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京郊民俗旅游 农民就业增收路越走越宽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13条乡村旅游沟带、30个“一村一品”民俗村,京郊民俗旅游村达到344个,民俗旅游户2万余户,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员6万余人,全年旅游收入19亿元。

随着五一小长假的临近,京郊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户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民俗旅游接待让京郊民俗户就业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到郊区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观一段民族特色舞蹈,摘一些新鲜瓜果,看一看山清水秀的风光,品一品浓郁的乡土风情……吃喝玩乐相互融合,人文与自然交相呼应,在现代人渴望亲近自然的出行中,“京郊游”已成为北京旅游业的一方大舞台。据统计,2008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4.8%,接待游客2703.8万人次,同比增长3.5%。到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13条乡村旅游沟带、30个“一村一品”民俗村,京郊民俗旅游村达到344个,民俗旅游户2万余户,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人员6万余人,民俗户收入连年增长。

“京郊游”成农业发展大舞台

“建设人文北京,服务绿色北京”是北京市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要求,在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农民增收的背景下,北京市农业发展把“落脚点”放在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上。1993年依托神堂峪自然旅游风景区,怀柔区官地村几个村民搞起了民俗接待,是她们让城里人真切感受到了游山玩水、吃住农家的乐趣,成就了“京郊民俗旅游{dy}村”的名号。随后,北京市乡村旅游像雨后春笋一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发展起来。如今的京郊“乡村游”已经发展出农村新面貌游、生态观光休闲游、红色教育游、瓜果采摘游、民俗风情游、自然景观休闲游等多种模式。“乡村游”不但为首都市民找到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为北京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找到了新舞台。

到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喝牛奶”长大的草莓,品尝原生态杂粮,去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地道遗址,进生态农业旅游山庄“森林氧吧”体验自然魅力,这就是顺义区龙湾屯镇打造的“生态休闲”产业链。近年来,龙湾屯镇突出“生态休闲”主题,重点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健身、农活体验、渔家乐等山水相间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突破发展“瓶颈”建特色京郊游

为了改变“京郊游”缺少特色、千篇一律的状况,本市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建设以昌平的“乡村酒店”、延庆的“山水人家”、怀柔的“满乡篱园”、通州的“休闲庄园”、密云的“生态渔村”等八个代表北京市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示范点。“满乡篱园”具有满族风情的民俗接待特色;“生态渔村”则注重与捕鱼、吃鱼有关的休闲活动;“休闲农庄”提供耕种等农事活动,突出区域旅游新特点。整合资源,推进“一沟一色一村一品”建设,以村为单位,形成小范围的统一特色。

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文化资源。按照“文化立意、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怀柔区打造“文化名片”,使得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共生。“不夜谷”、“夜渤海”不仅虹鳟鱼、板栗、长城闻名,近两年努力提升文化内涵,建设了乡村艺术品大集市、墙体雕塑、艺术造型、农具展览;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的“敛巧饭”成为杨树底下村发展民俗旅游接待的“文化名片”;女“二魁摔跤”则成了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文化名片”……增加了民俗文化的“彩笔”,怀柔区的民俗旅游正由“百村一面”变成“千姿百态”。

“乡村旅游”是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更成为了京郊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两条腿走路”

近些年来,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在京郊大地兴起。房山区四马台村是靠煤矿起家的旅游村。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村里走“以黑养绿,以旅富民”的发展道路。村里依托百花山的地理优势,利用百草畔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度假游,逐步完成了由煤炭产业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如今,四马台村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村民人均增加几千元的收入。密云县古北口镇从2008年初开始打造以香草种植、游园观赏、婚庆摄影为主题的“汤泉香谷”沟域经济,通过合理安排香草种植园建设和民俗旅游接待的提升改造,逐步形成了集历史人文、民俗、现代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香草观光产业带,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记者手记

引导京郊农民发展民俗旅游,是解决农民就业、致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一条金光大道。

相对于其他就业途径,民俗接待门槛低、可操作性强。场地就是自家的房屋,厨师就是自家的主妇,食物自家地里产。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政府又给提供免费的岗前培训,建设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产业规划。农民发展民俗接待现实可行。

发展民俗旅游好处多多。能扩大就业,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农村,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思想观念等带到农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且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农村的家庭养老和儿童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延庆柳沟的火盆锅豆腐宴、怀柔的虹鳟鱼一条沟等特色民俗接待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民俗旅游在解决农民就业、农民致富、农村和谐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相关链接

延庆万余农民家门口就业

西王化营村是延庆县旅游局去年重点打造的彩薯种植特色民俗村,去年村里新办3家民俗接待户。一个“五一”,户户进账过万。张老莲家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种玉米,一年就收入几千块钱;去年‘五一’开始办民俗接待,不到一年毛收入就五六万元了。”张老莲说,现在不但家里的甘薯不愁销了,还当上了雇人打工的“老板”。

“去年十月三号{yt}就接待了9桌,我们老两口忙不过来,在村里雇了五六个人,做一顿饭给三十块钱,还不好找人。”今年张大妈想扩大接待规模,在城里开出租车的儿子也要回来一起干。

看到村里的民俗接待如此红火,焦博夫妻动了心。“以前出去打工是家里没活儿干,现在民俗接待前景这么好,我们也想抓住这个机会创业。”春节一过,夫妻俩就辞去了城里月收入5000多元的工作,回村运筹规划自己的农家院。“将来发展好了,亲戚邻居都不愁找工作了。”

据延庆县旅游局统计,今年全县新增民俗接待户150余户,半数以上都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能带动就业近千人。

单淑芝:旅游接待一年挣了30万

怀柔官地村,坐落在雁栖湖旁神堂峪山脚下,因为最早开展民俗游而被称作是京郊民俗旅游{dy}村,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有大量前来体验农家风情的城里人,而北京民俗旅游001号的单淑芝家更是热闹。

单淑芝说,来这里的客人们奔的就是这里乡间美景和农家院、农家饭。现在自己挣上民俗旅游接待的钱,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9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十几个爬完山的城里人敲开了单淑芝家的门。这次意外的食宿接待让守着美丽山水却靠外出打工谋生的单淑芝看到了机遇,于是她在村里最早开始了民俗旅游接待。

单淑芝的旅游接待慢慢火起来,村里人也学她纷纷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到2000年,官地村已经由无人知晓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怀柔区民俗旅游001号的牌子也挂在了单淑芝家的墙上。2005年,北京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帮助村民改水、改厕和环境生态改造。这次集中改造,单淑芝和乡亲们请来了清华大学的专家,将村里的房子全部改造成传统风格的四合院。

进入4月份以来,喜欢品尝柴锅烙饼和板栗红烧鸡的游客又多了起来。现在,高峰时期,单淑芝家{yt}接待200多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帮工的就有十几个人。去年她家的收入超过30万元。

郑重声明:资讯 【北京发展京郊民俗旅游 农民就业增收路越走越宽】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