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转)_楚人_新浪博客

 

按:前段时间与子仲聊到广西决定引进进口转基因玉米种子的事情,谓这真是自绝种子的决定.做出这些决定的官员,显然是绝代的选择。他们只顾眼前的政绩、利益,哪管你子孙后代会怎样。过得十几年,中国的玉米种子将处于需要全部进口的局面,能够自然种植的种子,将绝种。这是真正的绝代。

出差北京,与汉平兄闲聊,谓中国的计划生育,那是自绝民族之种;现在的进口转基因种子,批准转基因玉米与水稻成为中国人的主食,那是在自绝种子的火再浇上一瓢油。从人种,到粮食之种,做得确实全面。“他们”当然是不担心绝种的,因为他们早就已经移民欧美,融入到另一个种里去了。

虽然早就明白利益集团们已经在稳定地刮分这个国家,但确实没想到会刮分得这么厉害干净。接下来,他们的手,将伸向空气与水。看看央视为转基因粮食所做的宣传吧。不要奇怪,因为每一个利益集团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买办。他们有另一个名称:专家,精英。

 

不要对我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说的不是粮食,是种子。

 

上网搜索了两条新闻,都来自xx媒体,如果是在别的地方看到,也许你会觉得这是造谣。一项关系有国计民生的决策是怎样出宠的,从这些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其“操作”的成分。

一个国家的政策都是可以操作出来的时候,你对这个国家,还能存有多少希望?

 

    2010年01月16日 中国经营报

    王佳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第10次颁奖。不包括2004年的空缺,2000年国家{zg}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以来,10年内共产生16位{zg}奖获得者。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xxx、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李振声、xx植物学家吴征镒与三农“沾亲”,三人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07年获奖。

    更让人不安的是,在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后,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dy}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转基因水稻“安全”获批的“不安”悬疑

    方立峰遇到了一堵“墙”。

    “墙”的这边是公众的餐桌安全和国内水稻种业的控制权,“墙”的那边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获批后跨国粮食巨头们对中国市场觊觎连连。

    为了保持独立性,绿色和平并不接受以国家或机构为单位的捐款或帮助;而对会员们强调“行动”和“到现场”的该组织,对转基因更是忧心忡忡:“假如我们现在不立刻行动、制止基因改造,数年之后,我们的大部分食物都将会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科学怪物’。”

      《清单》不“清”

    《中国经营报》记者研究发现,《清单》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至少有两处疑问。

    方立峰所说的《清单》,全称为《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下称《清单》)。按照登载该《清单》的“中国生物安全网”信息显示,《清单》发布于2009年10月22日,在名为“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9B.pdf”的文件中,共有基因抗虫杂交棉、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43项事关转基因重组的安全证书,审批编号则由农基安证字(2009)第032号一直到074号。而遭到方立峰质疑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排列于《清单》末尾的072号到074号。

    来自“中国生物安全网”的官方信息显示,该网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网站“审批信息”栏目中,2007年3月《农业部批准在各省(市、区)生产应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清单》是最早发布的内容;最近一篇即为《清单》,发布时间为2009年10月22日。

    “早在2009年10月22日该网站就发布了《清单》。但2009年11月27日再次打开,我却发现这份清单后面多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获批安全证书’。”方立峰表示。

    但由于方立峰本人并未保存他自己在2009年10月22日看到的《清单》,因此,关于“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是否为2009年10月22日后添加的,目前举证不易。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仔细研究发现,《清单》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至少有两处疑问。

    疑问之一是《清单》所附的pdf文件生成时间。按照网站登记,《清单》既然公布于2009年10月22日,则“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9B.pdf”文件的生成时间必定不晚于该日期。但事实是,该文件“属性”清楚地表明文件生成日期为2009年11月27日16时23分,修改于2009年11月27日16时24分。

    疑问之二则来自于《清单》所附项目的“审批编号”和“有效期”似乎有悖常理。一般而言,“有效期”越早的项目,往往审批时间更早,“审批编号”较小。但《清单》前40项、审批编号由农基安证字(2009)第032号到071号的安全证书,“有效期”均为“2009年9月19日~2014年9月19日”;而后三项农基安证字(2009)第072号到074号,“有效期”却为“2009年8月17日~2014年8月17日”。

      “难产”五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清晰地记得2004年业界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已信心满满。

    根据《清单》的审批编号、有效期及网站公布《清单》的时间,按常理推算,农基安证字(2009)第031号到074号的具体获批时间应该均不晚于2009年9月19日。当然,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知道“中国生物安全网”为何一个多月之后才公布该份《清单》,更不清楚何以公布之后还要修改。

    在方立峰看来,“后添加”的这三张安全证书特别敏感,而且5年多前就差点获批。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国家颁发一张xxx。”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清晰地记得2004年业界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已信心满满,“当时已有三家公司具备了转基因水稻的上市资格。”

    但由于媒体曝光、各界对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质疑不断,彼时到现在,有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安全的审批,一直较为谨慎。

    作为转基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水稻的支持者们认为,生物技术是中国提高大米产量的{jd1}需要。由于现有的杂交技术等已经无法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转基因水稻”另辟蹊径,才能很好应对我国增长的人口及其口粮所需。

    “杂交水稻之父”xxx甚至也于2005年6月领衔成立了杂交水稻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xxx介绍,水稻的亩产量提升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从理论上讲,太阳洒到地球上的能量,5%能够转化为有机物。按照长沙市的气象记录,据5%的转化估算,长沙市水稻的亩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早稻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3000公斤。

    “但是实际的研发中,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特别是温度等因素影响,如果按常规方法,要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已不太可能。”xxx坦言,“我们的‘常规武器’全身解数已经使得差不多了,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必须依靠转基因手段。”

    此外,如同其他抗草、抗虫等转基因农作物一样,转基因水稻也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就曾测算:“如果中国所有的稻农都种植转基因水稻,每年甚至可以节约40亿美元的农药和劳动力成本。当然,转基因稻种的售价肯定要高于一般稻种。”

    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则主要质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转基因食品才10多年历史,10年无害能否说明让人吃50年、100年也无害?某种程度上,作为民众的主粮之一,稻米就是生命,中国如果种植了存有未明风险的转基因水稻,就等于拿中国国民的生命做赌注。

    对此,xxx也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顾虑,主要是有些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的转基因品种,含有一种物质叫做BT毒蛋白。由于虫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很难说。

    但无论如何,即便转基因安全问题成了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一个难题,我国在过去的20年中,三分之一的转基因研发资金均集中在了转基因水稻的开发上。仅2004年一年,国家就花费了5亿元用于开发转基因水稻。

      排除“异见”?

    “反对生物技术的,他们会阻挡。”薛说。

    面对各界的诸多疑问,农业部的回复却非常简短: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是“转委会”委员,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1997年农业部依法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管理以来,根据安全性评价和批准的阶段不同,有的是审批书,有的是审批文件。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审批书和审批文件从1997年到现在一直都不公开对外发布。

    “从1997年到现在,都是直接发文给相应的申报者和申报方,没有说对社会公开。”彭于发介绍称,审批流程是由申报人提出来进行申请,经过“转委会”进行科学评价,农业部{zh1}行政上进行批文、发文。

    如彭于发所言,从1997年到现在,安全证书的认定确实一直遵循如上行政审批惯例,不仅转基因抗虫水稻如此,包括抗虫棉的中间试验、小规模转基因抗虫棉中间试验的审批,确实从未对外公开。

    由此看来,“转委会”的组成无疑极其重要。

    据公开资料,“转委会”根据2004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设立,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它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黄大在2009年末刚刚被通知成为第三届“转委会”成员。经黄证实,第三届成员在2009年末刚刚组建完毕,但《中国经营报》记者并未能查翻阅到具体名单。黄大称,第三届“转委会”“人数大约为50到60人”。而据了解,{dy}、二届“转委会”成员分别为58人、73人。选择方法为部门推荐、农业部负责把关并最终决定。

    对于这个关系到每个人饮食安全的委员会,外界当然始终有来自各方的声音期待其更透明化。比如,对外界来说,“转委会”成员名单一直是以个体头衔形式出现,但官方从未给出过完整名单。而作为{dy}届、第三届委员的黄大也只能模糊描述其成员构成。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才宏伟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疑问:“只在学校网站上看到祝贺中国农业大学5名老师成为‘转委会’成员,但具体是谁却没说。”

    据黄大介绍,每届“转委会”成员构成都会依据当下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第三届成员随着外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更加关注,因此卫生部推荐的成员格外多,占到近20人。这些委员,外地的也很多,比如第三届成员中有一个研究食物过敏的专家就不在北京。

    但薛达元对于“转委会”能否公正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代表各方声音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

    薛是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他了解到的前两届“转委会”成员名单来看,成员大部分是转基因的研究专家。“{dy}届58人组成的负责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的‘转委会’成员中,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而且评委里面涉及多人正在申请自己的转基因专利及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非常少,只有几个人。”

    而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能否参与“转委会”讨论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薛达元是业内反对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种植的专家代表,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环境部曾推荐自己成为“转委会”成员,但农业部与环境部意见并不一致,农业部一直没有接受薛成为“转委会”成员。

    “反对生物技术的,他们会阻挡。”薛说。

    记者试图联系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的“转委会”成员,但均被拒绝。一位中国农业大学人士告诉记者:“转基因问题,农业部不让说,一概不接受报道,保密。”

    薛达元称,据他跟身边人士交流,很多生物专家认为一些会议、决策过程都应该是保密的,一旦公开会引起恐慌和来自国际组织的舆论压力。5年前媒体曝光后带来的转基因安全讨论压力和2005年湖北转基因大米流入市场所造成的恐慌,都使这些信息变得更加隐秘。

    但薛达元始终呼吁“决策过程不是少数人决定的”。

    “中国有100多个转基因专家,如果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总需要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

    200亿元财政搅动转基因水稻商业“神经”

    2010年01月16日 中国经营报

    背景BACKGROUND

    一切似乎都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但逐利的资本永远嗅觉灵敏。

    相关种子、玉米公司早就热潮涌动。2009年11月27日之前的11月23日,中国第三大种子生产商——奥瑞金公司的纳斯达克股价涨了一倍。而有“转基因水稻{dy}股”美誉的丰乐种业[16.88 -0.88%](000713.SZ)2009年12月2日强势封住涨停,短短一周丰乐种业涨幅高达2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五年前率先发出信号的同样是股市。

    2004年12月2日,丰乐种业涨停。媒体顺藤摸瓜,发现农业部{yt}前刚刚结束了一场专家论证会,这引发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dy}次大规模争议。

    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dy}个批准转基因作物作为主粮的国家,所以奥瑞金们的兴奋可以理解。

    200亿元的研发“饭碗”

    据悉,此次农业部所批复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均为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及其团队成员共同研发。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于女士告诉记者,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所获得的两项证书,分别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转基因抗虫水稻汕优63”在湖北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有效期五年。而早在2005年,张启发团队即向农业部提交过BT(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种土壤xx)毒蛋白基因的抗水稻螟虫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申请。

    黄大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2004年起,中国就有三种转基因水稻一直在等待批准上市。

    如黄大所言,这几年转基因水稻早已是主流生物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而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事件有两个。一是2005年由16位院士和其他专家起草的《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该报告认为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商业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试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业化生产的条件,应迅速批准商业化生产。

    另一则是2008年7月9日,一项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此项目的投入高达200亿元。后者直接搅动了“商业”神经。

    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直言:“涉及200多亿元的资金,搁在哪个部门,哪个部门至少解决了未来十年的吃饭问题。而且转基因是‘金种子’,一旦市场化落地生根,对生物公司就是滚滚财源。”

    商业化种植所预期带来的利益早已让各方觊觎。薛达元回忆,自己参加“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论证会时,反对的没几个人。“因为参加立项的大部分是转基因的研究专家,和他们的利益挂在一起,200多亿元的资金啊!”

    发出反对声音后,薛达元再未被邀请。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吴燕民曾对媒体表示:“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很多专家为一己利益考虑,导致大家对科研部门的研究经费申请意见比较大,对此大家心知肚明。现在,这个利益集团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规则。科研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三大集团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了……这也正是影响国内科技创新、转基因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的症结所在。”

    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则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05年,绿色和平就曾在位于湖南省怀化市的湖南省中稻区域试验田发现,在农业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基因水稻正被非法冒充为常规杂交水稻进行田间试验并已申请品种审定,试图获取商业化种植资格。

    这一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才宏伟处得到证实。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国民间,转基因水稻被普遍在田间种植已是半公开的秘密。“有的科学家背后就有自己的种子公司,他们把产品直接放到自己公司里去卖,盈利都是自己的。”

    但黄大认为,不应以偏概全,“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好的。”

    产权:大棒而非胡萝卜

    2010年1月6日,此次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改低调公开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黄大向记者介绍,转基因水稻要想商业化要走三关,最难过的一道坎儿就是此次华中农业大学拿到的安全证书。这关过去后,说明你的种子安全性没问题,但接下来还要经过进一步的程序——品种审定。每育成一种品种,都要经过农业部种植业司管理委员会、省级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通过后,还要获得种子的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因为种子要转到公司售卖,必须要申请这两个证。这三关走过了,转基因水稻就才可进入大面积种植。黄判断,这个过程至少还要两三年。

    但薛达元认为,虽然这次只批准在湖北地区种植,“但农民的种子流通很快,其他地区马上就会流通起来”。

    争论并没有停止。安全获批后,现在的矛盾又转移到了“转基因水稻能不能产业化”上。

    包括绿色和平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对中国是否真正拥有这些“新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表示疑问。

    绿色和平的调查资料显示,许多用于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标准方法、技术和遗传因子的专利,都被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手中。从1999年到2008年有29项转基因Bt作物获得专利授权,美国转基因生物巨头孟山都公司拥有其中9项。绿色和平组织认为,中国一旦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国外专利持有人所收取的“技术费”将很快转嫁到中国农民身上。

    以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为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贾士荣是该基因的发明者。但有媒体曾经报道,贾士荣是通过在美国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同意来使用这种基因。他在美国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国际热带农业和生物技术实验室。绿色和平的调查显示,这个实验室的主要目标就是将生物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和销售,孟山都公司正是该实验室的重要伙伴。

    黄大表示,此次批准的三个安全证书品种决不涉及国外专利;但薛达元反驳,外国人主张“专利要约”。现在研究没问题,将来商业化了什么都得从头说。

    曾参与转BT基因水稻研发、现定居美国的成雄鹰曾对媒体表示:“那些西方的专利所有者,目前他们都保持沉默,可能在等待适当的时机,以便开出他们的条件。”

    如前文所提,全球{dy}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在中国的野心就让各界相当不安。当前,该公司在“试水”中国种子市场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资种子已开始向我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而之前,孟山都在巴西、阿根廷让农户使用孟山都的大豆种子,再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向使用了转基因大豆种子的阿根廷农民收取“仿制费”。

    而早在2008年,孟山都就曾拜会农业部,就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进行商讨。过后孟山都单方面发表消息称“开发转基因,农业部欲联手孟山都”。

    “政府不可能跟公司合作,农业部作为执行部门也根本无法作主。”黄大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政府等各界都有共识,如孟山都这样的公司,{jd1}不会把核心技术给你;与它合作,还需要拿出市场作交换条件。中国政府不可能与他们协议从事转基因生产。这关系到粮食安全。

    “表面上你得到了好处,但实际上核心技术都在他们手里。60%~70%的利益他们都要抽走”。黄说,“大豆就是深刻的教训。当时国家也想把转基因大豆挡在外面,设立‘绿色壁垒’,但国外强大的生物公司用低价、高质量等手段冲垮了这些屏障,如今转基因大豆的技术、专利、定价权都在别人手上。”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方法导入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并经多代筛选获得能够稳定遗传表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前景如何?记者今天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教授,请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转基因植酸酶玉有什么作用?

  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中大量含有的植酸磷,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肉、蛋产量和质量。其次,可减少动物粪、尿中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三,利用农业种植方式替代原有工业发酵生产方式生产植酸酶,可减少厂房、设备、能源消耗等投入,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的优势。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安全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安全评价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2004~2005年在山东省进行了中间试验,2006年进行了环境释放,2007~2008年进行生产性试验。2008年11月申请在山东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经安委会综合评价,并经农业部批准,于2009年8月17日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山东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吗?

  植酸酶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和植物中广泛存在,因此,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尽管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主要用于动物饲料,但安委会按照食品的标准进行了安全评价。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在营养学评价方面,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水分、灰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等方面,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在毒理学评价方面,植酸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蛋白xx。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及植酸酶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

  在致敏性评价方面,植酸酶基因的来源黑曲霉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植酸酶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无序列相似性。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不具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血清无交叉反应。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食用安全性评价,是按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南》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开展的。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许多粮油作物中,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这些都是我国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行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急性毒性、大鼠90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敏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的血清交叉反应试验、关键营养成分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影响。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现有的食用安全试验已充分证实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因此,按照法规和安全性评价的角度讲,不需要做更多的食用安全试验。

  实质等同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之一。实质等同性的概念是安全性评价中运用的重要比较方法。但是,实质等同性原则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安全性评价,它是构建新食品与传统对照物这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起点和框架。该原则是用来鉴别新食品和其传统对照物的异同点,帮助发现潜在的安全和营养问题。

  如果分析认为是实质等同,则可认为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但是,实质不等同不等于不安全。目前许多新的品质改良转基因产品,就是要改变或增加认为有益的成分,如高赖氨酸玉米,可以提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非转基因玉米相比,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可高表达植酸酶,以提高机体对玉米中磷的生物利用率。针对这一差异,按照我国法规,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通用的准则,对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从营养、毒性和过敏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进行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急性毒性、大鼠90天喂养、植酸酶蛋白质毒性和致敏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与过敏人群的血清交叉反应试验、关键营养成分等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对哺乳动物无不良影响。此外,人类或动物对植酸酶有长期安全食用或饲用的历史。微生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已有多年安全应用的记录。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认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同样安全。

  (三)吃了转基因生物,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吗?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中含有大量基因,如水稻大约含3万个基因。因此,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含有大量基因的食品。

  人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了可以消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的消化系统,其作用就是消化这些食物,提供我们必需的营养成分。当这些富含基因的食品进入我们的消化系统后,这些基因可以被我们的消化液和肠道微生物分解成需要的营养成分,参与新陈代谢,而这些基因并没有被完整地吸收到我们基因组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了动植物或微生物产品,没有变成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原因。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转入的目的基因在我们消化系统中的命运与其他基因一样。因此,我们食在用了转基因生物后,不会变成转基因生物。

  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带有植酸酶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在国内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安全的。

  室内外多点、多代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基因能够稳定遗传表达。根、茎、叶中检测不到植酸酶蛋白,说明植酸酶基因主要在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在生存竞争能力方面,该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种类和异交结实率、花粉离体生存与传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态适应性和生物量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在杂草性和入侵性方面也未发现变化。

  在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对该转基因玉米的观察,转基因玉米能够向其他栽培玉米发生基因漂移,其基因漂移的可能性与基本规律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植酸酶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

  在对植物病虫害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室内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该转基因玉米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玉米病害的发生危害、对玉米田蜘蛛/草蛉/寄生蜂等天敌和有益昆虫没有发现不利的影响;对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也没有发现不良的影响。

  此外,用该植酸酶基因构建的转基因酵母菌生产的植酸酶产品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已有10多年安全应用的历史。

  (四)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出口贸易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吗?

  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所用的植酸酶基因来自黑曲霉,由我国科学家自行克隆,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发,涉及的其它技术均有授权,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的法规、政策存在差异。我国批准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后,将存在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共存的状况。为保障农产品出口贸易秩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进行检测,保障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二是国内生产单位和出口企业要加强管理,按照进口国要求生产和出口产品。三是国内研发单位依法向相关国家申请进口许可。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目录内的标识制度。目前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列入了标识目录,这些产品需要标识。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该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

  {dy}例转基因玉米于1996年商业化种植,截止到2008年,全球有17个国家(地区)种植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37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0%。23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转基因玉米。已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有52个,涉及抗除草剂、抗虫性状、品质改良(增加赖氨酸含量)等性状。

  (五)、什么是植酸和植酸酶?

  植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有机磷酸化合物,在谷类和植物种子中含量较高。在植物中一般都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结合)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形式存在,称为植酸盐或肌醇六磷酸盐。这些与钙、镁、锌、铜、铁等二价的或三价的离子螯合后的复合物,即使在pH3~4的条件下也极难溶解,从而降低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是一种抗营养因子。

  植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可将植酸分解为肌醇和可被动物利用的磷,并且打破其对钙、铁、锌、镁或与氨基酸的束缚,转变为可被利用的状态。也就是说植酸酶可以减轻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提高动物对磷和钙、镁、锰、铁或与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高磷粪便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

  这种特异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和植物体内,如黑小麦、小麦、玉米、大麦、稻、菜豆、绿豆、豌豆、番茄、麸皮以及白芥菜、马铃薯、萝卜、莴苣、菠菜、百合花粉等。

郑重声明:资讯 【种子(转)_楚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