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一期的公司内刊又催稿了,写出来就是这一篇,全文照登如下。
技术主义·消费主义·我们的行动
写这篇东西,是因为生活中遇到的两件小事引发的。
电脑的更新
家里的电脑,是三年多前买的品牌机,双核CPU,是购买当时较高的配置了。一直用得好好的,但最近却无缘无故的频频死机,自己摆弄了半天,又是杀毒又是重装系统,仍不能解决问题。{zh1}只好请了学计算机的外甥来诊断。诊断结果是,内存不足,系统盘太满。问解决办法。答曰,内存和硬盘都增加过了,再增加主板也不支持了,办法只有赶快xx垃圾信息,别无它法。同时还留下了一句话,“这台电脑很快就会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再出现只好换新电脑了。”想来想去就是闹不明白,这几年我对这台电脑的要求并没有提高,还是原来的“上上网,打打字,看看照片”。以前挺顺的,怎么用到今天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怎么就该换了呢?
最近读了旅日学者姜波的《重返286时代》的文章后,我才有所醒悟。原来,和我一样,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现在,已经有许多学者举起批判的大旗,旗帜鲜明地直指WINTEL(WINDOWS-INTEL)的“罪恶”。正是这两家霸道的软硬件供应商的联手,将大量的对普通用户xx无用的功能硬塞到你的电脑中去,让你永远处在无休止的升级中——软件刚升级完,又要升级硬件,再然后又新一轮的“软硬兼升”,不想升级也不行!正如姜波在《重返286时代》中指出的那样,“计算机没有理性的‘进化’带来的副作用不仅仅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用户,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全体。”他举例说,芯片集成度按“ ”在成倍增长的同时,消耗的能源也遵循“摩尔定律”在提升。英特尔的奔腾4处理器主频是赛扬处理器主频的3~5倍,其功耗也呈同比例的增加(由20~30瓦提高到100~130瓦),显卡也从10多瓦的功耗增加到如今的100多瓦。现在,和电炒锅功率可以媲美的“1000瓦超稳电源”机箱在电脑城已随处可见。芯片业分析师纳桑·布鲁克德曾尖锐地指出,“计算机的每一个唯美功能,代价都是让笔记本电池提前变成工业垃圾。”真是一语中的!
除此之外,软件供应商给你提供的臃肿服务也令你啼笑皆非。计算机界流行的一则笑话很能道出其真谛:
问:如果灯泡坏了,需要换一个,要几个盖茨帮忙?
答:一个。盖茨将新灯泡拧上去就是了。
问:如果灯泡坏了,需要换一个,要几个微软帮忙?
答:四个,或许更多!
一个问:“你灯泡的注册号是多少?”
另一个问:“你有没有再打开试一试?”
第三个问:“你难道没有把灯泡卸下来再装上去试一试?”
第四个会说:“一定是你的插座有问题,我们办公室的灯泡都是好的!”
……
{zh1},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相信不少电脑使用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愣是没法理解WINDOWS的“HELP”教你东西。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呢?这种被技术主义观点看作是技术进步的东西,换一种角度看其实就是垃圾,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是切头切尾的浪费。
据说,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PC的肥大化趋势可能会得到遏制。“云计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个人用户只要联上网,就能把所有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交给在“云端”的网络供应商的超巨型服务器去完成,个人用户不再需要在本地拥有功能强大的PC,只需要一个拥有浏览器和密码功能的简单终端机就行了。这个由google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看似省便,但深想一层,还是问题多多:隐私权怎样保护?网络崩溃了怎么办?用户被那个操纵着“云端服务器”的大公司讹诈怎么办(刚刚传来的google要退出中国市场的威胁之声似乎在预示着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用发展新的技术就能xx解决呢?我曾问过一个电信专家,到底有没有破不了的密码?他的回答很巧妙:不论是数字式密码,指纹式密码,DNA密码,还是其它形式的密码,{zh1}存到电脑上的还是一组由0和1组成的字符串,是一组总可以被完整拷贝的东西。你说能{jd1}吗?这位专家的解答似乎道出了一个隐喻,什么东西都是有极限的,技术也一样。
我的直觉告诉我,不管出现了什么样的技术进步,回归简单总应该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近在读北大吴国盛教授在东南大学作的演讲集《技术哲学讲演录》和由王佩琼博士以其博士论文扩编而成的学术专著《技术异化研究——环境适应中技术功能的考察》两书时,也读到了近似的观点:简单的、合适的技术才是我们要的技术。
我希望,那种以提高垄断地位为目的,以设置五花八门的技术壁垒为手段,却打着技术创新旗号的“技术主义”行为少些,再少些。
家中的13个废弃充电器
元旦假日,在家里做些简单的卫生清洁工作,家中“领导”负责棉被窗帘之类“软件”的洗涤整理,我负责电脑电视之类“硬件”的清洁清理。收拾清理过程中,一袋搬家后还没拆包的电器配件被我打开了,这是因搬家时未及判断是否还有用,没敢处理掉的电器配件。有各种各样的连接线、旧手机、Call机、充电器、计算器、手机电池、遥控器、……。数了一下,旧手机4部、旧手机电池11块、遥控器6个,旧充电器更离谱,竟有13个之多!
看着这堆已不能再发挥功能的电子产品,我呆想了好几分钟。脑子急促地回想着它们的来历。一向自认为在电子产品上并没有追新嗜好的我,怎么还买了那么多的电子产品呢?追根溯源的结果,我发现许多电子产品居然是“被购买”而来的。
我回想了一下,自从96年开始使用手机以来,尽管我的电话号码只换过一次(即从模拟网改为数字网时换的号码),但手机却换了8部,外加1部小灵通。我买手机,从不追求新潮,那种廉价合适选那个,更不讲一点品牌忠诚度,品牌从诺基亚、阿尔卡特、索尼爱立信到商务通都有。这些手机中,其中四部(包括小灵通)是以预存话费的方式获取的(最明显的“被购买”,占我购机总量的45%)。最短命的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在出差途中让我给遗失了(已遗失多时,估计已寿终了),另三部一部给了老妈(在使用中),一部给了儿子(给小偷偷了,估计小偷还在使用着),小灵通给了太太(被贼人抢去,停机后就不能用了)。除去还在寿命期内的3部手机外,13年间我用掉了6部手机,平均每部手机的使用年限为2.2年!想想也心惊,是不是太浪费了?!按每制造一部手机要消耗30kg各类金属非金属物质计算(我在2008年第4期《粤电集团》《生态包袱、生态足迹》一文中曾作过介绍,这就是一部手机的“生态包袱”!)我本人光手机一项,消耗的物质性资源已有180kg,是自身体重的两倍半!
再看看充电器。为手机、快译通、摄录机、数码相机、DVD、VCD、电话座机等电器配备的充电器更是多如牛毛,而且,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一个是可以互为通用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其实很多用电器的输出参数都很近似,12V直流,相差的仅仅是它们插头的形状和大小。这分明是商家设置的技术壁垒,是人为造成的浪费!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时读到的一段文字:一位名叫雅克·库斯托的海洋地理学家,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在巴黎的大街上“散步”,手执一个计数器,每当遇到推销员向他推销一种他不需要的商品时,他就按动一次计数器,结果{yt}下来的读数竟是183!库斯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消费社会是我们的敌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控制这种破坏性的消费主义不是个人的义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当你在街上开车看见红灯的时候,你会停下来。你不会认为红灯试图限制你的自由,相反你知道它是保护你的。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学中不会有同样的事情?”库氏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质疑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
我希望,那种以刺激消费为目的,以膨胀人们消费欲望为手段,却打着创造需求旗号的“消费主义”行为少些,再少些。
我们的行动
我常常在网上看到“都哥本哈根了”这个词,潜台词是“你该行动了”。读着很受刺激,回味起来也觉得很有味道。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刺激,重拾简朴生活,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少受技术主义的影响,少受消费主义的诱惑,减少一些无谓的消费,过低碳生活。
我曾经在一篇《降低碳排放的5个私家行动》中看到过通过改变我们的购物行为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建议。在此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开始陈太太不明白,购物与节能有什么关系呢?陈先生告诉她,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听我一一道来。
尽可能购买本地产品:购买本地的产品能减少在产品运输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例如:根据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公布的一份报告,在英国,8%从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来自运送非本地产品的车辆。
购买季节性的产品:无论从健康的角度还是节能的角度来说,购买季节性的水果和蔬菜都是很有益的。这种行动能减少温室生长的农作物,因为很多温室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种植非季节性的产品。
拒绝过度包装:一定注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因为这种简单包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较少的能量。减少了送往垃圾填埋地的废弃物和往路边扔垃圾的次数。
使用再循环材料的好处:比起用原始材料制造的产品,用再循环材料制造的产品,一般消耗较少的能源。比如很多人喜欢买原木桨的卫生纸,这样就对再循环材料的使用不利。”
政府层面的工作我们无能为力,空想更是无益。我们是否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质疑技术主义的神话,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xx消费主义的诱惑呢?
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思考,都能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