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美国加图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通往和谐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继续在人民大学逸夫楼举行。
天则研究所所长盛洪认为,与大众的认识相反,市场化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市场化过程,恰恰导致了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改善。
他解释说,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从计划经济起步,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和竞争,因此在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时候不能照搬西方的框架。中国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许多时候表现为产权制度不健全,或者是产权制度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建立更有效的产权,比如空气产权的划分,和河流、水资源产权的划分,就会出现外部的成本。另外资源价格也被人为管制,价格的扭曲导致资源使用的低效和浪费。
以下为盛洪演讲实录
盛洪:谢谢,大家下午好。我的题目是市场化能否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非常典型的。我们知道环境问题涉及相关的理论是公地悲剧,由于没有很好建立产权,大家竞相在草地放养,{zh1}导致了问题,产生了许多非常糟糕的环境后果,包括草地的退化。大家知道中国草原相当大的面积在退化,包括河流的断流,甚至一些河流是干涸了。像华北地区,河南河北一带,许多河是断流的,还有全球变暖。
资源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他最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性。原因是我们叫个人的寿命有限,所以贴现率为正,但是从社会来讲,贴现率应该是零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其价格偏低,就导致了我们需要过度开采。在代际之间需要有效率分配,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注意一个现象。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是在市场化过程中。但是这个过程是导致了我们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改善,在一个维度看是这样的。我举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既有资源问题也有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是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的,而化石能源是有限,可耗解,同时也是导致了环境变暖。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看一个指标,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这个指标是相当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这也与排放强度有关系。我们来关注下。
我们回头看一下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我们从计划经济走,这张图是计划经济时期从1953年到2006年碳排放的总量数据。总量在不断增长,关键我们看一下碳排放的强度,中间有两个竖线划了一个区域,我们定在1958年到2008年,大家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这个区域内是高的,在之前和之后是低的。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相当高的。
这个图是把刚才的图具体了。这个图是指数,我们认为计划经济开始是58年,这个指数是1,到78年是1.2,也就是说到78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了,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要燃烧更多的化石能源。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一下,这是78年以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效的一张图,上面这个蓝的线是GDP增长指数,底下两条线有一点重合,这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能耗,相对来讲比这个线平缓多。
我们单看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78年120,到2005年的20多,是下降了非常大。这样的好处是在单位GDP上减少了 GDP排放。
从全部产能来看,由于能效提高,单位GDP能效减少,由于产业的波动在2000年以后,中国重工业比重在上升,这个时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一点。这个图讲的是重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或者是单位GDP能耗水平,与其他的{dy}产业、第三产业,红的是重工业,从93年到2004年在下降,但是总体来讲比其他的产业多得多,这就导致以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稍微有回升的原因。
总体来讲,我们发现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个趋势是,市场化和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效率,他有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二氧化碳的碳排放效率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导数,就是一回事。
什么是市场化指数呢?我们加图研究所等在一起推出经济自由指数,在中国称市场化指数。这指数有五个方面,包括政府规模,法律体系与产权,健全货币,国际贸易自由与管制,这些指数也很简单。
中国打的分是2005年6.3分,这个6.3分从1978年进行市场化改革走过来的,在1978年市场化指数是4,到2005年的6.3分,我们市场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碳排放的效率也在提高。从每吨920美元到每吨250吨。从资源角度还是环境的角度,市场化方向与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当然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市场化能够改善资源和环境?既然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市场问题,为什么市场化可以改进呢?首先从起点看这个问题,我们的起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在人为破坏各式各样的制度和安排。我们在计划经济里面,没有我们的产权制度。我们也没有竞争,我们也没有由市场决定而波动的价格,是一种人为的市场治理,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治理,这个逻辑很简单,所以在分析中国的时候,不能简单拿西方的框架,因为西方国家基本市场化完成了,他不像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起点走过来的。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提出来,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许多时候表现为产权制度不健全,或者是产权制度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建立更有效的产权,比如空气产权的划分,和河流、水资源产权的划分,这非常困难,就出现外部的成本。由于一些人造成的成本让别人承担,而别人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是外部成本。
我们挖掘一个概念,叫第二外部成本,这是针对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还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制度参与,在这个时候,由于计划经济的规则参与,导致了中国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原因。
{dy}类外部成本,环境外部成本的概念,我们算{dy}外部成本,是在正常的产权制度和司法制度下产生的成本。我们要关注第二外部成本。分三类,{dy}类是价格扭曲的成本,由于政府干预了价格,把价格压低,或者是抬高,会导致一个所谓的外部成本,外部成本有两个含义,一个使原来应该获得收益的人,这个收益却给你别人,等于是承担了别人的成本,是这样一个含义。另外一个是由于这样的安排,社会失去了一大块的福利。从总体来讲,所谓的价格扭曲所导致的外部成本是相当大的。
第二叫产权缺陷也是类似,由于产权有缺陷,是名义上的国有产权,但是有许多的具体受益者,可能把一个资源的价格压的很低。像石油和煤炭等等,真正的所有者获得的收益会转移到生产者。还有它的成本也会转移到别人的收益。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点是司法缺陷,由于中国的情况,中国现在的法律不能公正来判定外部侵害的责任,不能规定一个合理恰当的赔偿,像煤矿出现了矿难,比如在高速路上由于超载出现的车祸也没有很好地认定。
第二个,我们这些司法体系对诉讼主体存在歧视,尤其是在厂矿附近的农村居民,他们本来是弱势,要他们承担责任。甚至一地方是有关土地引起的冲突,他们根本不予受理。
30年来我们实行市场化,市场化从几个方面有提高,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有一些能源价格是放开像煤炭,这样给出的市场价格信号比较接近于真实的信号。
这个图也是燃料价格指数与一般的商品价格指数对比,都是从78年。可以看到2005年2006年,他们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能源价格和一般商品价格今天比价发生了变化,我们能源变得更贵一些,这样给一个信号,使人们更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能源价格波动的图。
市场竞争会降低能源生产和作为成本的能耗。
(编辑:宫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