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探讨_选矿学习_百度空间

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探讨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勘查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范子文

       摘要:本文从甘肃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历史、资源保有现状、勘查开发及矿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探讨了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问题。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障了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解放初期,甘肃几乎是一个纯农业省份,解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甘肃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必然会造成矿产资源衰竭和矿山生态环境恶化,使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

一、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历史回顾

            (一)甘肃地质找矿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地质找矿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至六十年代末。伴随{dy}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甘肃地质找矿工作空前兴盛,这期间全省共提交煤、铁、锰、镍、钴、铜、铅、锌、钨、汞、锑、金、银、铂族、稀有、稀散元素、铀、磷、钾、硫、砷、菱镁矿、蛇纹岩、石膏、芒硝等近40个矿种的储量。包括白银厂铜矿、镜铁山铁矿、辉铜山铜矿、花牛山铅锌矿、金川铜镍矿床、崖湾锑矿、陈家庙铁铜矿床、下拉地银铅矿、公婆泉和白山堂铜矿、九条岭、大有煤田,发现了红水、红沙岗、长山子等一批全隐伏含煤区。发现并探明了小铁山铜多金属矿床,扩大了白银厂铜矿田的范围。六十年代中期先后发现了塔尔沟、红尖兵山钨矿、大道尔吉铬铁矿、方山口磷钒铀矿等。1966年建材地质队发现安南坝、红柳沟两处石棉矿床之后,为满足永登、武山、和窑街三家水泥厂的需求,开展了石灰岩和大理岩矿区的详查与勘探;有色地质系统探明了崖湾大型锑矿,发现了陈家庙与铁矿共生的铜矿,并安排了西秦岭地区铅锌的找矿工作;煤田地质队开展了华亭、安口——新窑煤田和靖远煤矿区的精查和补充勘探。

            2、上世纪七十年代。省内地勘单位先后发现并探明了厂坝—李家沟超大型和邓家山、洛坝、毕家山、尖崖沟等四个大型铅锌矿床,使西成铅锌矿田的铅锌控制储量近1500万吨。完成了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了全省国土面积,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点)和矿化线索,为我省地质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这一时期,主要以找金为主。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南金山、金窝子、拾金坡、老金厂、新金厂、小西弓、九源、大水、拉尔玛、鹿儿坝、坪定、石鸡坝、李坝、金山、马泉、赵沟、锁龙、柴家庄、寒山、鹰嘴山等。

            4、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武警黄金xx发现并评价了阳山金矿,并在阳山金矿安坝里南矿区探获黄金资源量162.428吨。省有色地勘局发现了肃南县小柳沟钨钼矿床。省煤田地质局在正宁县南部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8.36亿吨,灵台县邵寨以东新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02亿吨。宁县南部估算资源储量在12亿吨左右。

            (二)甘肃矿产资源开发

            我省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建国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以石油、有色金属、能源等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能源方面,建成了长庆石油开采基地;建成了窑街、阿干镇、靖远、九条岭等煤炭生产基地。有色金属方面,建成了白银、金昌、兰州有色金属冶炼基地。非金属资源的开发方面,主要建设和完善了武山水泥厂、高崖水泥厂、酒泉水泥厂、兰州玻璃厂。经过勘查探明的镜铁山铁矿、白银厂铜矿和金川镍矿以及三大煤田均相继开发利用。

            这一时期,国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矿业投资主体,不论是地质勘查还是矿山建设,都严格依照地质勘查规范和矿山建设、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为了{zd0}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当时的地质工作程度都比较高,而且地质成果要经过两级储委评审通过才能作为矿山设计依据。同时,在矿山基建前还要由矿山地质部门进行生产勘探,进一步提高控制程度。大部分矿山设有地质测量机构,专门负责矿山地质和储量管理工作。矿山探明储量、矿山开发利用储量的动态变化等都比较清楚,符合客观实际。

            2、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一度时期,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工、农、商、学、兵全民采矿的局面。一些地方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了乱采滥挖现象,如一些地方开发主体繁杂,布局不合理,地质工作程度低甚至没有地质资料,都可以取得采矿权进行开采,多数矿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更没有矿山储量管理的概念。一些地方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破坏和浪费了矿产资源,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地质勘查工作受资金困扰,加之地勘单位由事业变为企业,地质找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而在地质找矿方面没有大的突破,致使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在吃老本。同时,在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一批地质工作程度低,有待进一步工作或内、外部建设条件差暂不能利用的矿点,也被进行开采;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名,引进开发商无证开采。矿政管理方面,在新旧管理体制转换过程中,企业改制、有偿使用等市场经济手段使矿产资源储量与采矿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相应的储量管理手段薄弱,导致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混乱,开发利用,布局不科学合理,加剧了资源的日趋紧张。因此,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治理、整顿、规范、整合、储量核实、储量动态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应运而生。

            二、甘肃省矿产资源保有现状

            据统计,全省查明资源储量多数呈下降趋势,只有金、钨、钼、银、凹凸棒石粘土、煤等资源储量有所增加。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曾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随着折腰山、火焰山两个露天的相继闭坑,由上个世纪80年代自产铜5万吨锐减到现在的1万吨。

            “七五”到“八五”期间投资新建的厂坝铅锌矿也由于大规模群采破坏,造成露天采场大面积塌陷,群采消耗铅金属量13.82万吨,锌金属量64.59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型锌矿床,一个中型铅矿床,19977月提前报废。到2000年,白银公司自产铜矿资源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0%左右,铅锌资源自给率也只能满足25%40%左右。铜资源的自给率由{bfb}下降到15%,最多可持续供给58年;铅、锌至多可持续供给15年左右。

            毕家山铅锌矿1992年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矿石量为836.91万吨,截至目前,已动用消耗了604.24万吨,群采破坏了170万吨。靖远煤业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其部分矿井矿产资源也开始枯竭,已有3个矿井面临关闭,

            目前,我省保有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少,尤其大型金属矿床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全省能达到大型规模的金属矿床,只有金川铜镍矿以及厂坝李家沟、洛坝、方山口矾矿等10多处,仅占金属矿产地数的5%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如果地质找矿工作跟不上,甘肃矿产资源储量消耗将大于增长,资源优势就会出现问题。

            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勘查找矿方面

            1、继续沿用传统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寻找深部矿床,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2、地质勘查资金不足。主要是公益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资金缺乏。多数勘查项目由于投入不足,没有对矿点进一步的勘查评价,还达不到采矿程度。

            3、重复探矿,从八十年代地质勘查市场化后,由于各地质勘查单位实行部门保护,资料封锁,导致重复探矿。一些本来由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由于没有汇交地质资料,近年来以空白地方式取得探矿权,必然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4、探矿周期缺乏限制。一个矿区的普查可以经过几次延续,长达六七年之久,期间难免发生以探代采的违法行为。

            5、地质勘查外部环境比较差。干扰找矿勘查的因素增多。

            (二)采矿方面

            1、采矿权取得的条件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质勘查程度要求低,二是不进行矿山设计,只要有个开发利用方案既可。三是没有相应的采矿技术、人员和设备。由于对矿床的规模、产状、物质组份、开采技术条件、综合回收以及资源储量等都没有达到探明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开采势必造成布局不合理、采矿方法、生产能力、选冶手段等与矿床实际不匹配、破坏和浪费资源、增大投资风险。多数矿床都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的有用组分,这些有用组分的综合回收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增加一定的工艺和成本,而目前多数小矿的采矿权人就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很难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造成伴生有益矿产白白流失。

            同时,由于采矿取得条件低,给储量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一是地质勘查程度低,对矿床的资源储量本来就没有查明,误差很大。二是进入开采阶段后,矿山没有地质测量机构,没有技术人员,造成矿山自身的储量管理成为空白,导致矿山占用储量不明,动态变化和保有情况不清。

            2、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因而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形成了粗放的经营方式。采富弃贫、大矿小开、越界开采等现象严重。

            3、环境破坏。由于一些地方对矿山环境未引起高度重视,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渍化、水质污染、草场和森林植被破,工业“三废”污染持续增加,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

            (三)矿政管理方面

            1、采矿权布局不尽合理。虽然进行了多次矿山整顿,但在一些地方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2、矿山储量动态监管不到位。八十年代以来,群采滥挖,采矿没有地质资料或资料非常粗略,开采过程中没有地质测量机构进行储量管理,一些矿山为了减员增效,使得原有的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受到冲击,矿山储量管理工作滞后。加之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后,一些企业为了利润{zd0}化,假报各类储量数据,导致《矿产资源储量表》失真。目前,要解决储量管理问题,必须提高勘查程度,做到矿山占用储量真正达到查明程度,健全矿山地质测量机构,使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储量变化真正得到随时监控。

            3、矿山整合步伐有待加快。矿山整合是在采矿权布局不合理,一矿多开导致资源浪费、矿权纠纷、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提出的,矿山整合的实质应当是把几个开拓系统变为一个统一合理的开拓系统,但目前由于自成体系的开拓系统很难整合,把矿山资源整合单纯的划归为企业合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对策探讨

            随着资源的紧缺、矿产品价格的上涨,资源开发将会越来越热。因此,如何做好矿产资源的统筹兼顾,保障其科学持续的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把科学发展观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迫切任务。

            1、必须加强科学管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勘查找矿和矿山开采利用是一个科学行为,必须依照科学规律办事,加强科学管理。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地质找矿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力争在成矿理论、找矿手段上实现突破。

            2、必须严格勘查规范。地质勘查是为矿山建设服务的,地质勘查只所以划分不同的阶段,并逐步深入,是符合认识客观事物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的,是与矿山建设从布局——规划——设计——基建的程序相适应的。一个矿床评价到什么程度可进入矿山开采,地质勘查规范都有明确规定,在地质勘查阶段需要查明的每一方面,都是为了{zd0}限度的满足矿山建设需要,保障矿山充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投资风险。因此,我们不能随意降低开采前对地质勘查程度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监管力度,从地质勘查设计到野外施工要做到全程监管,杜绝虚假资料的地质报告。

            3、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矿产资源的采、选、冶过程,科技含量很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要针对不同的矿床,根据采、选、冶难易程度,提出相应明确的技术要求,作为获得采矿权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做好矿山设计。没有严密的矿山开采设计,采矿就会发生盲目的乱采滥挖。因此,设立采矿权,必须重视矿山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不能以开发利用方案代替。

            4、必须加强矿山地测工作。矿山地质测量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一方面是按照设计指导矿山开拓施工,另一方面是积极超前探矿,为矿山持续生产服务,同时兼顾矿山日常储量管理和损失贫化管理。必须将是否有健全的地质测量机构作为获得采矿权的必要条件。

            5、必须解决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与矿山企业利益保护之间的矛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提高采、选回收率,降低损失、贫化,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积极发现新矿体,新增资源储量并如实上报进入“国家帐户”。

            

            



郑重声明:资讯 【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探讨_选矿学习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