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
姓名:康景行
年龄:50岁
标签:台湾人,旅居美国15年,现在中山经营公司,一年内以志愿者身份援川8次
这一年最开心:与同伴几经努力筹集到资金为水秀、紫阳、沿河三个村打通了道路。“走在路上,看着人们的笑容,辛苦一下子就忘了,觉得之前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一年最困难:去年底,一次在去灾区路上,康景行和同伴驾驶的车子因水箱漏水无法前行,当时外面下雪,大家只好下车把雪融成水来用,其间不时碎石飞下,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台湾人,旅居美国15年,现住中山,一年内援川8次,这就是“五十知天命”的康景行。
康景行不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建筑师、也不是医生,但组织能力非常强的他,就像一个“媒人”,把专业人才和急需帮助的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近期,康景行筹备在北川禹里成立农业合作公司为灾民解决生计,9月份他将再次率医疗队进驻禹里。
台湾地震经验用于汶川救灾
汶川地震发生后,经历过1999年台湾“9·21地震”的康景行马上就开始灾民心理开导筹备工作。因为康景行记得,“9·21地震”发生后,台湾地区的xx率骤升,大多因为地震引起的心理问题。
2008年6月10日,康景行和朋友{dy}次奔赴四川灾区,物色帮扶对象。最终,康景行选定汶川安县的安洲驾校安置点作为帮扶{dy}站,这里安置的是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禹里乡灾民。{dy}次和第二次赴川的间隙,康景行和朋友们用了短短两个星期召集了60多名心理辅导志愿者、筹集善款13万多元。
筹集起来的善款大部分都用于板房的捐建。台湾“9·21地震”的经验告诉康景行,板房虽然比较笨重,但住在里面会更舒适。
请来美国医生为群众看病
2008年11月到12月,康景行和同伴三次来到禹里乡帮扶群众。此时,吃、住等已经不是主要困难,而志愿团队帮扶的重心也转移到送医送药,尤其是xx灾民皮肤、视力等慢性疾病。
为了寻找合适的医护人员,康景行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一次,康景行在深圳准备乘机飞往美国,遇见一位朋友。谈话间,朋友不经意透露有一个美国医生在贵州义诊结束,准备返回美国。他想,“既然愿意去贵州,那估计去四川问题也不大”。于是他让朋友帮忙搭线,最终,这位美国医生被康景行的诚意感动,答应赴川义诊。
2008年底,康景行带着美国和澳门的医生、药剂师、台湾护士组成的“国际医疗队”来到禹里乡,为灾民义诊。
筹备农业开发为灾民谋生计
2009年3月,康景行又两次来到灾区,除了继续送医送药之外,还开始考察禹里乡的农业经济开发,为灾民的生计想办法。
地震发生后,禹里乡附近的工厂停工、农田被毁,灾民的生活问题解决后,又陷入了生计的困惑中,大量劳动力没有派上用场。细心的康景行已经觉察到,“救助只能暂时解决问题,长远来看还是要让灾民自立”。今年3月份的灾区之行,康景行邀请了昆明大学的农业专家同行,着重考察禹里地区的经济农业开发事宜。
虽然地震已过,但禹里地区裸露的山体依然存在滑坡的危险,复种固土是当务之急。农业专家考察后提出建议,在山体上种植可作牧草用的灌木,一来可以防雨固土,二来可以圈养羊只。康景行初步计划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在禹里成立农业公司,“把羊只送给农户圈养,生下羊仔又卖回给公司,公司再把羊仔送给农户圈养,形成一个经济循环。”这个计划也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欢迎。
从2008年6月到今年3月,康景行在灾区逗留的时间超过了三个月,这还未包括前期筹备工作花费的时间,志愿帮扶几乎成为康景行过去一年的“主业”。康景行2005年来到中山,妻子、儿子也在此定居。这一年,疲于援川工作的康景行陪伴家人和花在生意上的时间更少,但康太太说,“丈夫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但想到他在帮助别人,心里面还是很高兴。”
已经去世的康母也是一位善者。受母亲熏陶,康景行也非常热衷于做慈善,除了援助灾区外,最近他还和一个慈善基金合作,推广“捡回珍珠计划”,帮助那些特优且特困的学生。康景行觉得,“人生应该有一段时间是为别人而奋斗的,这也是一种快乐。”
对被冷落的生意,康景行开玩笑说,“最近受金融危机影响,生意比较清淡,我刚好可以专心于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