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上“猜拳石”
见证泉州酒文化
观瀑饮酒,引人遐思。
张和平手绘猜拳石方位(翻拍)
猜拳石上的“烧酒诗”
“烧酒诗”附近有一平台,古人在此饮酒比较方便。
□早报记者 朱彩云 文/图
“拳头、烧酒、曲”,即南少林武术、烧酒和南音,是古代泉州人的三大娱乐方式。
泉州曾有一条“烧酒巷”,清源山上至今还留存400多年前古人喝酒的“猜拳石”,中山公园曾出土宋代酒库“造碾”石刻,历代古墓曾出土各式各样的酒器,泉州与“酒”有关的故事还真不少!
尾牙快到了,酒虽不宜多饮,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助兴物。透过杯盏之间,让我们来看看泉州酒文化的上千年历史。
古人清源山上喝烧酒猜拳
日前泉州市区一位民俗绘画爱好者张和平先生报料,清源山上有一块石头,上有“烧酒诗”,描述古时泉州人在山上喝烧酒、猜拳的情景,这块石头因此被称为“猜拳石”,张和平还提供了一幅铅笔素描。
在张和平的画中,是泉州人所熟悉的清源山景致:前有“泉窟”,后有“观瀑”石刻。张和平指着“泉窟”说,猜拳石就在它后面一块相对较小的石头上,他是多年前去那儿无意中看到,并画进纸中的,现在应该还保留着。
记者到达“泉窟”、“观瀑”处,但见这里早无飞瀑,水流干涸。攀石而过,来到泉窟巨石边,在其背面好一阵寻找,最终在相邻处的同一面发现了要找的石刻,字迹清晰,曾有人来描红。
“持酒移■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
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
落款是“晋水张启元题”。
遥想当年,这里飞瀑送清凉,流水声声,是有“猜拳石上杂流喧”句。夏日,前来山中避暑的古人于这一带喝烧酒、猜拳,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以至于“却恨暮鸦催客还。”
记者曾问过清源山上多位工作人员,皆未曾闻说山中有“猜拳石”。不过在许添源先生主编的《清源山志》中,记者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一首“烧酒诗”刻于“泉窟观瀑”的一方岩石上,西南向,楷书。幅60cm×50cm,字径6.5cm,题款字径5cm。张启元,字应贞,浙江龙泉人。明嘉靖举人,任福建分巡漳南道,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迁福建佥事。
由此推算,猜拳石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泉州发现宋代造酒工具
多年前,张和平曾发现过泉州重要的文物——泉州宋代酒库“造碾”石刻,如今珍藏于泉州博物馆中。记者来到博物馆,但见其上有“酒库绍兴二十年七月
以前,对于这类石碾槽,人们只能猜测它的用途,自从这一方宋代酒库石碾的首次被发现,解开了长期困扰于人们心头的谜。刻字石碾呈长方斗状,凹碾部分似长梭形的尖底船。刻字石碾正面两旁均有平凹浅槽,其作用是安装两块木板,支撑碾轮,以作来回推动。
张和平回忆说,类似酒库此种规格的造酒碾槽,以前在泉州旧城区的街巷及农村,那是随处可见的,但都没有字。
张和平认为,这样的石碾古时候相当普遍地存在,而大多数没有刻字。他推断说,有刻字的应为官办的酒库,没刻字的大多为民间的酿酒作坊。
张和平曾向在酒厂工作多年的老同学讨教造酒工序,据说老师傅以前酿酒用的器具就是石碾槽。石碾主要用于破碎造酒用的粮食、香料等。而经过石碾研磨的配方,能充分利用,减少浪费。
至今药店还可见到一种小型的碾槽,人坐于凳子上,双脚踩动碾轮,古今对比,用途大同小异。
70年前中山路酒家曾摆酒擂台
泉州文史界龚书群先生介绍,泉州卖酒的店铺在近代已改变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传统。他回忆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听闻中山路附近住户描述过:20世纪40年代末,酒家开始在中山路开设店面。为了推销自家的产品,商家想方设法来招揽顾客,其中有趣的就是搭酒擂台。
酒擂台搭在店门口,上面坐着擂台主,还有两个副手,他们既是划拳高手,又是酒中豪杰。台上放着几瓮酒,每瓮20斤。观众闻声都来看看擂台是怎么打的。
开始时,主持人宣布打擂台规则:什么人都可以上台来挑战,但是上台后要先喝三碗酒(大约一斤),然后与台上副手开始划拳,如果连战皆捷(泉州人称“打通关”)后,就可以把整瓮酒抬走。
台下观众不缺堪称“海量”的酒徒,无奈划拳不精,有些人“拳技”虽属高手,但不胜酒量,因此望而却步。
在主持人及台下观众的鼓动下,强中自有强中手,有的人也不示弱,大胆上台来“决一死战”。
泉州划拳有各种喊法,反正有数字就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划“三国拳”。即: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战吕布,四请徐庶,五马破曹,六出岐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进中原,舌(十)战群儒。
擂台主最终还是会被各路英雄好汉xx。几瓮沉甸甸的酒也被抬走了。擂台赛宣告结束,人群慢慢散开,商家虽亏了几瓮酒,但起到了宣传作用,提高自家的知名度,也乐此不疲。
泉州市区曾有“烧酒巷”
泉州曾有一条与酒相关的巷子,名曰“烧酒巷”,听老人回忆,该巷位于今市区轧榜巷北面,原是泉州民间的一处酿酒作坊所在,酿造泉州地道的好酒。这一说法得到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陈鹏鹏主任的认可,陈鹏鹏说,泉州市区庄府巷边上,以前确实有过一条烧酒巷。
据悉,除了“烧酒巷”,泉州还有不少地名与酒有关。
如安溪县就有4个地名与酒有关,分别是龙门镇的“烧酒湾”和“酒运”,虎邱镇的“酒瓮山”,蓬莱镇的“酒瓮格”;永春县有2个地名与酒有关,分别是吾峰镇的“酒池”,凤髻山附近的“酒瓮岐”;此外,德化县的赤水乡,有个叫“酒坂”的村子,南安向阳镇则有座山叫“五酒瓮”。
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记载:“晋人常饮,惟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酝。其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檎,然皆少。今用番薯造酒,糯米浸甜自佳。”
泉州发掘出各朝代酒器
小口酒瓶
酒瓮盖
酒器
当年发现的石槽(翻拍)
黑釉酒碗碎片
泉州酒文化最远可追溯至何时?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陈鹏鹏主任介绍,考古发现早在两晋至南朝的墓中,南安丰州、晋江池店一带有鸡首壶、带系罐、碗等盛酒器的存在,还有温酒器——■斗。
另外,南安、永春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罐、壶、瓮、杯等陶质酒具。在烧过的草泥土块中或器具内壁发现有稻谷的痕迹,很可能当时已有自然发酵的粮食酒。
宋元时期泉州酒具生产出现高峰期
陈鹏鹏说,隋唐五代的酒器主要是罐、壶,酒杯有直口杯、托杯等,而这些酒器在泉州该时期的墓中有大批发现。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跃为“东方{dy}大港”,酒和丝绸、瓷器、茶叶成为大宋外销商品,酒具生产也出现高峰期,且器型丰富、品类繁多。作为酒注的执壶在德化、晋江、南安、安溪窑大量发现,有青白釉、青釉、绿釉、黑釉等多种釉色,杯子有高足杯、直口杯、八角杯等。
但与执壶配套的温碗较少出现,或许是泉州气候温暖不用温酒的缘故吧!
“国姓瓶”也有可能是酒瓶
他表示在晋江、南安窑址出土有一种小口瓶,小口、丰肩、长腹,与内蒙古元墓出土的刻有“葡萄酒瓶”字样的黑釉瓶极为相似。民间称之为“鸡腿瓶”。有趣的是:这种酒瓶在泉州海域经常有渔民捞出,传为郑成功火药瓶,俗称“国姓瓶”,而且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陈列过。在台湾的澎湖列岛、菲律宾、印尼海域也常见出水或出土。而泉州府后山遗址发现的小口瓶,若按容量计算,大概能装一斤至五斤不等。
不过,也有人认为,可能有的说是“国姓瓶”也没错,因为可能是人们将酒瓶里面放了火药,当成xx使用。
外国人在中国酒瓶上加工上彩
明清以来,泉州酒具趋于精致化了,而且不乏仿青铜器具。
值得称道的是明代风靡欧洲的德化“中国白”瓷器,酒杯有犀角杯、八仙杯、梅花杯、爵杯、鹤琴杯、套杯、高足杯等,有的酒杯还刻有酒仙李白“花间一壶酒”的诗句。明清时期士大夫喝酒流行猜酒行令,德化明代一种酒令杯在上海博物馆、荷兰吕伐登博物馆等都有收藏。这种杯口径约7.4厘米,高5.6厘米,杯外有堆塑装饰,杯内底部立有一老翁,当酒注入杯至老人胸前时,因气压原理,酒便从杯底小孔流出。若是所罚之酒,可避免计较罚酒多少之嫌,所以也称为“公道杯”。而仿青铜器主要是各式各样的觚形器。普通的中国杯是不带把手的,为了欧洲市场的需要,明清时期德化窑也生产带把的杯子。
而一些欧洲国家不喜欢中国素面的瓷器,所以一拿到“中国白”,便加工上彩。可见酒杯上也映示着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结合。
(xx报料人 张先生线索费200元)
延伸阅读
中山公园出土宋代石槽
提及张和平发现的那块刻有宋代纪元的酒库“造碾”石刻,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先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11年前的往事——
“那是1999年8月18日,当天上午8时我接到泉州海交馆刘志成的电话,得知考古爱好者张和平发现泉州中山公园出土宋代酒库造碾石刻的消息,我直觉判断,这具有考古价值,立刻赶到施工现场。”
宋代文物
差点被当成垃圾
林少川介绍说,当时,中山公园正在进行人防工程大地下室建设,施工人员将防空洞取出的土石都运往城北郊区倾倒。“张和平发现的酒库造碾石刻文物,差点被当成垃圾处理掉呢。”林少川说,这块宋代酒库石刻文物的出土原地点是市区中山公园,但它却被当做废料运往5公里外的北峰田边村土渣堆放场,幸亏张和平从公园施工场发现的“府衙”古砖推测,这些废料中可能还有宝贝,于是连续几天利用业余时间冒着烈日前往土渣场淘宝,结果有了宋代酒库造碾石刻的重要发现。
这块刻有宋代纪元的石碾槽,为长方体白色花岗岩石构件,残长1.32米,宽0.40米,高0.35米,正面开凿碾槽。外壁一侧刻有“酒库绍兴二十年七月
乱土渣里
又找出另一只石槽
林少川赶去北峰土渣场找到张和平,他们从乱土渣中见到了另一只石槽。但此石槽没有刻字,残长1.14米,宽0.45米,高0.35米,正好可以与刻字石槽配成一对!
林少川说,中山公园一带原是宋代泉州府衙所在地。根据出土石碾所刻的文字,既然该石碾是“酒库”的“公用”之物,可见这一“酒库”应属于府衙。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阜通货物,彼此所阙者,如瓷器、茗、醴之属,皆所愿得。”其中,“醴”即是酒。《诸蕃志》及《岛夷志略》则有宋元泉州外销酒销往海外各地的明确记载。
林少川认为,泉州宋代“酒库”“造碾”文物的出土,见证了泉州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悠久,印证了文献上关于酒是宋元时代泉州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的记载。换句话说,酒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外销品丝、瓷、茶“三大件”之外的又一要件。
(《东南早报》2010年1月25日A07-A08版)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