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饲养及疾病防治_冷雨冰峰_百度空间
1、杂食,利用饲料广泛。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臼齿发达,其胃介于肉食动物的简单胃与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之间,能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猪能辨口味,特别爱吃甜食。消化道长,消化极快,能消化大量饲料,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高。但猪胃中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几乎全靠大肠内微生物的作用,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越高,猪对日粮的消化率就越低。所以在猪的饲养中应注意精、粗的适当比例,控制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保证日粮的全价性和易消化性。
4、大猪怕热,小猪怕冷。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天冷时,靠从饲料中得到的能量来维持,天热时,靠加快呼吸和水分蒸发来调节。幼猪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个体小,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故怕冷,新生仔猪临界温度为35℃,以后随年龄增长,适宜温度为25-30℃。成年猪汗腺退化,皮下脂肪厚,阻碍体内能量散发,皮肤表层较薄,被毛稀少,对光照防护能力较差,故不耐热,适宜温度为20-10℃,超过适宜温度食欲减退,甚至中暑死亡。
5、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猪鼻筒较长,嗅区广阔,鼻粘膜的绒毛总面积较大,分布在这里的嗅神经非常发达,所以嗅觉非常灵敏。猪一生下来就能靠嗅觉寻找到乳头的位置,3天后即能固定乳头吮吸。依靠嗅觉猪能寻找到地下埋藏的食物,识别群内个体,识别自己的圈舍和卧位。猪的性联系也是嗅觉起主导作用。猪的耳廓大,外耳腔深而广,搜索音响范围大,即使微小的音响,都能察觉到。对意外音响,特别是与吃食有关的音响更为敏感。猪的视觉很弱,视距较短,视野范围小,识别能力差。对光的强弱、物体形态、颜色的辨别能力也差。
利用猪多胎、高产、妊娠期短的特性,创造条件缩短哺乳天数,提高胎产仔数和育成率,可大大提高母猪的年繁殖力。根据猪生长期短,生长强度大的特点,选用优良种猪及杂交猪,应用全价配合饲料,实施科学管理饲养方法,改善环境条件,可充分挖掘猪的生长潜力,缩短育肥期,加快肉猪周转速度,提高出栏率和经济效益。利用猪嗅觉灵敏特点,令公猪对母猪进行试情,促进发情排卵。利用视觉不发达特点,用简单的假母猪,就可以成功地对公猪的采精进行训练。根据猪杂食、消化道长、利用饲料广泛的特点,规模化养猪以谷物精料为主的配合饲料,农户养猪主要用当地农副产物和优良青粗饲料,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2、引进猪种(1)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猪种具有生长快,胴体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的优点。以地方猪种为母本的二元杂交,应以长白、大白猪为父本;以地方猪种为母本的三元杂交,应以杜洛克、汉普夏猪为终端父本。引进品种的猪间杂交,二元杂交以长白、大白猪为母本,杜洛克、汉普夏猪为父本;三元杂交以长白猪为母本,大白猪为{dy}父本,杜洛克、汉普夏猪为终端父本。(2)作为培育新品种的原始素材。在培育新品种或专门化品系时,多利用长白猪、大白猪为亲本。
1、后备猪的选择。仔猪断奶到6月龄时,应按照育种计划的要求对幼猪进行选择和组群,一般1-2个月可进行一次,把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外形没有重大缺陷的幼猪留作种用,其他幼猪作肥育商品猪。种猪选择条件:(1)生长发育正常,精神活泼,无疾病的优秀个体;(2)体型外貌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3)应选自产仔多、哺乳能力强、断奶窝重大等繁殖力高的家系,母猪具有正常的6对以上乳头,排列整齐、匀称;公猪应睾丸发育良好,左右对称且松紧适度;(4)应选自那些胴体品系良好的家系,这对于父子品种更为重要。
2、后备猪的饲养。对后备猪要求发育良好,6-8月龄时达到成年体重的50-60%时配种,不应过肥,以免发生繁殖障碍。因此,在后备猪的饲养日粮结构上,应满足骨骼、肌肉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前提下,少用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多用品质优良的青绿多汁饲料和干草粉。在饲喂方法上宜采用定时、定量的限制饲喂法,防过食、撑大胃肠形成垂腹,育成阶段饲料的日喂量占体重的3-5%,体重达80千克以后占体重的2.5-3%。配合饲料的原料要多样化,并保持种类的稳定性,需改变原料种类,应采用逐步更换方法,避免引起猪食欲不振或消化道疾病。
1、妊娠母猪的饲养。除充分供给母体本身营养需要外,还需供应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母猪妊娠期中,胎儿的发育呈阶段性,在饲养上,一般把妊娠期分为3个阶段,1-40天为前期,41-90天为中期,91-114天为后期。妊娠前期,胎儿发育较慢,需要营养物质不多,但必须加强妊娠母猪护理,给予全价饲料,注意质量,防止胎儿早期死亡。妊娠后期是胎儿增重的关键时期,饲料的质量、数量要求比前期都高,在前期基础上增加20%左右。分娩前3-5天适当控制饲料给量,否则影响产后食欲。
2、哺乳母猪的管理。保持舍内清洁干燥、空气良好、安静。冬季保温,夏季防暑,圈舍、通道、用具等定期xx。保护好母猪的乳房、乳头。(六)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是猪一生中发育最快、可塑性{zd0}、饲料利用率{zg}的时期,同时也是生理上最不成熟的时期。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是:(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2)消化器官发育不xx,消化腺机能不完善;(3)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不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4)缺乏先天xxx容易得病。养好哺乳仔猪的主要技术措施:(1)抓好初生关,提高成活率,保持猪舍安静,保温防冻,让仔猪尽早吃到初乳;(2)防止下痢,减少死亡。正确饲养管理母猪,做到产前不加料,临产要减料,产后3-5天喂足料,使母猪保持食欲正常,奶水质量稳定。在仔猪料中添加适当的xx素是防止下痢的重要方法。(3)出生后7-10日龄须开始引料、补料。35日龄呈旺食阶段,尽快投足料满足仔猪快速增重的营养需要,此时每头仔猪日喂精料不少于0.5千克,饲粮中粗纤维含量不宜超过4%。(4)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特别是补充铁、硒、铜,防止仔猪贫血和患其他疾病等。
哺乳仔猪到一定时候,就要离开母猪xx依靠吃料而独立生活,仔猪断奶一般以35日龄左右为宜,采用逐渐断奶法对母仔安全有利,即在预定断奶日龄前4-6天,逐渐减少母猪的青、精料喂量,同时减少仔猪吮奶次数,直到{zh1}停止哺乳。仔猪断奶后,由于生活条件突变,往往不安,增重缓慢,甚至体重减低,因此养好断奶仔猪,{zh0}采取“两个维持,三个过渡”。即维持原栏饲养,维持原料饲养,做到饲料、饲养制度和生活条件逐步过渡。(1)饲料过渡。一般断奶后半个月内要保持原有饲料不变,然后新老饲料交叉使用,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饲料。(2)饲养制度过渡。断奶后半个月内,应尽量保持断奶前的饲养制度,每日多餐少喂,先精后青,供应充足饮水,注意仔猪运动,多晒太阳,促进钙、磷代谢。(3)生活条件过渡。将母猪赶走,仔猪留下,原栏饲养,如需调栏并群,断奶半个月后进行,应根据仔猪体重、性别、强弱分群,一般10-12头即一窝一栏为好。仔猪怕冷,要保暖。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训练仔猪在固定地方大小便。
仔猪断奶(去势后)经育肥至上市屠宰的猪称育肥猪。养好肥育猪的目的是产品数量多,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对猪的肥育过程,逐渐形成了两种方式,即(1)阶段式肥育。肥猪的整个育肥过程划分为小猪阶段、架子猪阶段、催肥阶段,把精料集中使用在小猪和催肥阶段,架子猪阶段则主要利用青、粗饲料。(2)一贯式肥育。即从断奶到出栏,一直给予丰富的营养,使之得到充分发育,以获得较高的日增重。但在保持营养全面、营养水平高的前提下,需做到能量水平要不断提高,蛋白质水平要不断下降,注意供给青绿、多汁饲料等。目前,我国广大地区在配合饲料和粮食充足情况下,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采用一贯式肥育法。饲喂方法多采用自由采食和限量饲喂相结合的方法。生长育肥适宜温度20℃、适宜湿度50%,以每栏8-10头为宜,适时去势、防疫、驱虫。固定采食、睡卧、排便地点,保持猪栏干燥清洁。供给充足清洁饮水,保持安静,以利催肥。体重达80-100千克,即可上市屠宰。
(1)配种方式。单配:在母猪发情期间,只用一头公猪交配一次,一般配种任务重、种公猪少的情况下采用。重复配:在母猪发情期间,先后用同一头公猪交配两次以上,每次间隔8-12小时。双重配:在母猪发情期间,用两头公猪交配,交配间隔时间10分钟左右,缺点是血缘混杂,不适宜选种选配。条件好的猪场,应采用多次配种方式,受胎率高,产仔数增加,具体做法:{dy}次配种本交,早上一次;第二次配种人工授精,晚上一次;第三次配种本交,次晨一次,饲喂前1小时进行,交配地点应在母猪栏舍附近。
1、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猪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传染。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皮肤出血、眼结膜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先xx后拉稀、公猪积浑浊尿液等为主要病状。主要病变有:喉头、肺出血;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脾出血性梗死;肾贫血、有出血点;大肠粘膜出血、溃疡等。防治措施:无{tx}xxxx,发病初期可试用抗猪瘟血清。主要控制方法是平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免疫方法为仔猪30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首免,7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种公、母猪每年免疫2次,或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预防注射。
2、猪丹毒。由猪丹毒杆菌引起,急性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疹块,慢性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人也可感染,称“类丹毒”。3-6月龄架子猪多发,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常发,主要通过消化道、损伤部位传染。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又称“大红袍”。主要病变为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胃及小肠粘膜充血、出血,心内膜、心外膜出血,肾脾肿大、淤血等。防治措施:加强免疫接种可预防本病发生。病猪用青霉素有{tx},土霉素、磺胺类等药xx也有一定效果。
4、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引起,急性表现为败血症及脑膜炎症状,慢性表现为关节炎和淋巴结脓肿。本病以5-11月份最为常见,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途径传播。体温升高,皮肤充血,呼吸困难,卧地不起。主要病变: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肾肿大、出血、充血,胸腹腔常见纤维素性渗出物,胃粘膜充血、出血。防治措施:(1)多发地区及养殖场加强免疫接种,加强猪舍xx。(2)早发现早xx,病初选青链霉素、金霉素、磺胺类xx等有一定疗效。出现淋巴脓肿,需采取外科处理,创口冲洗xx,放入xx素。    5、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急性表现为败血症,慢性表现为坏死性肠炎。有的还出现干酪性或卡他性肺炎。多发于潮湿、寒冷天气,以4月龄仔猪常发。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还可经交配感染。病初体温升高,先xx后腹泻,皮肤出现紫斑,畏寒。主要病变:淋巴结、脾肿大,肝有坏死点,胃粘膜充血、出血。防治措施:(1)断奶猪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预防,加强饲养管理。(2)病猪隔离xx,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黄链素等有疗效,加强栏舍xx。
6、猪气喘病。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喘气和咳嗽。病变特征是融合性xxxx,病肺呈“肉样”病变。以仔猪、妊娠母猪最易感染,尤以土种猪发病率{zg}。病猪体温、食欲一般变化不大。防治措施:(1)猪场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带入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能力,逐步净化猪群。(2)早发现,早xx,选用猪喘平、卡那霉素、长效xx剂等xxxx有效,若与土霉素交替使用,效果更佳。(3)污染猪场,可按每吨饲料加入50-100克金霉素或加入200克林可霉素,连喂3周,有一定预防效果。
8、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久配不孕为主要特征。本病流行特点只感染猪,且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产子旺季,以头胎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的较多。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可持续多年发生。感染本病的母猪、种公猪及被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经胎盘垂直传染和交配传染,种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10月或母猪产子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其胚胎死亡率为80%~100%。防治措施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xx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母猪配种前4周和配种前2周各注射1次疫苗。老疫区也可采取混群感染产生免疫的办法进行预防。对发病猪可用对症疗法,减少子猪死亡率,促进康复。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xx水,用肠道xxx防止继发感染。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让子猪每天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子猪有一定xx和预防作用。同时应立即划定疫区并进行封锁,严格xx猪舍、用具及通道等,病死猪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应进行深埋或高温xx处理。
10、猪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引起。本病温暖季节多发,传播与蚊子、牛虻、猪虱子等吸血昆虫有关,饲养管理不善,气候恶劣,饲料突变及其他应激因子刺激可引起本病流行。小猪最早3月龄发病,持续高热,发抖,先xx后拉稀,两耳先发绀,后全身皮肤明显红紫色,可视粘膜黄染或苍白。主要病变:血液稀薄呈樱桃红色,凝固不良。颌下、肺门、膈淋巴结肿胀多汁。肺发炎、水肿。心肌松驰、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肝黄棕色,脾肿大呈蓝灰色,肾贫血肿大、淤血。小肠有绿豆大小的出血点。防治措施:病猪选用贝尼尔、土霉素、四环素制剂等xxxx有良好效果。减少闷热、拥挤等应激刺激,可减少本病发生。用土霉素粉每吨饲料加入600克,连用2-3周,可预防本病发生。
13、球虫病。猪的球虫病是由艾美科的球虫引起的,寄生于猪肠道上皮细胞内,病猪表现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等症状。本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对猪球虫病作了普查,证实其感染率较高,是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养猪业构成了威胁。球虫是一种个体很小的原虫,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本病与仔猪红痢、黄痢和白痢等仔猪腹泻性疾病有相似之处,不易区别诊断,在临床上常常是并发或继发感染,不可截然分开。预防和xx(1)预防保持仔猪舍清洁干燥,产房采用高床分娩栏,可大大减少球虫病的感染率。若发现母猪感染球虫,应在产仔前用抗球虫药xx,以防新生仔猪感染。(2)发现后及时联系当地兽医xx。


郑重声明:资讯 【猪的饲养及疾病防治_冷雨冰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