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与其他文学,电影的联想(评论: 快乐制造者)
2010-01-27 11:28:36   来自: (明明是奋斗的时节)
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1,《快乐制造者》与电影
  
   《阿凡达》上映一段时间以来,有时有人要找缺点骂的,可惜找到硬伤的少,最多就是说一句剧情老套,这显然不同于中国的市场电影,在其中,脑残的情节比比皆是,实在太好骂。应该说好莱坞胜在底子厚,发展很成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基本形成一套讨好所有人的拍摄方法和情感路线,包括内涵的价值观,也是喜闻乐见的,尽管他重复了无数次。比如几十年前讲传媒的书里已经推算出xx剧,医生剧等轻专业,多细节的连续剧是主流,这境况竟然几十年都没有变化
  ,而人们都看的乐滋滋。但最美妙的地方在于美国人那套主流电影的价值观念,尽管老套,肉麻,可毕竟是一个固定的体系,能写成一段话,一篇文章,成千上万部电影挖掘不尽的台词源和情节源,而不像中国主流电影,依靠的只能是只言片语的单字的价值观,比如“爱父母”,“爱国”,“爱集体”,没有具象而说服力的表达,出来的电影便总是单薄,可怜,强奸感严重。
   我喜欢看老旧的科幻小说,他们是这一切电影想法的源头,后来者做的,不过是加工,改编,混合几部书的内容在一起,并加上绚丽苍白的技术镜头和现代情爱。《黑客帝国》这一电影{df}是其中的代表,但丝毫不改变他是抄袭者和加工者这一事实。在头脑上,好莱坞电影从来没有进步。中国主流电影更不用说,于是我在看多年前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时,得到的新鲜感大大多于看电影院热卖的电影。不管它来自美国,还是原产中国。美国抄老祖宗,日本自创,韩国抄日本,略加自创,台湾抄日本,可怕之极,内地抄台湾,xx看不下去。《快乐制造者》此类书看起来,情节一定很熟悉,因为作为老祖宗,抄他的人实在太多。小朋友不谙世事,就会以为自己的生活足够美好了,实际上,在现代的种种光影奇观,大多是可悲的讨巧。包括多加展示的现代艺术,上台面的总是那些稍加改变而且善用复制模拟方法的作品,贪图的是新鲜感,但只是几秒的快感。凤凰卫视出一档节目,深圳一博物馆的馆长谈艺术,说到的其中一个成功作品也是利用古物。古代一本绘画书,有各种山鸟树藤的画法,古人只要画熟,再自加组合,就是一个崭新的山水画。现代人把这些物体做成模板,请博物馆的人们自己组拼,也来自创山水画,用意是讽刺古今的抄袭仿照风。可这种讨巧而成功的手法成为主流又有什么意义?这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听过,效果,也就忘了,他甚至不需要绘画的能力,于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拿起画笔,都能拿起摄影机,都能光着身体走到街上,都能毫不费力成为一个集体和一种观念的核心人物,尽管我们仍然一无所知。
   这些漂亮的商品,很快就会成为消化后的垃圾和粪便。
  
  2,《快乐制造者》与《1984》,《华氏451》
  
   可惜他是1961年写成的,而《1984》是1948年写成,否则我会怀疑是否奥威尔受到过他的影响。奥威尔映射的是集权统治后的景象,偏文化,偏哲理,他实在很纯粹的知识分子,相似到同样的有不讨好的邋遢外表。而刚恩所谓薄弱的地方,既没有获得同样文学地位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写政治统治,不是写流行的某主义的统一,而是另一个更为通俗简单的快乐委员会的统治。快乐啊!多么没有内涵的词语,快乐快乐,累加的快乐,你甚至没有进行哲学探究,文学青年是{jd1}不会对你看一眼的。
   某种意识形态上升成为主流,{zh1}统治一切,这种套路已经被现代文学制造成流行,他实在很容易写,不需要专业背景,甚至不需要政治常识,不需要那些拗口的称谓,我们可以直接假设为一个已存在的背景。使用低级词汇:统治了一切。某部门,某委员会。剩下的就是千篇一律的xx,武器,核战争,古代文化的迷人遗迹(作为审美,缓和的桥段,并且主人公要在此藏身,抒情和谈恋爱)。前三者可以从报刊中得知,后一者就是最容易写的了,因为他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点也是日本漫画最常使用的手法,科学什么统统忽略,写一个可怕而虚弱的背景就足够了,所以可以说日本科幻文学胜在敢于想象,而没有科学内核,尽管他的想象也是千篇一律,但他对于亚洲人仍然是新鲜的,最关键的是,他善于加入细腻情感,包括同性恋,xx,xx,爱情,人的虚弱和失败(多数出现在小说中)。以上已经成为他的巨大特色。在所有应该怀念的古代遗迹中(当然是以未来的角度来说),最广为流传的意象就是书籍,尤其是反乌托邦作品。在集权统治(不管是政治统治还是某种意识观念的统治)的社会里,书籍总要是被禁止的一方。比如日本的《图书馆战争》(前因后果交代十分糟糕,但胜在人性和爱情,细节上),《1984》,《华氏451》,《快乐制造者》,书籍是被禁止的,是无用的,它引起不安,非快乐的元素,并且会威胁到统治阶级(我懒得引述各部书籍中的片段,我又不是为了凑字数来赚钱)。我不是研究文化的,不知道这个论题是否是一种夸大,但是尤其对于电影来说,因为他是一种道具艺术,需要的主要是视觉效果,所以以一种物品作为某种想法的象征是{zj1}有可操作性的,也是{zj1}有说服力的,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被{dy}印象所操控而造成的,尽管过后的想法可能改变,但在这之前我们已经投奔向另一部光影盛宴的怀抱。如果我们假设多媒体的发展,一种更适应于现在经济效益的文化,总要对书面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话,我可以推论出正是因为此种电影的要求导致最热销书
  籍也会偏向于同样的标准,既思想物象化。
   以上推论无证据,仅仅是直觉,望有心人指点(虽然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善待我的有心人肯定都死光了)。
   而关于中心思想,《1984》和《快乐制造者》给我们的{zj2}回答都是:人最重要的是自由意志。
  
  3,《快乐制造者》与《黑客帝国》
  
   {jd1}要说到这一点。尤其是看到书本的第三部分。无人的城市,子宫,被机器奴役的人类,世界是幻觉。活脱脱一个《黑客帝国》的祖宗,区别是《黑客帝国》还抄了其他的书,还运营了xx,科技,爱情,等等丰沛的包装。但它的内涵不就那回破事么。可文学这东西有时又不能老说抄袭,这和再版是同一个道理,人类总需要不断的提醒,甚至今天说了的道理明天还会忘,还硬要再犯。更何况人类也就那几点破事,不老说拿什么赚钱呢,不老说文学家怎么写得出东西来呢。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这东西又容易造成可怕的后遗症,那就是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自己是天生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缠着{lx}说那些自己的真理的发现,或者真真觉得自己立马达到尼采的高度。然后不被接受的话,就要发疯。活着实在不容易。成功的不过是碰巧碰着了当代G点,虽然他买的也是那点旧货。
   我一直期盼一种解答,即使对那种{zj2}愉悦呀幸福啊是否可能推广甚至成为政策的疑问,这{zj2}幸福表现为任何形式,它既可以成为政治形式,于是写成《1984》,也可以写成科技,于是成为《华氏451》,也可以写成愉悦感,幻觉,于是写成《快乐制造者》,《我们》,赛博朋克的众多小说。可是文学要进行文本层面的思考的话,深度要远远低于纯粹的哲学书籍,于是胜利的往往是那种留白的小说,既不给答案和结论,请你发挥想象。于是《1984》获得远高于《快乐制造者》的思想地位。但读者又能想到什么深度呢,最多是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几秒的顿悟,接着马上投入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所以美国的励志书籍精神医生层出不穷,日本的励志漫画层出不穷,每个人都说好,都说有用,接下来仍然需要不断xx,永远不康复。这说明此类鼓励和启发,仅仅是鼓励和启发的幻觉,而不是本身。正如《快乐制造者》里{dy}部分的男主角所思考的,快乐,根本不可能被出售。此人是此本小说中比较清醒而独立的一位,他的成功点在也在留白,他没有给读者具体的答案,思考了一阵便退幕。而本书第三部分的道格拉斯由于在文末升华,如好莱坞电影般苦口婆心的总结中心思想,导致思想效果显得廉价。
   可我并不赞赏留白的做法,这也是文学幻觉。也是就是文学企图变得哲学化的{wy}结果?我要下文学可悲论吗?
  
  4,《快乐制造者》其他琐事
  
   好奇在1961的文学中男女{dy}次见面便做爱原来也不是稀奇了?
   本书的细节和语言做的挺好,看着很喜欢。由此联想到其他同样善于短小精悍写故事,同时适当表达一些俗套的价值观的美国小说家(我自己也不知道是赞还是贬)。
   那几个重复段的应用让我怀念起贝斯特,但贝斯特是这方面的神,正如海明威是对话之神,刚恩没有并且应该也不准备去超越(《被毁灭的人》根据资料似乎写于50年代,美国啊!神多)。
   感谢他没有太多主人公美国式幽默的片段,这种幽默已经在好莱坞电影中玩成大俗的无聊了。
   我喜欢他个三个主人公代表三个时期的写法(竟然联想起一些很俗套的大陆电视剧)。
   本书的阅读要感谢电驴上提供下载科幻大师系列的百本书。
   我发现我还是这么喜欢研究民俗啊。
郑重声明:资讯 【此书与其他文学,电影的联想(评论: 快乐制造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