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袁名富
近期,30年不遇的寒潮冰灾袭击了中国渤海与黄海海域,海面大范围结冰。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zx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山东省因海冰灾害受灾人口达9.5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赶往渤海莱州湾海域,深入了解渔业渔民受灾的情况。
寒潮来袭
进入1月后,渤海便遭受连日寒潮袭击。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发布xx消息称,渤海黄海海域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海冰冰情;同时,黄河山东段出现近5年来最长封河。
国家海洋局北海情报中心预报室副主任商杰告诉本报记者,根据卫星监测,最严重时期,渤海辽东湾海域冰封70海里,渤海湾50海里,莱州湾超过30海里,黄海北部也不同程度结冰。
黄渤海沿岸三省一市(山东、河北、辽宁三省和天津市)海洋产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冰灾影响。渔民生活和渔业产业首当其冲;部分港口封闭,海洋运输业中断;海上石油开采停止作业。
历史上,黄渤海海域也曾遭遇过严重的冰灾寒潮袭击。1969年1月下旬至2月底,大寒潮席卷黄渤海海域,海面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封冻现象。其间,海面连刮数日8—10级东北风,出现几十年最严重的风暴潮,当地渔民的生命财产蒙受极大损失,渔业遭受破坏。
寒潮海冰灾难的主要形式是大风、降温、降水和风暴潮,对沿岸和海上来说,主要是大风和风暴潮。
而此次,寒潮海冰灾难对渔民渔业的影响到底怎样呢?
捕捞者歇港
1月21日,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街道三山岛村——三山岛渔港,9级北风呼啸。
渔民冷左生站在渔港海坝上,放眼望去,上千条船齐整地躺在冰封的渔港里,一片红艳的五星红旗迎风舞动,发出劲爆的声响。



冷左生家世代是渔民,其捕捞生涯已有30余年。尽管停港不能出海,他还是每天坚持从家里到渔港来看看海上情况,上自家的船上抽支烟,然后回家。
“从2009年12份开始,一直刮大风。今年1月初才出海一次,后来因为降温,加上大风,一直就没有出海。”他说:“我们是靠海吃海的人,如果不能出海,是我们{zd0}的担心。”
在记者面前,他数着停港的日子,不断叹息:“这是第18天了!”
他的担心有来自现实的压力:一是雇的两个捕捞工人每个月的工钱4000元,尽管不能下海作业,但工资依然要支付,吃饭也要花钱;二是农历年底了,海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此时正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相较于三山岛渔港,海庙渔港受灾程度更受外界关注。因为此次冰灾中,该渔港有两艘渔船因未及时回港而被海冰吞没。
22日,记者到海庙港采访时,渔民许俊芳同样望海兴叹。
“今年亏大了。”他猛地从嘴里喷出一口烟,愤愤地说:“比以往任何年份都严重。”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八年前,花22万元买了一条木制渔船,雇了4个工人。每人每个月工钱3000元,4个工人一年的工钱在13万元左右;不包括平常修补,渔船一年必需的一次全面修补花费2万元,在修缮渔船和买捕捞设备方面,一年的花费在12万元上下;耗油是{zd0}的一项开支,一年的油钱不会少于15万元。
“合计下来,一年的捕捞总开支在40多万。”他说,不亏是不可能的,最近两个月总共才出海4次,往年同期一个月平均出海次数在22次左右。出海少了,收入自然就低了。
“不能出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风大。其实气温低不可怕,海面上结冰时间一般很短,而且大多是浮冰。”他告诉记者,今年冬天的北风多而且持续时间长。
“快过年了,我们打工的也不愿意闲着,都想多出海,多替老板挣几个钱,这样自己也能多拿点钱回家过年。”记者爬上多家渔船采访,几个河南籍渔工正在船舱里打牌,其中一个渔工如是说。
养殖业损失{zd0}
扇贝养殖户李庆章,十多年前就从莱州市虎头崖镇小沟村来到海庙港附近安家。在当地人看来,他的养殖事业也算小有成就:有车,有座大宅子。
“这次三十年一遇的冰灾,我感觉,受影响{zd0}的还是养殖业。”他坐在暖暖的炕上,对记者分析称,“为什么影响这么大?主要是今年海冰比以往来得早,持续的时间也长。”
2009年,包括工人工资和一切费用,他投资40多万元,养了2万笼扇贝。冰灾到来之前,他收回了其中的1.5万笼,另外5000笼未及时收回而损失了近20万元。
“损失在20%左右。幸运的是,今年海产品的价格不错,我多少还挣了点。扇贝的价格与2009年年初比,翻了一番。现在批发价在16快钱左右了,而且市场价格还在涨。但有几家养殖户颗粒无收,他们的损失比我大多了,主要原因是赌年前的海鲜品市场价格上涨。”李庆章说。
在三山岛渔村,记者采访了多位贝类养殖户,主要搞滩涂养殖。据他们称,损失也较大。其中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他的养殖渔船被海冰撞坏。



“船撞坏了倒没什么,浅海养殖损失也不说了,可是今冬滩涂养殖的损失可就惨重了。”养殖户施书云说,他有滩涂贝类养殖面积达500亩。
据他介绍,由于寒潮和大风,海冰层层叠加,压在原本松软的滩面上,与滩面的沙土层冻结在了一起。在潮汐和海浪的作用下,破裂的冰块不断地被推上滩涂,海冰的运动粘走了冰下冻结的泥沙,这些泥沙恰恰是滩涂养殖的贝类藏身的保温层。保温层被掀开后,大量贝类随即被冻死。
“往年海冰下还会有水,沙土层与冰不会冻在一起,没有今年这么严重。”施书云说,“我估摸着,有20%到30%左右的都被海冰毁了。最终损失有多少,只能等到化冻之后才能统计出来。”
本报记者走访海庙渔港和三山岛渔港多家渔村的养殖户,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此次受冰灾影响{zd0}的是扇贝和贝类养殖,损失大多在20%左右。
记者了解到,这次冰灾对莱州渔业的影响并不是{zd0}的。在其发展历程上,来自市场、质量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和破坏,每一次都不亚于此次冰灾。
沉浮跌宕的莱州渔业
莱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濒临渤海南岸的莱州湾,海岸线长108公里,渔业历史悠久。这里海域水质较好,饵料生物丰富,素有“黄渤海渔业摇篮”之称。拥有渔业村38个,渔业户13437户,渔业人口47290人,渔业产业在全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渔业总产值50多亿元。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莱州渔业经济在规模上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一些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过程可谓历经坎坷,跌宕起伏,几起几落。”莱州市海洋渔业局渔业科科长李国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1985年之前,莱州渔业经济结构中以海洋捕捞业为主,海洋养殖业几乎一片空白。这一年,为鼓励养殖业的发展甚至取得突破,针对渤海莱州海域内,当地政府实施“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
李国江如此评价此次改革:掀开了莱州渔业尤其是养殖业的新篇章,播下了莱州渔业成长的种子。
然而,回顾该产业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20世纪80年代,该市先后完成了对虾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打破了单一捕捞受自然资源制约的“猎捕型”渔业格局,使海水养殖成为莱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由养虾开始的大规模养殖业到1990年达到高峰。其后,市场迅速萎缩。作为一种海产品,曾一度从海洋养殖市场中消失。
1991年7月—8月,莱州出现海蜇奇观,大量渔民又回到海蜇捕捞队伍。莱州湾沿海海面海蜇云集,密集区达一米多厚,当年海蜇产量达8002吨。第二年8月,莱州市沿海继续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海蜇大丰收,沿海1600多个加工网点昼夜突击加工,总产量达到1.7万吨。赚了钱的渔民并没把钱投入到扩大养殖规模或改善提升捕捞船队上。
1992年,莱州提出了“建设海上莱州”的战略。在渔业方面,确定了“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方针和“一养二捕三加工”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海湾扇贝苗养殖试验成功。1993年莱州海湾扇贝养殖面积达到1288公顷,养殖收入2.06亿元,纯利润1.4亿元,成为该市渔业的重要支柱。扇贝市场收购价格达到空前的近30元一斤。17年过去了,该产品的市场价至今也没有超过那时的价格。随后,莱州渔民掀起了一阵养殖扇贝风,而当大多数渔民进入后,市场一落千丈,高成本养殖出来的扇贝,{zh1}亏得一塌糊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后,扇贝养殖也逐渐衰落。
1999年,大菱鲆产业化养殖在莱州市获得成功,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海水鱼设施渔业养殖新模式。该产品广受广东、福建和上海等南方省市消费者喜爱,而且其销量逐年增长,当地渔民转而投产养殖大菱鲆。2006年,大菱鲆在上海检测出质量问题,在莱州已具空前规模的大菱鲆养殖受到致命打击,至今也没有恢复过来。
2006年至今,在大菱鲆鱼养殖遭受重创之后,莱州渔民们又转而大规模养殖海参。
跟风式养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渔民不理性,养殖跟风,这种粗放式增长致使莱州屡受重创,也是是莱州渔业做不强的症结之一。”李国江分析说。
对此,至今依然还在养殖扇贝的海庙港养殖户李庆章感触很深,并有过深刻的教训。
他还清楚记得,1993年,正值扇贝养殖效益{zh0}的年份,扇贝市场价格冲上历史{zg},利润率高达300%。1994年之前,他主要以捕鱼为业,在1991年和1992年的海蜇大丰收中赚了人生当中{zd0}的一笔钱,有近50多万之多。然而,就在这一年,周围朋友都开始养殖扇贝,而且利润确实很高,他就把积攒下来的几十万元全部投入扇贝养殖。
当扇贝养殖显示出明显的巨额利润时,投资养殖的成本就高了起来。据他回忆,一池扇贝苗的成本翻了一番,甚至养殖设施的价格也迅速上涨。
养扇贝的{dy}年,他还是赚了不少,投资30多万,挣了足足15万元。1995年和1996年的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大量的扇贝产品挤入市场,产品大量供给。两年之内,扇贝市场批发价格暴跌了近50%,之后也一直下跌,{zd1}时不足5元一斤,相比1993年每斤近30元的价格,已跌了80%之多。
“在1998年,我算账时,原来三十多万的投资{zh1}只剩下了8万多元的本钱。”回想起来,李庆章说至今都深感后怕。
接受记者采访的渔民都认为,无论是下海捕捞,还是养殖海产品,风险都是很高的。



“这种风险不仅仅存在于大海的波涛汹涌、反复无常,更存在于市场波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李国江说,目前,莱州渔业,甚至山东乃至全国的渔业,渔民和政府还很难克服这一困难。
“莱州的养殖业,从最早的对虾养殖,到现在的海参养殖,都是五年左右的周期,超不过10年,比如{dy}轮养虾从1985年发展,1988年达到高峰,1992年完蛋;比如扇贝,1993前后达到养殖高峰,到1995年之后,效益下滑。”李国江说。
“我经常给他们(指渔民)举例子,今年你养一亩挣一万,明年养两亩挣二万,第三年养三亩挣六万,等你养第四亩的时候都赔进去了,只要一年就赔进去。搞水产养殖出不了大户,挣十万二十万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也会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的财富,{zh1}连吃饭的本钱都没有了。” 李国江总结说,面对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渔民行为一定要理性,千万不能一哄而上,缺乏长远的眼光。
小渔业格局
规模小,个体捕捞和养殖为主,私营部分占到整个渔业的85%以上,这是莱州渔业难以抵御外部风险的另一症结。
在李国江看来,莱州渔业多次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遇。
最早是{dy}批养对虾的人,他们挣了钱,不仅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摸索并掌握了大量养殖的经验和技术。
“莱州很多现在干得好的养殖户就是从那个时候干起来的。这一时期主要以集体养殖为主,个体养殖少,主要养殖产品为虾。”李科长说。
第二次机遇是1991年至1992年的莱州湾海蜇大丰收,渔民的纯收入超过5个亿,这也是一波原始积累。
“后来的扇贝养殖和大菱鲆养殖,少数养殖户挣了大钱。”他说,这群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渔民,xx具备实力与机遇,把资金投入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或者还可以组建有规模的现代化捕捞队,实施远洋捕捞。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记者在莱州三山岛渔港和海庙港调查时发现,以海洋捕捞作业为主的渔民基本上是一家一条船,多的也不过三条船。养殖业同样如此,以单个渔户为主,联合养殖或者大型渔场几乎没有。
在渔政系统干了二十多年的莱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李锦栋书记告诉记者,莱州的渔业之所以做不强,做不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渔民小农意识太浓厚,容易满足,欠缺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化。此外,这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策也有关,如果当初在渔业领域坚持搞集体经济,也许情况不一样。
“当然,不可否认,莱州发展渔业有着{jj0}的地理位置和渔民敢闯敢干的精神。一方面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和远洋捕捞;另一面,渔民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用现代化产业手段和捕捞技能,科学养鱼,莱州渔业发展一定能强大起来。”李国江{zh1}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http://www.cet.com.cn/20100126/a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