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呼吁出台行业标准遭遇“量增质不增”尴尬_创业邦
        2009年北京餐饮业继续保持高增长,但快速增长背后却存在“量增质不增”的发展不稳定性。市政协委员建议制定餐饮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软硬件准入门槛。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则表示,建立食品安全准入标准更是问题核心。

 

 

  遭遇“量增质不增”尴尬

  去年全年北京餐饮企业的数量达到近5万家,以15%以上的速度保持着高位增长,吸引大批社会资金进入,包括专业和规模性的风金,上市融资也成为不少企业积极争取运作的方式之一。但快速增长背后却遭遇了“量增质不增”的尴尬局面,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据大众点评网统计,去年北京在新开近6000家新餐厅的同时,也有近2000家餐厅关闭;平均开三家新店,就有一家倒闭。面对遍地都是的餐饮企业,消费者似乎已经习惯了看见身边的店铺隔半年或一年就重新装修、换个名字再开业。

  类似的中小型餐饮企业在北京的餐饮企业中占到了绝大部分的比例,门槛较低、管理松散、服务质量差等是这类企业的通病。此外,“盲目跟风”也造成一大批小饭馆迅速冷清倒闭。

  业内人士表示,北京餐饮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快速增长,但餐饮业的整体市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幅提升。在市场准入方面,“十来个人,七八条枪,摆张桌子就开张”,几乎无资金、无技术门槛限制,小作坊进出频繁,导致出现“新开三家倒闭一家”的局面,整个行业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整体提升方面缺乏难度。

 

 

  市政协委员呼吁制定行业标准

  市政协委员、北京全聚德集团行政总厨顾九如在两会上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制定餐饮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员工待遇。随着北京与国际化接轨以及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顾九如建议,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制定餐饮市场的准入标准,并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

  实际上,北京餐饮业曾有过一些区域性的服务标准,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出台的《簋街地区餐饮服务质量标准》等,比如要求5分钟内出{dy}道凉菜,20分钟内出{dy}道热菜;如果客人没有点凉菜,那么要求15分钟内出{dy}道热菜。此外,中餐每个餐桌都要配备区别于就餐者餐具的公筷和公勺,菜单要求定期xx,服务员不得在顾客就餐期间清扫地面等。但类似的区域性餐饮服务标准最终由于后期监管不力,基本上都名存实亡。

 

 

  应首要建立食品安全准入门槛

  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冯恩援表示,建立“餐饮行业标准”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就目前的行业现状来说,可行难度很大。食品安全作为餐饮行业的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准入门槛为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是餐饮的核心问题。冯恩援认为,与其无法短期内完善庞杂的餐饮行业准入标准,不如在最短的时间内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出台相关的准入标准。

  餐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不仅难以吸引到xx人才,其服务人员流动性也很大。数据显示,全国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超过2000万,xx人才占的比例非常小,大量未接受过培训的人员进入,存在着很多潜在安全风险,如何杜绝这些事故的发生才是需要xx并解决的核心问题。除在现有卫生防疫检测的基础上,还应增加食品安全和营养配餐等方面的专业岗前培训。

郑重声明:资讯 【餐饮业呼吁出台行业标准遭遇“量增质不增”尴尬_创业邦】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