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土家余门拳”神秘面纱_云淡风清_新浪博客

                 揭开“土家余门拳”神秘面纱

    近日,笔者一行来到宣汉县天台乡街道,80多岁的老人顾吉仁站在门前的青石板上,把提、砍、宰、砸、抢、磕、勾、挂、剔、拧、拐、刁、穿、缠、挑、压十六种功法从头至尾地练了一遍,让身体上的拳、肘、肩、胯、膝、腿、脚各部位充分发挥了作用,做到眼到手到、出手有风、出脚有坑、手脚并用、封闭精密、刚柔相济,攻防出手稳、准、狠、疾。据顾吉仁介绍,他练的功夫名叫“余门拳”。

  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在全国很有名,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云阳,四川达州的达县、宣汉、万源等地。相传,“余门拳”由东汉末年xx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拳术。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余氏家族世袭拳术,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

  历史渊源

  据了解,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后,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赴云南研考医学。途经四川,路宿宣汉一余姓农家,见主人之父卧病xx,便将师传“五禽戏”中适宜治病功法悉心教授。当吴樊于七、八月后返回时,卧病者早已体健神爽,余万分感激,请教“五禽戏”全部功法。从此,宣汉遂有余家练“五禽戏”之说。这种功法历代相传,又吸取各家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余氏世袭拳术。清乾隆40年,余氏后裔余有福成为武林高手,闻名县内外,拜师求教者甚多。在南坝场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人称“余门拳”。

  龙脉传承

  我们翻阅民国《宣汉县志》、1994版《宣汉县志》、《南坝镇志》(1991版)、《四川武术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等不少文献,都看到了余门拳的记载。从余门拳诞生到现在,余门拳一直传承不断,在世间留下了不少的名师高徒。

  由于宣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省接触频繁,南坝镇更是成了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也造就了丁宪章、郑道生、丁举高、席明成、席明义、李志荣等一代又一代的武林高手。源于“五禽戏”的余门拳在这里有上千年历史,最终成就了向平、丁承寿、丁宪章、丁奉高、郑道生、席明义、席明成、席明友等一代又一代的余门拳高手。余门拳因而享誉宣汉、开江、开县、万县、云阳、奉节、重庆、湖北等地。

  余有福曾在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现南昆大桥下边)设馆教徒,其中开江人熊学能和当地人向平、丁承寿、丁宪章成为“余门拳”的重要传人,熊学能是他的得意门生。赤溪(今宣汉县天台乡)董坪向平前往习艺,董坪到南坝30里路,向平来去走河坝,常在河边以手击石,以脚踢卵石,苦练19年,脚趾铲平,指甲全无,人称“九头狮子铁脚板”(《宣汉县志》民国版),以拳击柱而瓦落地,平地纵跃而上屋梁。向再传丁承寿,丁授其子先钦、先锡、先铨。先锡习练{zh0},先锡复传其子荣朝、荣谦、荣芹。荣芹即丁宪章。丁宪章,1883年生,自幼酷爱武术,继承嫡传秘诀,三十年代任川陕边防军国术教官,四十年代常在宣汉、达县、大竹、重庆等地传艺授徒,1953年卒于天台。丁宪章之侄丁举高12岁即随叔习武,得其真传,不仅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融为一体,而且有所创新,其套路发展为一马三箭、火盘架子(翻沉子)、大燕青、小燕青、连掌(四箭)、铲手、掺手、长锤、七星链、二路里虎链、马步双劈拳、支子、桅子拳、挂印封候等26路(《四川武林大全》载)。具有短手寸劲、借力打力、架势低矮、发力刚脆、手法多变、攻防严密、短小精悍等特点。

  解放后,丁举高(原天台乡卫生院医生)系统地将“余门拳”传于外侄孙顾庆龙(四元)、曾孙丁耀庭。1984年,丁举高参加四川武术挖掘会议,参如四川省体委传统武术挖掘工作,1987年去世。与此同时,县体委在业余体校等开设武术训练课程。1992年宣汉县因余门拳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宣汉县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大赛等并获奖。

  套路80余

  余门拳基本功、铁掌功、铁肘功等功夫,共有80余路。余门拳主要基本功之一是桩功,桩功分站桩与吊桩等。站桩以马步桩为例:四平大马站立,双手伸开,两掌心相对约1米,呼吸缓慢细长,双目内视。呼气时两掌拉近,吸时两掌拉开还原位。练功要循序渐进,时间逐渐递增。

  铁掌功,分为劈(砍)和插,劈:开始是堆沙约1米高,马步站立面对沙滩,以掌力劈之,力点主要放在掌缘掌根处,练到能一掌劈到底功成;插:主要是用内空80公分的碓窝(石质,土家人用作舂米,形如巨型窝窝头)内装黄豆或黑豆,用掌插,之后豆子换成河砂,再后换作铁砂子。一碓窝铁砂子插透功成。

  铁肘功,人体俯卧,双肘、脚步点地,全身悬空,吸气入丹田,呼气直冲肘尖,呼吸以6为倍数递进,收势时翻身为罗汉睡觉,以调节气息。

  铁腿(脚)功,在桩功过硬的基础上,先直立静养,调节气息,进入运气状态,用脚踢沙袋,蹬墙,交替反复练习。余门拳传人向平即以铁脚功著称,人称“铁脚板”。

  铁板桥功,练功仰躺在凳子上,以臂部与腰部的连接为支点,其它部位悬空,形成一条直线,保持静止,用腹呼吸,脏腑与筋骨、腰、颈、四肢相合一体,内气随意念调整,贯穿全身。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同时由于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了七经八脉十二经络,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强骨增髓的目的。同时气血贯穿四肢、躯体时,达到肌肤滋润,肌肉发达,增内力承受和肌肤的外表抗击力。属外功与内功合一的练功方法。10分钟合格,30分钟达标,时间长更好。

  余门套路分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是余门拳的主要内容,《四川武术大全》载有30路徒手拳。土家余门拳产生于百里峡地区,是土家人山地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五禽戏”,所谓“五禽”主指四种高等动物和飞鸟,它们是虎、鹿、熊、猿、鸟。器械套路主要有余门棍、余门刀、余门枪、余门剑等。余门套路主要是练“手眼身法步”,内可强身健体,外可御敌。

  强身健体

  土家余门拳之起源就在于养身、健身、强体、治病。而习土家余门拳具有疗病、驱疾、校形、塑身、增强体质的作用。土家余门拳第八代传承人丁耀庭,自幼为佝偻病患者(x腿),4岁习余门拳,逐步恢复正常,至今每天必练,曾参加全省武术比赛,荣获银奖、铜奖。

  土家余门拳的养生功分静养和动调。静养主要是打坐,一般时间少的是卯酉二时,初练时一般时间在半小时,地点主要在室内,随着功力的提升,在教练的带领下到野外练功,练功地点、天气都有严格的要求。

  土家余门医疗也分含推拿在内的气功疗法和xxx医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等。余门拳传人历来是武医不分家,同时又是造福一方的良医,是“仁术”的传播者。善长推拿的余门拳七代传承人张能举(宣汉县白马乡人)为群众治病直到去世。传承人崔高元同时行医,现就职于宣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传承人顾庆龙、丁耀庭都用中药为群众治病。在“非遗”普查中,刘梓权将1969年记的五劳七伤秘方奉献出来,尤其珍贵。

  土家余门拳因华佗“五禽戏”在宣汉为土家人治病,秘传千年而不衰,至明代成为独立武术门派,至清代余有福时已有八代,又经200余年至民国时,丁宪章在赤溪(天台),郑道生在南坝开设国术馆,习武授徒,后又在达县、重庆等地任教官,开国术馆,当时的徒弟已遍布川东及湖北、湖南甚至全国及海内外,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传人认为医武同宗同源,所以历代传承人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高手,也是华佗医学在宣汉传承的一种特别途径。宣汉白马传承人张能举一生都在百里峡地区采草药为人治病,本次“非遗”普查还从余门拳传承人刘梓权处发现余门拳传承人王清玉传丁宪章五劳七伤之系列xx等。传承人顾吉仁(顾庆龙之父)今年80多岁,他说:“习余门拳,风湿等疾病沾不了身。”他80高龄,不但身强体健,说着现场表演了一套徒手拳,{zd0}愿望是120岁还能打余门拳。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揭开“土家余门拳”神秘面纱_云淡风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