上。 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通过粘合或热合与塑料或纸牢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磁卡。磁条中所包含的信息一般比长条码大。磁条内可分为三个独立的磁道,称为TK1,TK2,TK3.TK1最多可写79个字母或字符;TK2最多可写40个字符;TK3最多可写107个字符。 4、磁卡的发展及相关组织 磁条识别技术用于各种卡片以简化数据录入的应用,首先源于金融业,在银行存款现金的业务计算机化管理后不久,即出现了帐户卡,随着用户提款机(ATM)的出现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证卡均配以磁卡,以利于检索之用。 目前,国际性的磁条标准已有几个小组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小组包括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AIM(美国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和AAMVA(美机动车管理协会)等组织。 5、条码、磁卡异同比较 条码、磁卡从反应信息的角度有很多共同点,在很多场合,很多领域甚至可以交替使用。另外,由条码附上隐形保护膜,以卡片形式出现,其外观很象磁卡,且他们识读设备(卡机类)外形相仿,因此不少人将条码卡/条码与磁卡/磁条常混为一谈。实际二者还是有不少区别。以下简单列举几条供读者参考。 1) 质料的区别: 2) 采集传感器的区别: 3) 设备构造上的区别: 4) 加载方法的区别: 5) 应用范围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