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谁的行囊是少少的??!
回想年轻时候,一个人回家,行囊总是一个极其简易的小型旅行包,里面仅装着换洗衣服和日用品,手里提着在火车上备用的食物、酒水。给父母、兄弟、亲戚的礼物,总是在家乡的超市里采买的外地礼品。
过完年,回到工作地方,我的行囊还是一个旅行包。觉得没什么可带的。
在火车上,看到很多和我同龄或是比我小的学生,提着大包小包的当地土特产,我还笑他们,超市里都有,带着钱回家买就是了。何必这么辛苦。
当我们夫妻{dy}次从外地回家过年时,妻在临行前,列了一个土特产清单给我采买,给我父母、兄弟;给她父母、姐姐是什么礼品,都分得一清二楚。看着妻坚决的态度,我不好反对,只好照办。
出门时,跟随我多年的旅行包成为妻的专用;而我却是右手提着一个LV的大型旅行包,左手拉着一个拉杆箱,里面除了我少许的衣物外,其余的全是送给家人的礼物,沉甸甸的上车回家。分发礼物时,父母都高兴的带心疼说着:“以后不用这么辛苦带东西回家了,家里都有。”
当亲戚、朋友来家拜年时,父母拿出我们的礼物做招待时,父母几乎都带着相同的骄傲和自豪的神情说:“这些好吃,是孩子从青岛带回来的,桂林可没有哦,今年吃完了,要等到明年才有。”
回来时,旅行包、拉杆箱装满了父母逼着我们带回来的家乡特产,还说着牵挂我们的话:“带着!青岛没有这些东西,你们想吃,又要等一年才能吃到。”
今天,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为何都是大包小包的回家,一份干海鲜、一个山东苹果、一个柚子、一个粽子里面,包含着游子和家人之间深深的眷恋,亲情的味道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每一个土特产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