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鱼类安全越冬措施_水产前沿_新浪博客

    越冬是对养殖鱼类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淡水鱼类越冬管理要围绕改善越冬养殖环境、提高鱼类抗病御寒能力、减少病原体出现三个方面展开

 

□文/ 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周剑 赖见生
一、鱼类越冬期死亡原因
    1、鱼塘环境差,缺氧严重 
    川渝地区越冬池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池塘老化,多年未清淤,淤泥厚积;(2)高密度养殖,高投饲,高排泄,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大;(3)水中CO、CO2、H2S等指标超标,亦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4)鱼塘渗漏大,保水性差,缺少新鲜水源补充,塘小水浅缺氧,鱼类活动空间窄;(5)新挖塘、水瘦塘不肥,缺少丰富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产氧量抵不上耗氧量,鱼类缺氧浮头染病死亡。
    2、放养过密规格过小 
    鱼种大小不均,投喂不当,弱肉强食,造成鱼种规格太小,体质越来越差,体内贮存的脂肪等营养物质少,难以在漫长的越冬期间维持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因身体衰弱而死亡。
    3、鱼体受伤染病
    在拉网上市或转塘时操作不佳,造成鱼体鳞片、鳍条、鳃丝擦伤脱鳞,使得病菌入侵感染疾病,在越冬期间也容易死亡。
    4、管理不善
    在越冬期间,养鱼户认为鱼类不吃或少吃饲料,而放松管理,不及时查看水质(当水体含氧量降到3mg/L时,鱼体感到不安;溶氧量为1mg/L时,鱼体呼吸困难,大量浮头死亡)、造成水体老化,或发现鱼体状况不佳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拖延时日造成鱼体衰弱死亡。

二、预防补救措施
    1、以防为主,标本兼治 
    鱼类的疾病发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恶劣的养殖环境(包括气候反常)、水产动物体质弱,抗病能力下降以及致病的病原体存在,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依据这三个因素,养殖鱼类越冬管理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施健康生态的养殖管理模式,减少或控制越冬鱼类疾病发生,为来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等,配合活菌使用效果更好,水质更佳。定期对养殖水体xx,xx杀虫,切断病原体的横向传播,{zh0}使用对鱼类无刺激、无残毒的消毒剂(如漂白粉、食盐、生石灰、xxx等),定期投喂药饵,增强鱼类体质,提高抗病御寒越冬能力。越冬鱼池应保持安静,防止禽畜落塘引起鱼类不安。
    2、改造越冬养殖环境
    越冬塘的好坏直接关系鱼种成活率和成鱼的生长增产。选塘要求如下:背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鱼种塘1-4亩,成鱼塘2-6亩,水深1.5-3m。应将过多的淤泥xx,作为农作物和果木的有机肥料。修补渗漏,清平塘底,保留淤泥20cm即可,并进行阳光曝晒,耙松底泥,使有机物充分氧化。然后灌水入塘80-100cm,每亩施放生石灰150 kg带水均匀泼洒落塘,生石灰能中和酸性物质,提高水体pH值,改良水质底质,释放营养素,杀灭野杂鱼、寄生虫和病原体。待药性过后一星期,将越冬塘水位加深到1.5-2m,每亩施放发酵有机肥500 kg(或尿素5kg、磷肥3kg)培肥水质,使鱼种(或转塘后不能上市的成鱼)落塘后即可摄食丰富的饵料。
    3、提高鱼体抗寒力及xxx
    一般而言,大规格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耐寒耐低氧、抗感染能力强。在同等条件下,尾长12cm以上的鱼种越冬后成活率可达90%,尾长5-6cm的鱼种越冬成活率为50-60%。由此可见,在每年的秋季鱼类大量摄食,积存脂肪能量以供越冬消耗,故要多投喂高蛋白高脂饲料(如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花生麸、豆饼、麦皮、玉糠和适量的新鲜青菜叶、青草叶),把鱼类(种)育肥育壮。
    转塘分鱼需掌握好合适投放时间。投放太早,水温高,鱼类活动频繁,耗氧、体能消耗较大,拉网擦伤也易感染赤皮烂鳃等病症;投放太晚,天气寒冷,拉网刮鱼同样损伤鱼体表,易感染水霉病,亦会造成鱼类大批量死亡。因此,一般选择在11月中旬水温在12-15℃时进行转塘分鱼较好,这时鱼类活动减弱,鳞片紧凑,拉网不易擦伤,不易染病。可在中午2-3时、无风,光照、水温正常时进行放养。放养前先进行xx,用4-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xx十几分钟后落塘养殖。
    鱼类(种苗)放养有单品种养殖,也有多品种混养,因此要分品种、分规格、分食性放养。如以培育滤食性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可使养殖鱼占70%,搭配20%的草鱼、10%的底层杂食性鱼类,反之则一样。如果是养殖底层鱼类(鲤、鲫等),则不宜混养,因为这些鱼类食性与居住水层大同小异,容易造成抢食,大鱼欺小鱼,造成弱小者死亡。建议单塘养殖单一品种以同一规格鱼类为主,如鲤、鲫鱼占70%、鲢、鳙鱼占20%、草鱼占10%,可充分利用鱼类食物链,共生互利,健康养殖。放养太密,饲料不足易发生争吃,鱼类生长大小不一,活动空间小,水位下降,易缺氧死亡;太疏,则浪费水体空间。一般亩放10cm以上鱼种3-4万尾,无水源补充者则每亩放1万尾或者更少。成鱼塘养殖则一般亩放300kg未达上市规格的成鱼,也可视捕捞量而定,保持鱼量相对稳定,有利于增产增收。放养时还应根据养殖技术、饲料、水源、品种、规格、密度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不能照套照搬。
    4、加强越冬管理
    要常巡塘,早、中、晚观察水色变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15d)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发现水质变色、浑浊、变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质变坏,需要及时更换新水。投饲喂养要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鱼类吃饱,又要兼顾养殖环境不受污染和节约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科学投饲。隔1-2d按1%-1.5%在上午10时投喂一次,坚持少量多次,水温低于15℃时少投,低于8℃时不投;风和日暖时多投喂,大风暴雨气压低时不投喂;浮头时不投喂,水质好时多投喂,水质恶化不投喂。投喂饲料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打一,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效果更佳。
    鱼类虽是变温动物,但当水温降到0-2℃时,温水性鱼类一般不怎么运动;水温降到0.5℃以下时,有的鱼类会立即死亡。由于地热关系,越冬鱼塘水温一般在4℃左右,常规品种“四大家鱼”等鱼体表也会大面积xx,继发水霉、xx感染等疾病而死亡。因此,越冬鱼塘应尽量加深水位到2-3m,也可在鱼塘背风向阳处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60-80m2,也可用竹杆夹着10-13cm厚的稻草或尼龙编织布盖在离水面20 cm处,保持池塘水温。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川渝地区鱼类安全越冬措施_水产前沿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