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_赞美诗_新浪博客

赵民生,曹秀虹(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滨州  251700) 

【关键词】 H1受体拮抗剂;氯苯那敏;阿斯咪唑;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组胺是一种化学介质,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白细胞内。当这些细胞受到免疫性原因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后,抗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细胞受伤释放大量组胺等。组胺通过各组织器官的H1和H2受体引起皮肤和粘膜xxxx扩张及渗透性增高,产生红斑和风团;脑血管扩张(发生xx);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和心排出量增加;使支气管及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组胺刺激神经末梢也导致瘙痒和疼痛。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易产生一系列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因此应用抗组胺药就显得非常重要。H1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常与其他xx制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  

   1.药理作用  

  H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粘附分子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分,抗组胺xx能抑制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不同的抗组胺药还可能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乙酰胆碱作用、xx、抑制xxxx系统、抗晕动、抗呕吐,抗咳嗽、抗惊厥、局部xx等药理作用。如特非那丁尚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西替利嗪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还可通过抑制粘附因子来阻断及抑制气道反应性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因而该药可有效地预防xx的急性发作和改善支气管xx的慢性症状[1]。  

    2.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和特点 

   H1受体拮抗剂可根据其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对H1受体的选择性和xx作用的有无,分为{dy}代和第二代。 

    2.1 {dy}代H1受体拮抗剂 主要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羟嗪等。它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对H2和H3受体作用甚小),在低浓度时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但与H1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除作用于H1受体外,还能不同程度地阻断胆碱能受体、a受体、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这类药的分子量较小,并具有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xxxx系统产生xx、嗜睡等抑制作用。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口服易吸收,15-60分钟后起效,一次给药作用一般只可维持3-6小时,因半衰期一般都较短,需要每天多次服药。其主要经肝脏代谢。具有许多副作用,最突出是xx作用,还能导致xx、排尿困难、口干、咳嗽、恶心和呕吐等。 

    2.2 第二代新型H1受体拮抗剂 主要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丁、阿斯咪唑、艾巴斯丁、非索那丁、阿化斯丁、甲喹吩嗪、咪唑斯丁、依巴斯丁等。几乎没有或有较轻的抑制xxxx统和抗胆碱作用,并且作用持久,因而有逐步取代{dy}代抗H1受体阻断剂的趋势,尤其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及驾驶员等特殊职业的患者。其分子量一般都较大,且具有长的侧链,脂溶性较低,故对血脑屏障穿透性低,因此xx作用也随之降低。另一原因是它们对外周H1受体的选择性比中枢的H1受体高。部分新型H1受体拮抗剂还能产生具有抗组胺活性的代谢产物,半衰期通常较传统的{dy}代H1受体拮抗剂长,每日给药次数少。如氯雷他定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羟甲基乙氧基氯雷他定作用强度是氯雷他定的4倍,其xx半衰期为7-24小时,而氯雷他定本身的半衰期为8-11小时。有些第二代H1拮抗剂在高浓度时还显示有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对H1受体的亲和力比{dy}代更强,有的与H1受体结合后则不易与H1受体分离或结合后不迅速可逆。因此,第二代H1拮抗剂比{dy}代具有更xx和更长效的作用。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中,有的除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对某些炎症介质如慢反应物质、IL-8、IL-6、白三烯和抑制嗜酸细胞趋化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的还具有一定的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的代谢途径各异,有的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有的大部分经过肾脏排泄,少部分仍经肝脏代谢,如西替利嗪。在通过肝脏代谢的抗组胺药中,多数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的3A4同功酶,如阿司米唑、特非那丁等,有的则通过CYP-450的3A4和CYP-450的2D6二种同功酶代谢,如氯雷他定。有的则是70%左右通过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30%通过CYP-450代谢,如咪唑斯丁。一般讲,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一般不阻断乙酰胆碱受体、α受体和5-HT受体,故xx、排尿困难、口干、咳嗽、恶心和呕吐等副作用较少[2] 

   3. H1受体拮抗剂的安全界限 

   3.1 中枢抑制作用 H1受体拮抗剂对xxxx系统的影响除了嗜睡作用外,还对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大脑与运动效应器的整和能力的减低及认知功能(注意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后二者常被忽视或不被认识,结果对人的影响包括许多日常安全行为的无能(如驾驶车辆及操作机器)、降低学习成绩、增加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并非全无中枢xx作用,而是相对xx作用不明显或较弱[3]。患者间对此个体差异较大,同时患者无嗜睡感并不表明其神经运动功能,大脑与运动效应器的整和能力及认知功能未减低,其中西替利嗪和美喹他嗪都有一定的xx作用。 

    3.2 抗胆碱能作用 常见口干为突出症状,多发生在使用{dy}代H1受体拮抗剂时,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一般没有抗胆碱能作用。对青光眼、尿潴留病人也要慎用。 

    3.3 抗5-HT作用 {zx0}报道有5-HT作用的是{dy}代H1受体拮抗剂是赛庚啶和苯噻啶,它抑制幽门H1受体,导致胃排空时间缩短,再加上兴奋下丘脑食欲中枢,致使食量增多而体重增加。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中此类反应较明显的是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特非那丁和西替利嗪。体重增加与xx促进食欲有关,所以教育患者在xx期间应控制饮食,并适当缩短疗程。如阿司咪唑连续用药不应超过1个月为宜,如需长期服药,可采用“xx停药法”,即每周停用1-2天,一般不影响其疗效。 

    3.4 心脏毒性作用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特非那丁、阿司咪唑等可诱发心律失常,包括QT间期延长、T波改变、出现U波、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jd0}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偶可引起死亡。心脏毒性作用多见于过量用药,低血钾,先天性QT间期延长,同时服用大环内酯类xxx、酮康唑、伊曲康唑、西米替丁等,偶可发生常规用量者[4,5] 

    3.5 血液系统毒性作用 偶见血小板减少。 {dy}代H1受体拮抗剂中如苯海拉明、阿利马嗪可偶发粒细胞减少症。曾有报道赛庚啶可诱发溶血性贫血。 

    3.6 肝毒性作用 偶见转氨酶增高。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1996年由Schian报道两例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病[5]。特非那丁与阿司咪唑偶见引起胆汁郁积性黄疸。对有肝脏或肾脏功能损害的病人应用H1受体拮抗剂时,应根据有关xx的代谢途径,避免增加受损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3.7 胃肠反应 可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上xx、腹泻或xx等,但较少发生,程度也较轻。 

   3.8 致敏作用 多种{dy}代抗组胺药可引起不同种类的药疹,如固定性药疹、荨麻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光敏性皮炎等。局部外用抗组胺药也能产生过敏反应,异丙嗪、赛庚啶等局部使用最易致敏。 

   4.H1受体拮抗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当使用某一种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好或无效时,宜提倡交替与联合用药,以增强抗过敏效果。如H1与H2拮抗剂联合、不同类的拮抗剂联合、长效与xx的拮抗剂联合应用等。可根据不同H1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机制选择除有抗组胺作用外还有其它xx作用的抗组胺药,如酮替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有一定的膜保护作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有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的作用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的作用;咪唑斯丁有一定的抑制白三烯的作用等。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几种H1受体拮抗剂,但一种药和它的衍生物不宜联合应用,如氯雷他定与氮他定、阿化斯丁与曲普立定、氯苯那敏与右旋氯苯那敏。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也不能联合应用,如氯雷他定与赛庚定,氯雷他定与特非那丁;西替利嗪与羟嗪,玻丽玛朗与异丙嗪等。 

   4.2 当应用H1受体拮抗剂的常规用量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也可加大剂量,但应注意不能超过说明书规定的{zd0}剂量。变态反应紧急阶段有生命威胁时,此时组织胺已大量释放,应首先用生理性拮抗剂,如肾上腺素更容易抵消组胺的作用。 

   4.3 对慢性荨麻疹和皮肤划痕症患者,使用H1受体拮抗剂可在控制症状后采用剂量递减的方法或间歇服药,以维持效果,{zh1}甚至可xx停药。 

    4.4 注意不同H1受体拮抗剂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H1受体拮抗剂的起效时间不等于达峰时间,起效时间取决于xx与H1受体的结合速率,维持时间取决于xx与H1受体的解离速率,xx在肝脏的代谢,代谢酶,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xx的排泄,xx的xx半衰期(T1/2β)。在应用xx时应注意xx的蓄积及xx的相互作用。 

   4.5 用H1受体拮抗剂时,勿同时应用可引起组胺非免疫性释放的xx,如奎宁、维生素B1等;勿食用可引起组胺释放的饮料及食物,如乙醇、水生贝壳类动物及含蛋白水解酶的食物;在使用特非那丁或阿司咪唑时不应超量用药,避免同时服用咪唑类抗xx药(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和大环内酯类xxx(红霉素、克拉霉素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道福,王莹,鲍洪军.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近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74

2.刘惠侠,张中行.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J].世界临床xx,2003,24(2):98

3.Horak F,Stubner UP.Comparative tolerability of second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J].Drug Saf,1999,20:385.

4. 马国辉.第2代组胺H1受体阻断药心脏不良反应的浅析与防范[J].xx不良反应杂志,2002,4(2):75

5.顾瑞金. 非xx性抗组胺药的安全界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3):189.

                                                                      2006-09-14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_赞美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