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接入方式_sympleme的空间

DDN方式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是以数字连接为核心技术,集合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技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的一种数据接入业务网络。它主要只完成OSI七层协议中物理层和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功能。用户端设备(主要为网关路由器)一般通过基带Modem或DTU利用市话双绞线实现网络接入。
  DDN的主要的优势如下:
  1. 传输质量高、时延短、速率高,一般为9.6KbpS~2.048MbpS。
  2. 提供的数字电路为全透明的半{yj}性连接。
  3. 网络的安全性很高。
  4. 方便地为用户组建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5. 网络覆盖范围很大。
  DDN的不足之处主要为:
  1. 对于部分用户而言,费用相对偏高。
  2. 网络灵活性不够高。

帧中继方式

  帧中继(Frame Relay)是在分组交换网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专线技术而产生的数据业务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被认为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网"。它是当前数据通信中一项重要的业务网络技术。用户的LAN一般通过网关路由器接入帧中继网;若路由器不具有标准的帧中继UNI接口规程,则在路由器和帧中继网间还需增加帧中继拆/装设备(FRAD)。
  其主要优势表现为:提高了传输速度。速率范围一般亦为9.6Khps-2.048Mbps)。它采用了PVC技术。采用了统计复用技术。用户费用相对经济。便于向统一的ATM平台过渡。
  缺点:自身没有足够的流量控制功能,当同一网络端口的各PVC同时数据流量很大时,可能造成拥塞。网络规模在我国普遍比DDN小。
  不难看出,帧中继适合于突发性较强、速率较高、时延较短且要求经济性较好的数据传输业务,如公司间进行网络互联、开放远程医疗等多媒体业务、进行电子商务以及VPN组网等。

ISDN方式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即综合业务数字网。它利用公众电话网向用户提供了端对端的数字信道连接,用来承载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各种电信业务。现在普遍开放的ISDN业务为N-ISDN,即窄带ISDN,故我们只分析N-ISDN(下面的ISDN即指N-ISDN)。
  ISDN业务俗称"一线通",它有两种速率接入方式:BRI(Basic Rate Interface),即2B+D;PRI(Primary Rate Interface),即30B+D。
  BRI接口包括两个能独立工作的B信道(64Kbps)和一个D信道(16Kbps),其中B信道一般用来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D信道用来传输信令或分组信息(现尚未开放业务)。PRI接口的B和D皆为64Kbps的数字信道。2B+D方式的用户设备通过NTI或NTIPIus设备实现联网;30B+D方式的用户设备则通过HDSL设备(利用市话双绞线)或光Modem及光端机(利用光纤)实现网络接入。
  同DDN和帧中继相比,它主要优势如下:
  1.业务实现方便,提供的业务种类丰富。ISDN基于现有的公众电话网,凡是普通电话覆盖到的地方,只要电话交换机有ISDN功能模块,即可为用户提供ISDN业务。而对于DDN和帧中继,则需自己的系统节点机。ISDN业务的种类繁多,包括普通电话、联网、可视电话等基本业务及主叫号码显示等许多补充业务。
  2.用户使用非常灵活便捷。对于2B+D,用户既可以作为两部电话同时使用,又可以64 Kbps联网,另一64Kbps用于普通电话;还可根据需要以128Kbps速率联网。而30B+D可使用户灵活、高速联网。
  3.适宜的xxx。因为ISDN按使用的B信道进行通信计费,而1B信道的国内通信费率等同于普通电话通信费率(按应用最为广泛的电路交换方式),不难发现,对于通信量较少、通信时间较短的用户,选用ISDN的费用远低于租用DDN专线或帧中继电路的费用。
  从其自身特点分析,ISDN适合于个人家庭用户或SOHO用户接入因特网、中小企事业单位LAN联网、连锁店的销售联网以及在公网开放可视电话、会议电视等增值业务,或被各中小企事业单位用为DDN、帧中继等专线电路的备用方式。
  但利用ISDN进行数据通信的时间显然较长,如用它上网的平均时长可达30-50分钟。故在大力发展ISDN业务的同时,必须及时考虑对现有电话网进行系统改造,如在ISDN接入网络的局端处实行话音数据业务分流等。

ADSL方式
 
    在实际使用中,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相比最为普遍。ADSL的技术标准出台于1997年。
  优势:
  在一对双绞线上可为用户提供高达8Mbps的下行速率,1Mbps的上行速率;
  较充足的带宽可用于传输多种宽带数据业务;
  下行速率大于上行速率,非常符合普通用户联网的实际需要;
  ADSL并不影响用户对普通电话的使用。由于使用了独特的信号调制技术,用户接入ADSL的同时仍然可以进行普通电话通信。

9种常见的INTERNET接入方式(图)方案


  编者按: 随着IT技术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区网建设成为当前伴随房地产开发的热门话题,宽带接入已是xx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本期特别刊出当前社区网建设可以采用的9种接入方式与读者共享,并且就成本话题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社区用户采用适当的接入方式提供参考。
  
  提到接入网,首先要涉及一个带宽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接入网的带宽被人们分为窄带和宽带,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宽带接入是未来发展方向。
  
  宽带运营商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城市网络由核心层、汇聚层、边缘汇聚层、接入层组成。社区端到末端用户接入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zh1}一公里,它在整个网络中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
 
PSTN 拨号 
 
  PSTN(Published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用电话交换网)技术是利用PSTN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实现用户接入的方式。这种接入方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接入方式,目前{zg}的速率为56kbps,已经达到仙农定理确定的信道容量极限,这种速率远远不能够满足宽带多媒体信息的传输需求; 但由于电话网非常普及,用户终端设备Modem很便宜,大约在100~500元之间,而且不用申请就可开户,只要家里有电脑,把电话线接入Modem就可以直接上网。因此,PSTN拨号接入方式比较经济,至今仍是网络接入的主要手段。

VDSL宽带接入
  
  VDSL比ADSL还要快。使用VDSL,短距离内的{zd0}下传速率可达55Mbps,上传速率可达2.3Mbps(将来可达19.2Mbps,甚至更高)。VDSL使用的介质是一对铜线,有效传输距离可超过1000米。但VDSL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长距离应用仍需测试,端点设备的普及也需要时间。
  
  目前有一种基于以太网方式的VDSL,接入技术使用QAM调制方式,它的传输介质也是一对铜线,在1.5公里的范围之内能够达到双向对称的10Mbps传输,即达到以太网的速率。如果这种技术用于宽带运营商社区的接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基于以太网的VDSL接入方式示意图见图5,方案是在机房端增加VDSL交换机,在用户端放置用户端CPE,二者之间通过室外五类线连接,每栋楼只放置一个CPE,而室内部分采用如图6所示的综合布线方案。这样做的原因是: 近两年宽带建设牵引的社区用户上网率较低,一般在5%~10%左右,为了节省接入设备和提xx口利用率,故采用此方案。
  
  我们分别测算过采用VDSL技术与LAN技术的社区建设成本,发现对于一个1000户的社区而言,如果上网率为8%,采用VDSL方案要比LAN方案节省5万元左右投资。虽然表面上看VDSL方案增加了VDSL用户端和局端设备,但它比LAN方案省去了光电模块,并用室外双绞线替代光缆,从而减少了建设成本。
   
  
Cable-modem 有线网络
  
  Cable-Modem(线缆调制解调器)是近两年开始试用的一种超高速Modem,它利用现成的有线电视(CATV)网进行数据传输,已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随着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壮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Cable Modem利用有线电视网访问Internet已成为越来越受业界xx的一种高速接入方式。
  
  由于有线电视网采用的是模拟传输协议,因此网络需要用一个Modem来协助完成数字数据的转化。Cable-Modem与以往的Modem在原理上都是将数据进行调制后在Cable(电缆)的一个频率范围内传输,接收时进行解调,传输机理与普通Modem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有线电视CATV的某个传输频带进行调制解调的。
  
  Cable Modem连接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对称速率型和非对称速率型。前者的Data Upload(数据上传)速率和Data Download(数据下载)速率相同,都在500kbps~2Mbps之间;后者的数据上传速率在500kbps~10Mbps之间,数据下载速率为2Mbps~40Mbps。
  
  采用Cable-Modem上网的缺点是由于Cable Modem模式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总线型网络结构,这就意味着网络用户共同分享有限带宽; 另外,购买Cable-Modem和初装费也都不算很便宜,这些都阻碍了Cable-Modem接入方式在国内的普及。但是,它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毕竟中国CATV网已成为世界{dy}大有线电视网,其用户已达到8000多万。
  
  另外,Cable-Modem技术主要是在广电部门原有线电视线路上进行改造时采用,此种方案与新兴宽带运营商的社区建设进行成本比较没有意义。
 

PON 无源光网络
    
  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是一种点对多点的光纤传输和接入技术,下行采用广播方式,上行采用时分多址方式,可以灵活地组成树形、星形、总线形等拓扑结构,在光分支点不需要节点设备,只需要安装一个简单的光分支器即可,具有节省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节省机房投资、设备安全性高、建网速度快、综合建网成本低等优点。
  
   
  
  PON包括ATM-PON(APON,即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和Ethernet-PON(EPON,即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两种。APON技术发展得比较早,它还具有综合业务接入、QoS服务质量保证等独有的特点,ITU-T的G.983建议规范了ATM-PON的网络结构、基本组成和物理层接口,我国信息产业部也已制定了完善的APON技术标准。
  
  PON接入设备主要由OLT、ONT、ONU组成,由无源光分路器件将OLT的光信号分到树形网络的各个ONU。一个OLT可接32个ONT或ONU,一个ONT可接8个用户,而ONU可接32个用户,因此,一个OLT{zd0}可负载1024个用户。PON技术的传输介质采用单芯光纤,局端到用户端{zd0}距离为20公里,接入系统总的传输容量为上行和下行各155Mbps,每个用户使用的带宽可以从64kbps到155Mbps灵活划分,一个OLT上所接的用户共享155Mbps带宽。例如富士通EPON产品OLT设备有A550,ONT设备有A501、A550{zd0}有12个PON口,每个PON中下行至每个A501是100M带宽; 而每个PON口上所接的A501上行带宽是共享的。PON接入技术见图7所示。

无线方式接入

     模拟无线接入:模拟无线接入在农村普遍服务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频谱利用率低、网络容量有限、网络成本和终端价格高昂,建设成本达每线3000多元。在系统容量方面,假设一个本地网的面积是10000平方公里,已用于村村通工程的FDMA制式的450MHz模拟无线接入系统最多只能承载1.5万用户,继续发展模拟系统已经不可能。

  PHS和DECT:PHS技术即“小灵通”,其知识产权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DECT为欧洲的无绳电话制式。它们的基站覆盖半径小,仅为几十到几百米,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漫山遍野架设基站显然不现实,所以PHS和DECT不适合作为解决农村通信的接入手段。

  卫星通信:早期建立的VSAT系统是省内通信网,端站设在没有通电话的县和乡一级,由于每一个端站须投资好几万美元,平均每户造价高达7000元-10000元,在农村普遍接入中不能大量采用。

  GSM:GSM900和GSM1800系统为城市密集人口的移动通信设计,由于频率高,绕射能力弱,覆盖面积小,因此在农村建网基站相对较多,投资也较大,用户数少的条件下造价高、终端设备较贵;采用TDMA技术频谱利用率低,而GSM为欧洲通信标准,知识产权由欧洲的公司控制,如果改频还须研究开发。

  CDMA:作为码分多址的接入系统,CDMA相对于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的接入系统有频谱利用率高的特性。CDMA800和CDMA1900系统是按2.5G移动通信的需求设计的,在农村建网同样由于频率高而使得系统的建设造价高、终端昂贵。在我国农村人口普遍收入很低的现实情况下,难以被农村用户接受。至于CDMA450,其频段虽适宜农村通信,但由于是美国通信标准,知识产权由高通公司控制,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的成本仍较高,为我国政府所限制。

  SCDMA:SCDMA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同步码分多址无线接入系统,是信息产业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推广的技术手段。在农村进行无线覆盖时,其组网一般均为大区制,且覆盖半径一般考虑在20km以上。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从城乡普遍服务出发,以宏蜂窝网络结构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智能天线和同步码分多址以及时分双工工作方式,提供了覆盖区域大、每线造价成本低、终端形式多样、数据带宽足以胜任大多数宽带应用需求的无线接入系统。

     LMDS接入: 无线通信:在该接入方式中,一个基站可以覆盖直径20公里的区域,每个基站可以负载2.4万用户,每个终端用户的带宽可达到25Mbps。但是,它的带宽总容量为600Mbps,每基站下的用户共享带宽,因此一个基站如果负载用户较多,那么每个用户所分到带宽就很小了。故这种技术对于社区用户的接入是不合适的,但它的用户端设备可以捆绑在一起,可用于宽带运营商的城域网互联。其具体做法是: 在汇聚点机房建一个基站,而汇聚机房周边的社区机房可作为基站的用户端,社区机房如果捆绑四个用户端,汇聚机房与社区机房的带宽就可以达到100Mbps。
  
  采用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使已建好的宽带社区迅速开通运营,缩短建设周期。但是目前采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商品市场,无法进行成本评估。



郑重声明:资讯 【互联网接入方式_sympleme的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