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农业部报告引发调整需求
截止到1月12日,根据美国农业部的{zx1}预测数据,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消费量和期末库存分别为2.53亿吨、2.35亿吨和5980万吨,其中产量较上月增长1.25%,主要是美国亩产水平提高和巴西种植面积增加所致;受下游压榨需求增长0.45%带动,大豆的需求总量较上月预测增长了0.43%;由于产量增长较大,大豆的期末库存较上月预测增长了4.75%。美国方面,受亩产水平达到创纪录的44 蒲式耳/英亩,美国大豆产量也升至创纪录的9147万吨,较上月预测增长了1.25%;消费量也受压榨需求的带动增长了0.9%,但由于出口大幅增加,美国大豆的期末库存下降了4.03%;本月预测的中国大豆产量与上月持平,消费量增长了0.55%,但由于中国作为大豆进口国的趋势日渐增强,本月的进口量又较上月增长了2.44%,从而造成期末库存上升了7.78%。综合来看,预测产量的增长与期末库存的增加是导致大豆快速回调的主要因素。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大豆价格影响较小
央行决定自1月18日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在宏观货币政策方面首次出现了紧缩的信号。消息对全球商品、股市造成了冲击,前期涨幅较大有色金属集体跳水,引发商品市场展开一轮回调,大豆也紧随其后。但我们认为农产品的调整更多源自产量预期的增加,而不是对紧缩政策的担忧,理由有两点:
1. 截至2009年12月银行存款余额达到60万亿,提高0.5个百分点,意味着3000亿元准备金要上缴央行储备。对银行而言,xx总量将大受影响。但它最终影响的方向是行业投资,而不是最终消费,所以金属类工业品出现调整在情理之中,而豆类的商品属性为最终消费品,从影响因素上看,xx总量的减少短期内对终端消费的影响并不大。
2. 上调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在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可以把这种手段看做是对通胀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通胀预期已经形成,而在通胀预期形成时期,消费者将选择率先消费,从而增加了对终端消费品的支出,我们判断目前正处在这一阶段,去年底食用油涨价已经显示了通胀预期的明显强化。
三、通胀预期将成为引导大豆2010走势的关键因素
逐渐明朗化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导致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这将对冲掉大豆产量超预期的利空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豆油(,)压榨以规模化企业运作为主,通胀造成的成本上升必将导致油脂类终端产品产品提价的需求,油脂价格的上涨也将会带动大豆出现同比例上涨。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接下来引导2010年豆类商品运行的主因素。准确预测出通货膨胀出现的形式与CPI数据的变化方向将是接下来大豆投资制胜的关键。
我们认为明显的通胀信号将会在2010年出现,理由有三点:
1.基本经济学理论证明,大幅货币扩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通胀预期形成后消费者会增加对消费品的支出,从而将通货膨胀通过消费品价格上涨表现出来。本轮危机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对于银行的影响力较强,虽然利率降幅不及美国,但信贷大幅扩张带动广义货币供应高于名义GDP增长达22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也远高于美国同期广义货币供应与名义GDP增速之差。这一趋势近几年已日益显著:人民币相对于周边国家货币升值明显,且中国实际工资水平涨幅也明显高于周边国家。
2.我国相对竞争力的减弱也将进一步打击出口前景。中国人口结构拐点将在2015年左右到来,人口红利逐渐衰微。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出口竞争对手国家仍处于人xxxx发期,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这些国家显著上升,在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逐步丧失。
3.中国通胀更易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占经济的比重和增速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因此,物价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等“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会推高国际农产品等“软大宗商品”价格。
综上所述,目前大豆价格的调整从短期来看已经到达前期技术支撑位。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通胀因素将在2010继续发酵,大豆长期看涨格局不变。目前来看,3850以下继续调整空间已不大。操作建议:连豆主力合约1009在3880-3820一带,多单以30%以内仓位介入,上方目标位4070—4190,止损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