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与笏囊:古代官员的记事本和公文包

笏与笏囊:古代官员的记事本和公文包

曾看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静鉴定象牙笏板,说一块象牙笏板{zd1}估价也值今天的两万元。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文武大臣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将要上奏君王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汉朝,笏还另一个作用,那就是挡住自己的脸,以显龙威,上朝时眼睛望着笏板,否则会被被认为对皇帝不敬。再到后来,笏还代表不同的身份和职位。另有《礼记》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如此看来,笏的作用和我们今天做会议记录的记事本有相同之处。一本记事本{zd1}两万块钱,比笔记本电脑都要贵。《礼记》还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就这么点长短的笏,何以如此贵,笏的材质除了象牙,还有别的吗?是不是每一个官员都用得起如此昂贵的"记事本"呢?

  按品第,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据《礼记》中已有的记载,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

  而在纸张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当官员将简牍随身携带,作为公事之用时,便称为"笏"。

  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见墨子的描写:"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笏,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而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爬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两手爬在地上哪还能得闲,笏板不废弃那行,想执笏也执不了啊。

  职务繁杂的官员估计不止一块笏。《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唐玄宗时,张九龄为相,因为年老体弱,搢笏于腰带后,跨上骑乘时很困难,于是便找人裁制了一个放笏板的布袋,称"笏囊",让随从拿着,跟着他去上朝。

  后来"笏囊"成为流行,"百僚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云仙杂记》)。这些手持笏囊的"亲吏",跟现今为领导或者上级拎公文包的秘书是否有些相象呢?有无亲吏手持笏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官员不同的身份和职位。

郑重声明:资讯 【笏与笏囊:古代官员的记事本和公文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