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60年中,我们经历了土地改革、工业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新中国成长同行,并且作为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 9月1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共和国部长访谈采访组”、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几家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 整个采访中,徐绍史兴致盎然,侃侃而谈为之自豪、为之奉献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土资源部开展“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保证保增长项目落地 记者: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保增长的要求。对于国土资源部来说,地方要上项目需要用地,怎么办?我们同时面临18亿亩耕地红线的铁律。互相掣肘的两个目标,应怎样把握和协调? 徐绍史:你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部碰到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积极措施,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拿出1000亿元投资,带动4000亿元投资;今明两年中央将投入1.18万亿元,带动全国4万亿元投资。这些投资多数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此外还有大批民生工程、环保工程。这些项目都要落地,必将导致用地需求井喷式上升。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用地井喷形势,我部根据中央的要求,与10个部委(其中一些是综合部门,也不乏用地大户)进行了两轮接触,作了一个月的快速调研;与东、中、西部10个省(区、市)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方针,同时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些应对措施,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赞成。 记者:跟以往相比,用地是否更紧张? 徐绍史:是这样的。因为项目非常集中,投资非常集中,除了中央投资、地方投资之外,今年上半年银行发放xx达7.37万亿元。这么大的投资规模,用地比以往紧张得多。此外,像东北、西北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施工期短。黑龙江省一般到10月底就停工了,西北地区有些地方到11月也得停工了,一直要到来年的四五月份才能开工,施工期实际也就半年多一些。因此,这些地区对土地的需求除了量大,还要求进度非常快。这就更加凸显用地紧张。 记者:一个省要上一个好的项目,需要一大片地,到您这里了,您怎么处理? 徐绍史:这当然要千方百计保障用地。{dy}条措施是扩大指标数量。首先,扩增量。前两年我国建设用地年度指标都是580万亩。今年扩内需任务很重,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增加到630万亩,较以往增加了50万亩。其次,放流量。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用量,这些地是不占用耕地的,今年我部放了30万亩流量指标。再其次,挤存量。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地较为普遍,有挖掘的潜力。 第二条措施是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报经国务院审批的重点项目报件从35件压缩为10件,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审查报批。 第三条措施,部要求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包括部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进重点建设项目。一般重点建设项目分为四个阶段,立项、可研、初设、开工。我部要求,在可研阶段作完项目用地预审。如果到了开工阶段,尚未完成正式报批手续的,也允许先行开工,开工后3个月到半年之内补办土地审批手续。 通过这三条措施,目前,项目用地保障情况是比较好的。 记者:就这么多土地,这么大家底,给这边多点,那边就少点。怎么平衡恐怕是对您{zd0}的一个挑战。 徐绍史:没错。不过各地每年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建设规模,我们将这个规模作为一个基数。此外,各地的投资额度不一样,项目储备不一样,我们根据其土地规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再来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此外,部里还留有一部分指标,用以确保一些特别重要的、确实有实际困难的地方重点项目落地。 记者:今年1~5月,国土资源部审查后退回了一些不合要求的项目用地,退回的都是些什么样的项目? 徐绍史:这就是“严格规范管理”的意义。退回的项目,基本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至少是三大类。{dy}类是“两高一资”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项目。这在产业政策、供地政策上都不提倡。第二类就是产能过剩的项目。产能明显过剩的项目是无需再建的。第三类是重复建设项目。当前的重复建设项目,有一部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有一部分是高水平重复建设。原来所谓的低水平,是指处在加工链或产业链底端的企业。高水平,主要指一些大规模的炼化、高科技项目等,比如最近光伏、风电产业都发展过快。如果没有统筹规划,也可能造成高水平重复建设。今年上半年,在退回去的项目中,除含技术性原因外,大部分属于以上三类。 对国土资源部而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动摇 记者:过去的一年,土地需求量激增。放眼过去的30年,人地矛盾实际上一直存在。今后,可能还会愈演愈烈,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都需要地。对国土资源部而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很重。对您来说,这个任务是不是越来越重? 徐绍史:没错。我们最近两年对形势总体上作了评估。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禀赋不好,耕地也就18亿亩多一点,并且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矿产也是如此,总量大,人均少,尤其战略性矿产资源不多。以前总说地大物博,但是很少关注过人均占有资源量。温家宝总理说,中国好多经济数据非常大,但是除以13亿人口,就非常小了。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是45.7%,工业化程度还不高,这二者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对土地、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刚性上升的。因此,当前矛盾非常突出,今后压力非常大。 记者:18亿亩耕地应怎样去守?18亿亩耕地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我国有13亿人口,未来还会出现上升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在多长时间内是不能动的? 徐绍史:首先,去年8月份,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到2010年必须保有18.18亿亩耕地,2020年保有18.05亿亩,也就是说到2020年必须要有18亿亩耕地。其次,通过对我国人口消费、生产消费等所需粮食的计算,到2020年,我国需要1.14万亿斤粮食,到2030年需要1.4万亿斤粮食。此外,根据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三个需求因素,还有供给因素、单产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等因素测算,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才能保证我国在人口高峰年满足人民生活对粮食的需要,满足一部分生产对粮食的需要。 记者:假如不守这条红线,后果将会怎样? 徐绍史:我国现有13亿人,人口高峰时可能会超过15亿人。从总量上来讲,解决15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么大的粮食需求量,去哪里能够买到足够的粮食?去年由于气候变化,国际上就出现了粮食问题,有20多个国家民众上街抗议,少数政府也因粮食供应不足而倒台。我国这么多人口,到世界市场上去买粮食,会是怎样的情形?从结构上讲,中国人喜欢吃米,世界市场上稻谷就更少了,怎么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呢?中国去世界市场上买粮食,也很难买到,因为没有这么多富余的粮食。如果我们把耕地都给占了,那么谁也解决不了我们的吃饭问题。 国土资源管理要把“前门”开得大大的,尽可能帮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把“后门”堵得严严的,一旦有违法违规情况,要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记者:您是国土资源部的部长,同时还兼任国家土地总督察。作为土地总督察,您身上的职责是什么? 徐绍史:我到部以后,一直主张土地管理要把“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变为“大家管,大家用”。200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有360个编制,设9个地方局,还有1个办公室在部里。同时,设了两个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各个省(区、市)政府,以及计划单列市政府,督促其执行国家土地法律法规、中央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 我们主要是通过9个土地督察局开展督察行动,来促进地方政府更好地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如果发现地方出现违法违规用地,也帮助地方政府整改查处。比如例行督察,通过各个省级政府自查,督察各项指标如耕地保护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执行情况。还有专项督察,如通过卫星照片、遥感照片,发现一些违规违法用地迹象,然后进行专门的检查。第三就是监督地方履行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通过这些工作,来更好地落实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履行好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职责。 记者:我理解这样一个职位对您来说,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可用的地要高效利用。作为国家土地总督察,您觉得最不能容忍出现的情况是什么? 徐绍史:你说得对,我们的{dy}任务是要守好这条红线,第二要想着把地用好。这两年我们一再强调,“前门”要开得大大的,尽可能帮助地方政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把“后门”堵得严严的,一旦有违法违规情况,一定要查处,一定要整改,绝不手软。 这几年搞了几次大的违法违规整治活动。其中{zd0}的一次是2007年9月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我们就是要一方面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对违规违法绝不手软。这里的尺度、分寸、政策把握难度都比较大,但两手都必须硬,才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把地质工作部署到重要成矿区带、重要问题区带、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记者:国土资源部,刚才说的是国土,现在说说资源。地矿方面{zd0}的压力是什么?地质矿产管理的纲领性问题是什么? 徐绍史:地矿方面,这两年工作力度比较大。今年,我们开展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主要因为感到,中央对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非常明确,但是还没有xx贯彻落实;部里对地质找矿的思路和布局也是清晰的,但还没有顺畅地落地;地质找矿机制体制创新这个课题提出来了,但还在探索实践。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感得,地质找矿工作靠零敲碎打和星星点点地推动,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我们在全行业搞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从思想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机制体制层面到规程规范层面,进行系统清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地质找矿工作。 地矿方面,我感到现在{zd0}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后,在本世纪初进行了属地化改革,下放了大部分地质队伍。下放的队伍在运行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一起做,运行起来非常困难;还有一种就是把公益性地质队伍拉出来,成立地勘院或地勘局,运行起来相对好一些。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只有6000多人,而且油气战略调查队伍缺失,整个地质队伍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怎样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集中起来进行地质找矿,应该说还没有xx理顺。 地矿方面,还有四个问题依旧没有破题:中央、地方、企业三者如何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加上地勘基金怎样衔接;勘查、开采如何一体化;地质找矿、矿业权设置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如何配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四个问题不解决,关系就无法理顺。这是地质经济规律问题。同时,地质找矿改革还得遵循地质规律,它跟其他改革还不一样。地质工作布局有这样几句话: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此外,要把地质工作部署到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地质问题区带、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区带和海岸带上去。只有部署到这五个方面去,才能够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并且这个部署应该是多技术、多手段、多目标综合部署,产学研结合起来,争取在区域上展开,点上突破。 所以说,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个制度平台,让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投资都能够有所收获,否则投资增加只会放大原有的问题。 记者:我们常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找矿的人来说,这个器够不够顺手,够不够先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器在当时和现在都有多“利”? 徐绍史:地质事业发展之初,我们最基本的工具称为“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另外还有一些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利用飞机通过航磁的手段进行探测;化探技术,在地表上拿土样,化验里面的各种元素来发现矿产;探测技术,通过钻取地下的岩心,对取样和岩心进行分析,看有没有矿,是什么矿,怎么组合的。当时就有这些技术,不过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自主生产的不多,而且都是初级的。 老三件现在还需要,不过用得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开发出集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于一体的手持小型计算机,叫综合数字采集仪,并且已经装备应用。举个极端的例子,需要1∶5万的地质填图,就必须隔500米穿一条线路,但有的人可能会隔1000米,中间500米的那条线路就只能虚化,或者主观臆测。现在有了综合数字采集系统,有GPS定位系统,这条线路走没走过,它都会有记载,效率、质量都大大提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质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整个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形成大量崩塌、滑坡,还有很多松散堆积物,会引发很多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相当大。2008年5月14日,我部在空军xx的配合下,拍摄了北川的航空遥感影像图。通过这些图像,对整个北川在地震中的损失情况就有了整体判断,可以有效地实施抢险,也为整个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你的工具是不是好,科技水平是不是高,决定了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找到矿? 徐绍史:这一点非常关键。除了技术手段之外,还取决于找矿理论。什么地方可能会有矿,什么地方可能成什么矿,这就是成矿理论。大庆油田就是根据李四光先生的陆相成油理论找到的。通过开展地质工作,他发现大庆地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盆地。李四光先生根据这个理论认为,它可以含油,结果发现了大庆油田。找矿首先是要有搞地质的技术人员按照成矿理论到野外工作,找到各种各样矿的迹象,然后跟进钻探、开发。 记者:找矿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关系? 徐绍史:关系非常密切。找矿前期,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基础地质工作,有地质填图,比如龙门山断裂带,通过地质填图就可以发现,但基础地质工作是一项非常花钱的工作。可是,只有在这个工作基础之上,才能发现矿藏,才能够勘探。现在,我国在基础地质工作上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现在还有一些空白区。基础地质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至少要有1∶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再把1∶5万的矿产调查图放上去,这样发现矿的几率就会很高。所以基础地质工作对找矿非常重要。 记者:是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大,才越有可能往这方面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 徐绍史: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地质工作是战略性、先行性的工作。矿产资源从发现一直到开采,需要3到10年时间。有一种说法,地质工作至少应提前五年。所以,如果国家财政允许的话,应该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投入,社会、企业投资也有这个积极性。去年,这方面投资达到700多亿元,油气资源勘查多达500多亿元,其他固体矿产投资大概200多亿元。在这200多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不到5%,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的钱不到40%,其他都是社会和企业投资。今年8月17日,xxx副总理视察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与8个院士进行了座谈。xxx副总理随后视察了国土资源部,做了重要讲话,有一条很重要的指示:中国的矿产资源问题要立足国内来解决。应该说,我国地质找矿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记者:找矿让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刚才您说至少要提前五年做。如果这样比喻,您就是负责我们的军需,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能源强有力的支撑。如果这方面做不好的话,这辆列车也不能全速向前行驶。 徐绍史:是这样的。现在我国已经遇到了资源瓶颈,从上世纪90年xx始,资源的消费一直快于生产,生产一直快于勘查,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比如铁矿石谈判,也一直被卡着脖子。我国经济总量约30万亿元,有独立的工业体系,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资源问题是无论如何不能一味依靠世界市场的,世界市场只能作为补充。国土资源部已经制定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马上就要开始。固体矿产资源主要部署到全国16个重要成矿区带上,各个区带上都出现了比较好的迹象。我们的想法是,要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找出一批大矿,特别是在国家紧缺的、急需的、优势的三种矿产资源上,争取实现重大找矿突破。今年5月、6月,我去了河南、安徽、辽宁,河南的钼金矿、安徽的泥河铁矿、辽宁本溪的大台沟铁矿,都非常不错。 通过这两年的工作,我国地质找矿不断有一些新进展,相信3到5年后,我国整个资源勘探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已经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您认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您作为部长,让您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徐绍史:土地和矿产应该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土地来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去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三次大的改革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还有一组数据。1997年到2008年,7000万亩土地、5.2万亿元土地出让金,有力支撑了城镇建设。 矿产资源在解放初期也少得可怜,矿山约300座,探明的矿产只有2种,石油产量是12万吨。到今天,我国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159种,储备着3000多个矿产地,矿山企业达到12万个。这12万个还是比较大型的。1997年到2008年,原油一共是19亿吨,天然气4685亿立方米,煤炭193亿吨,铁70亿吨,十种有色金属1.56亿吨。这些重要的矿产都极大地支持了工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期,不管是土地需求,还是矿产需求,都是刚性的。眼下,我国耕地只有18.26亿亩,矿产资源最近几年“消费快于生产,生产快于勘查”,真正碰到了资源瓶颈。所以说,我们遇到了两难的局面,面临双重压力。但是近两年,土地管理、地质找矿都在向好发展。 土地管理,一方面耕地减少的趋势在下降,2007年净减耕地60多万亩,到2008年净减少耕地约30万亩;另一方面,违规违法用地案件的宗数和占用耕地数量,也在比较大幅度地下降。在服务保增长方面,我们基本上没听到“国土资源工作不力,项目落不了地”的声音。另外,违规违法用地行为也没有出现反弹,所以土地管理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地质找矿,一是现在问题已经理得差不多,准备在现在的基础上研究起草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报告,分析理清到底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要完善地质找矿工作的布局,把行业服务和管理抓起来,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三是要对地质找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进行“立改废”。四是通过调研,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创造配套政策环境。五是系统清理规程规范。 现在苗头性的东西已经理出来,地质找矿不断有一些新发现,地质找矿效率在不断提高。下一步,矿业权设置不能分散,要进行整装勘查,集团施工,找、探、采一体化设计,这样可以减少评价的时间,加快评价的进度。 矿产资源的情况总体上虽然很难,但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加上对前景的展望,还是有信心的。再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情况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记者:从您的讲述中,我们感觉到,不管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是说不断发掘新的找矿潜力,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做到自力更生,粮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都要靠自己。下一步,你们的工作会怎么做? 徐绍史:土地也好,矿产也好,简单来说,现在主要是三项工作。一是做顶层设计——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从国土资源的角度出发,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研究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同意,徐匡迪同志担当指导小组组长,组织了很多院士专家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做。这项工作,能为整个国土资源工作定向、定位、定思路。 第二项工作是打基础、摸家底。打基础,一方面是修改《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另一方面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这些规划都是基础性的工作。摸家底,就是现在正在做的两个大调查。一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启动,到明年上半年结果就可以出来,把全国土地家底摸清楚。二是矿产方面的三项调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把矿产资源的家底搞清楚。 第三项工作就是在开展顶层设计与打基础摸家底中,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把顶层设计和打基础、摸家底的工作交汇到构建新机制这条主线上,有序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记者:我想问{zh1}一个问题,在国土资源部部长这个位置上,您设立的目标什么? 徐绍史: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土地、矿产都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面临的局面就是,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我们承受着双重压力,面临着两难的局面。部党组、部机关、全系统的同志都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从土地资源来讲,一方面积极主动服务,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严格规范管理,坚决遏制违规违法的现象。当前,一部分地方政府、法人、自然人有违规违法用地的冲动,要把这个现象遏制住。从矿产资源来讲,我相信,3到5年后会有一个新的更大进展。现在尽管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比较好地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履行好国土资源部的职责。(记者 王 博 周怀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