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拿什么吸引时代的青年精英?(1)_出版人手记_ ...

ECHO按:即便有见城彻这样的人物,出版界能留得住么?

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拿什么吸引时代的青年精英?

■何明星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10120

  ○文化政治时代赋予出版社编辑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已经被工资、年薪、工作条件等实实在在的硬指标所比拼下去。当下出版社的收入,大部分人常常难以对外人启齿。而没有大批充满活力、创新激情的青年人源源不断地投身到某个行业里来,这个行业是注定没有未来的。

  ○对于新世纪的第三次文化组织变革而言,在大力学习西方的资本、效率手段之时,还是应该发挥文化组织变革所拥有的巨大文化动员能量,最终指导经济的还是经济深植于内的文化价值体系。

出版业,中国最穷的垄断行业?

  经常能够听到业内朋友抱怨:现在的年轻编辑,不知在想什么,好容易培养上手了,又离开转行了。前些日子为了写作《新中国书刊海外发行传播60年》一书,采访了一些国企老总,发现他们也有这种感叹:现在的人,跟五六十年代的人根本没法比。言外之意,不论民营还是国有,图书出版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渐渐失去,留不住精英人才,即使留在出版社里,干着出版的活儿,也常常是个人与组织都不满意。

  这一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与中国出版面临的组织变革问题紧密相关。青年人,就像一个大树的树梢,常常在风雨来临前就摇动起来,预示着中国出版业已经置身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这个21世纪的变革,我把它称之为文化组织的第三次创新。文化政治时代赋予出版社编辑以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已经被工资、年薪、工作条件等实实在在的硬指标所比拼下去。而当下出版社的收入,大部分人常常难以对外人启齿。前段时间,业内人士争相传阅一篇题为“出版业,最穷的垄断行业”一文,说的就是这种全行业的窘状。从文化消费的刚性与强度来看,出版业,无法与生产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等必需品行业相比,与石油、电力、通讯等经济发展高度依存的垄断行业相比更难以望其项背,而没有大批充满活力、创新激情的青年人源源不断地投身到某个行业里来,这个行业是注定没有未来的。

那么,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拿什么来吸引时代的青年精英?而这,恐怕正是第三次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被忽略的文化动员能量

  说到出版组织创新与变革,就是以生产图书、杂志、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专业文化组织在运营模式、人员来源、组织目标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这种变革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上,已经发生过了两次,{dy}次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这一历史时期,以图书、杂志以及报纸为载体而形成的专业文化组织的大量涌现,{dy}次取代了中国历史上大量以个体、自然人形态存在的文化活动,并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主导者。这些文化机构最初以血缘、宗族、师生、乡党等传统人际交往圈子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政治主张、经济利益为纽带的文化组织、文化机构上来。从20世纪初叶直到新中国在1949年建立,这些文化组织承担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把大量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引进到中国,东西交融,从此创造了一个与19世纪之前的中国xx不同的崭新文化形态。从胡适、张元济、王云五、邹韬奋、鲁迅、陈独秀等一大批时代先锋的文集、回忆录、日记、著作等文献里可发现,投身到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大业中,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原动力,而组织报纸、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则成为文化启蒙的{dy}支号角。xxx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系统地描绘了这种新文化特征,并将之称之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xx期刊、报纸、出版社等一大批文化组织在1949年建国后,被纳入国家文化行政序列当中,文化组织的政治性目标得到突出强调,文化活动高度与国家政治活动保持一致,国家成为文化组织的{wy}主办者,这一时期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成员都成为国家文化干部,按照国家行政序列(即部、局、处、科等级别)拿工资、津贴和分配住房等福利待遇。文化人因为拥有政治地位而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尊重,这应该是文化组织机构的第二次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文化艺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既是对这种国家专营文化组织、文化机构时代的基本定位,也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特征的高度概括。

  今天总结回顾第二次文化组织变革的经验得失,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文化组织所具有的巨大动员能力。笔者在新近完成的一部图书中(《新中国书刊海外发行传播6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1月出版),以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55年发展历史为案例,总结、分析中国书刊海外发行60年的经验、教训。国际书店(国图公司的前身)在80年代之前是纳入政府序列的专业文化组织,其政治动员能力在员工身上所焕发出的巨大工作热情,至今还难以有哪一个文化机构所能够超越的。难怪人们常用“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形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企业员工这种忘我精神的获得,通常归结为“政治思想工作”的成功与得力。

  中国国有企业所普遍具有的这种动员能力,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跨国集团以“三资”企业形式进入中国,迅速被跨国集团所吸收和学习,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特区、开发区里的各种三资企业,都主动设有党、团、工会等组织,并成为这些企业里自己设立的“愿景”目标而对员工进行动员的组织者、实施者,只不过这种目标已经由传统的政治目标转变为企业经营目标。

  具体到今天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文化创新,作为一个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为目标的特殊行业,无论是报纸、图书、期刊还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其他产品形态,正如上文所述,精神消费的刚性、强度远比不上人们吃、穿、住、行等消费支出,因此出版业似乎永远不可能获得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的优厚经济回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是这些用来满足普通大众精神生活的产品,其中要有一款能够满足出版人自身,即出版组织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愿景”,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青年先锋以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启蒙运动一样,寻找、发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发扬第二次文化组织变革所拥有的巨大文化动员能量,这恐怕是第三次文化创新最为理想的规划设计。



郑重声明:资讯 【[ZZ]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拿什么吸引时代的青年精英?(1)_出版人手记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