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人才

中国需要什么人才

中国需要什么人才

本报记者 张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月26日   第 01 版)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zh1}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日益突出。为xxx服务这一新目标,我国的引智工作也掀开了新的一页,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成为引智工作的重点。

  态度关键词 主动、热情

  “不主动怎么行?不主动,人才就被别的国家吸引走了。”对于引进国外人才,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态度鲜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美等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加快了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为我国引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xx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围绕xx、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使用,以优厚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的同时,将进一步设法防止本国核心人才流失。一句话,国际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早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以美国为例,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靠的就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数据显示,美国国家科学院有近20%的杰出科学家与工程师是外国出生的,超过1/3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在外国出生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严重告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各国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开门迎才。2009年5月25日,欧盟成员国代表正式通过了旨在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的“蓝卡”计划,为此项计划的实施完成了{zh1}一项立法程序。欧盟“蓝卡”计划是在借鉴了美国的“绿卡”制度基础上推出的,其目的自然是争夺高层次人才。欧盟成员国将用两年时间将这部欧盟立法转化为国内法,从而开始实施。

  人才关键词 高层次、紧缺

  季允石介绍,去年我国全年共引进外国和港澳台专家达到48万人次,选派近5万名各类人才出国、出境培训,新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以及全国地方市场25家,新开辟海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合作渠道14家。

  2010年,形势发生了变化,引智任务也有了变化。“从去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今年‘促转变’为重点,这一政策思路的调整,对引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季允石说。

  那么,2010年,我国把引智的目光投向什么样的人才?“高层次”、“紧缺”是1月19日至20日的全国引智工作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词,也正是新一年引智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今年我国将更加注重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供xxx服务。”季允石如是表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不例外。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内掌握关键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团队自然成为我国引智的重点。数控机床、深海装备、大型飞机等先进制造业也急需人才,引进此类人才能为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服务,支持物流配送、营销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此外,要实现知识和技术创新,要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离不开{jd0}科技领域和前沿科研领域的国际{dj1}人才。

  方式关键词 创新、规范

  最近有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创新”。在谈到引智的工作方式时,季允石也用到了这个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新形势,引智工作必须有创新意识。”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究竟如何做才能吸引到我国所需要的外国专家?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做出部署,为引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去年,无论是协助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开辟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引进渠道,还是支持无锡创建外国专家创新创业园,引智系统都切实履行了自己的协调服务职责。“‘千人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吸引到一部分海外高层次人才,还可以起到‘以才引才’的作用。”季允石说,“‘以才引才’是种相当有效的方式。正如我们每年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不仅为我国的各项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能影响带动更多人前来为我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国家外国专家局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季允石认为2009年引智工作的亮点之一便是委托38个驻外使领馆推荐了一批影响较大、层次较高、对我友好的专家组织。通过专家评估,选定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人才引进渠道。“使领馆的人员既了解情况也很热情,我们的合作很愉快。如今我们的海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合作渠道已经超过400家,可以说遍布全球,对于我们引智工作的顺利开展功不可没。”

  季允石介绍,今年我国还将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智力的相关政策法规,为外国专家和海外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需要什么人才】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