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简介(一)_夸父子孙_新浪博客

寿山石简介(一)

 

寿山石的种类

寿山石,根据山脉的走势,可分作三大系,即: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
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高山系之田石

田石,即出于田中。黄色者为田黄。田黄历有“石帝”、“石中{zw}”的尊称。

田石产于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和砂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原本并不生于田土里,而是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游离石块,由于地理变化移动到砂土水田之中,长年的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呈微透明,且具温润、凝腻的灵性。田石肌理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外表常裹上一层黑色、白色或黄色的石皮,并多有红格,这些都成为田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产地不同,田石又分为上坂田、中坂田和下坂田。上坂田指寿山溪上游即坑头一带所产田石,石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石。中坂田指坑头以下至铁头岭地带所产之田石,此石质亦属上乘,田石中之黄金田石、橘皮黄田石等均产于此。下坂田为寿山溪下游所产,色暗质滞,脂润通灵度均比上、中坂略逊。此外,还有溪管田、碓下田等,也是以产地分类的。如以色泽区分,则可分为黄田(即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详细分为:
田黄 --- 田黄石,主要产于中坂田中,黄色、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 ---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色白,略带微黄,萝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 白田石中,外裹黄色层者
红田 --- 橘桔皮红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橘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黄色
黑田 --- 黑皮田上、中、下、坂均有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黑赭色,微透明,萝卜纹较粗
灰黑田 --- 上、中、下坂均有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 寿山村水田中,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 寿山田埂旁,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 寿山溪水中,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二、高山系之水坑石

水坑石也像田石一样属于高山系统,因深藏于终年积水之坑洞之中,因而得名。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由于水浸气润,故石质晶莹xx。

水坑石石质微坚,有黄、白、灰、蓝等色。品种主要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草冻、环冻及掘性坑头等。

详细分为:
水晶冻 --- 白水晶、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 --- 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 冻 ---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 牛角冻,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 坑头石,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 水坑各洞 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 --- 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三、高山系之山坑石

高山位于寿山村南约二公里,是寿山主峰。高山在寿山诸峰中矿石储量{zd0},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由于高山石石质较佳,资源不断,故成为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田石和水坑石均属高山系,均为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因传统上自成大类,系谱图只集中介绍高山系所属之山坑石,产地除高山外,还包括邻近之杜陵、坑头占、月尾、虎岗、栲栳诸峰。
高山系中之杜陵,性坚质灵,堪称山坑石之萃。与其相邻之山岗产有迷醉寮、尼姑楼、蛇匏等,石性相近,石农称为“四姐妹石”,均属寿山石之名贵品种。杜陵坑临溪处产有善伯洞,石质细润微坚,金砂地闪闪发光,亦系山坑石中之佼佼者。除此之外,鹿目格、碓下黄、月尾石、虎岗石等也属此系。

详细可分为:
高山石--- 产于高山峰各矿洞,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 高山石中,纯黄色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结腻通灵外表泛淡黄色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矿洞质坚通灵,光彩夺目
黄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黄色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萝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于月尾山,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于金山顶,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四、月洋系各石

寿山村东南面八公里的月洋山,以其为中心的周围山峰所产矿石均属月洋系。

月洋产石仅十种左右,由石英+叶腊石、硬水铝石+叶蜡石和叶蜡石等三种矿石类型组成,以其出产名贵石种芙蓉石而闻名于世。芙蓉石质凝、结、腻誉为“印石三宝”之一。将军洞所产芙蓉石,更为收藏家视如拱壁。其他如半山石、绿箬通、竹头窝等也属印石之佼佼者。

详细分为:
月洋石--- 芙蓉石,加良山顶,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黄色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 芙蓉洞附近,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 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黄色


五、旗山系各石

在高山的北面,西起旗山,沿东北向走经柳岭、猴柴覃山、旗降山、黄巢山、柳坪、金狮峰,{zh1}东远远离高山的金山顶,这绵延六公里的群峰中所产矿石均归入旗山系。

旗山系矿藏丰富,品种繁多,仅次于高山系,但颇为分散。石质与石性差距颇大,以坚、脆、硬以及不透明的粗劣品种为多,多数只能作为工业用料或雕刻普通罢件和规格化印章。当然也有佳石出产,如老岭晶、大山通、豆叶青、柳坪晶等也备受藏家青睐,而旗降石则可以与高山系、月洋系所产名石争一日之长。旗降石是旗山系{zj0}石种,石质坚实纯洁,色彩艳丽,富有光泽,且多为数色相间,色界分明,近年不少名家传世作品采用旗降石雕镂而成,艺术效果特佳。

详细分为:
旗降石--- 于旗降山,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大山石--- 柳岭旁,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窝--- 旗山一带,质粗劣,不透明,多赭黄色

 

寿山石三坑分类法
    ——中国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布寿山石三坑分类法

    寿山石品类繁多、变幻万千,宋代《三山志》按石色取名,到清代《后观石录》始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列举名贵品种数十种。随着开采业的迅速发展,至今已开采坑洞达数百个。命名随意,或以山名、或以地名、或以人名、或以物像、色形取号,品名繁杂。一个品种往往还有俗称、别名、雅号,导致社会上对寿山石的定名不规范,甚至别出花样,随意取名。有的专辑还以种类多为能,出新名号为荣,这种繁杂、不规范的命名给人造成极大困惑,对行业的发展很不利。

    代表国家xx的中国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新近出版的《系统宝石学》提出了“三坑三类两成因”分类法,从尊重寿山石历史文化角度,科学
地解决了寿山石分类问题。该专著已成为全国高等院校珠宝专业类标准教科书。本刊对寿山石的定名和分类也沿用《系统宝石学》的这一观点。 

    一、尊重历史,沿用三坑法寿山石既有宝石的矿物特征,其作品又有雕刻的艺术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坑分类方法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已为海内外玩赏家及广大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为此国检中心在三大坑分类的基础上再按寿山石的成因类型、矿物组成分类并结合产地、矿洞和石质特征进行归纳,形成一套更有序、科学的分类定命方案,将对寿山石的鉴定、评估和推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寿山石按三坑类别分为: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二、两成因:次生矿与原生矿寿山石按成因类型分为:次生矿型和原生矿型两种类型。田坑石为次生矿型,水坑石和山坑石两者均有,其中掘于山坡或溪田中的独石类为次生矿型,采自坑洞矿脉或矿体中的矿石为原生矿型。原生矿型寿山石是指地质火山运动过程中带来的火山热液沿地层裂隙充填形成矿脉或对围边岩石进行热交代反应形成矿体的寿山石。次生矿型寿山石是指形成于地下的矿脉或矿体因地质作用暴露地表,经风化、剥蚀后沿山坡滚落,并在低凹处堆积埋藏,或经山洪冲刷搬运,并在某些溪段沉积埋藏形成的寿山石。此类寿山石因长期埋在山坳的泥土层或溪流沿岸的水田沙砾、泥沙层中,受水的滋润,发生水化学作用、腐蚀酸的作用、风化作用,其石质变得更加温润、色泽别有韵味,并形成石皮、红筋等特征。 


      三、迪开石、叶蜡石、伊利石 

      宝石学以成份论英雄 

      寿山石既为宝石,当以宝石学的成份分析,决定宝石的优劣。一般而言,迪开石类矿物优于叶蜡石类,而叶蜡石类又优于伊利石类。这从对各种寿山
石的矿物特性分析可得出此结论。

      寿山石按矿物组成分为:迪开石类、叶蜡石类、伊利石类三大类。田坑石、水坑石为迪开石类,山坑石三者均有。 

      迪开石类寿山石以高岭石族矿物为主,密度2.5—2.67g / cm3,透明度较强,色彩丰富,质地细腻凝结,富有光泽,为寿山石之精华。主要品种有田
坑石(田黄)、水坑石和山坑石中的高山石、都成坑石、善伯洞石、大山石、旗降石等。 

      叶蜡类寿山石以叶蜡石矿物为主,密度为2.8—2.84g / cm3,多为不透明或微透明,蜡质感强,色彩斑斓。此类石质变化较大,有细润凝结、艳丽醉
人的芙蓉石,也有粗糙多砂、暗淡斑杂的马头岗石。优质品种有芙蓉石、汶洋石、月尾石等,普通石种有老岭石、柳坪石、峨嵋石等。 

       伊利石类寿山石以伊利石矿物为主,密度为2.7—2.8g / cm3,不透明或微透明,以黄、白色为主,质坚脆、多裂格,石性不稳定易脆裂。主要品种
有连江黄石和山仔濑石等。综上所述,本方案在寿山石三坑分类的基础上,以成因类型、矿物组成分类,结合石质、密度、光泽度等物理性质,较系统地
进行分类、定名,以利于鉴定、评估及推广工作,也有利于寿山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寿山石主要品种分类表
三坑类别
成因类型
矿物组成分类
主   要   品  
 
田坑石次生矿型

  迪开石类(田黄)
田黄石(田黄石、田黄冻石、银裹金田黄石、乌鸦皮田黄石等)
白田石(白田石、白田冻石、金裹银白田石等)
红田石(橘皮红田石、煨红田石、红田冻石等)

黑田石(黑田石、灰田石、黑皮田石等)
 
水坑石次生矿型
迪开石类(掘性水坑石)
 
掘性坑头石(掘性坑头石、掘性坑头冻石、 掘性坑头晶石等)
 
原生矿型
迪开石类(洞采水坑石)
坑头石(各色坑头石、坑头冻石、坑头晶石。

主要名品有水晶冻石、鱼脑冻石、鳝草冻石、牛角冻石、天蓝冻石、桃花冻石、玛瑙冻石、环冻石等)
 
山坑石次生矿型
迪开石类(掘性山坑石)
掘性高山石、鲎箕石、掘性都成坑石、芦荫石、  鹿目格石、掘性善伯洞石、掘性金狮峰石、掘性房栊岩石、掘性大山石、掘性旗降石
 
叶蜡石类(掘性山坑石)
掘性老岭石、掘性马头岗石、掘性柳坪石、掘性碓下石、牛蛋石、溪蛋石
 
伊利石类(掘性山坑石)
掘性连江黄石、掘性山仔濑石
 
原生矿型
迪开石类(洞采山坑石)
高山石(各色高山石、高山冻石、高山晶石。主要名品有:荔枝洞高山石、水洞高山石、太极头高山石、鸡母窝高山石、玛瑙洞高山石、四股四高山石等)
都成坑石(各色都成坑石、琪源洞都成坑石、马背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等)
善伯洞石、善伯尾石、蛇瓠石、房栊岩石、金狮
峰石、鸡角岭石、黄巢洞石、大山石、旗降石
 
叶蜡石类(洞采山坑石)
芙蓉石(各色芙蓉石、芙蓉冻石、芙蓉晶石、将军洞芙蓉石、上洞芙蓉石、半山石、竹头窝石、绿若通石等)

汶洋石、山秀园石、党洋石、松坪岭石、老岭石、峨嵋石、猴柴磹石、马头岗石、虎岗石、狮头石、柳坪石、吊笕石、月尾石、方田仔花坑石

伊利石类(洞采山坑石)
连江黄石、山仔濑石

 

寿山石点滴


福州寿山石印章从面世至今已800多年,始终是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华人书画家、文人墨客、收藏家与印石爱好者最为青睐的佳品。寿山石以质地细腻、色彩俏丽、纹理天成、柔而易攻等特点而名闻遐迩。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印石三宝”中的田黄石与芙蓉石就产自寿山。

  驰名中外的寿山石产于我国东海之滨有着26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寿山石产地在距城30余公里的北峰寿山村。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就在这“百里连亘如长城”的群峰中盛产人见人爱的人间瑰宝—寿山石。xx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曾赋诗赞曰:“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寿山石有哪些品种? 答: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zj0},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zw}”的美誉。

  水坑石出产在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因下水较多,故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色彩瑰丽,光而通灵,价值颇高。但开采极为困难,产量偏低。水坑石的品种以色相形似可分为:缮草冻、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环冻、牛角冻、桃花冻、玛瑙冻等。

  山坑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的岩石之中,大多是由花岗岩和石英石经过长久岁月的分化而形成的。石质硬度不高,但其加工性能好,1500年以前就被人发现,并利用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明末清初,有许多文人雅士利用其制作图章。水坑石颜色有朱、黄、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块石上五彩纷呈的。其多以产地命名,或以色相取号。如高山石、善伯洞、荔枝洞,以及都成坑、旗降、老岭、柳坪、月尾、芙蓉、峨嵋等,品种多样,各具特色。寿山印章雕钮艺术自成一家,主要特点是,因石造型,根据石料的xx态势进行构思,再根据石料的色泽、石质、纹理进行取舍布局,为神奇兼备的艺术珍品。

  如何对寿山石的品种进行鉴别? 答:(一)田黄在寿山石中,最易与田黄混淆的主要有掘性高山,掘性都成坑,掘性坑头,鹿目格,牛蛋黄,善伯洞,连江黄,溪蛋和新出荔枝洞。掘性高山和掘性都成坑虽有罗卜纹与田黄石相似,但表裹石色变化不明显,且掘性高山石质细而松软,掘性都成坑洁而微坚,其温润逊于田黄,新出掘性高山,质近田黄,俗称“鲎箕田”,但外形不呈卵状。近年常见荔枝洞所产黄色带皮石料刻制的假田黄,通灵艳丽,见多方形,要价极高,故愈通灵者,愈要认真鉴别,还见到以数块小田黄胶合而成大田黄,或者粗质田黄上镶嵌入好田黄片块,虽经刻工掩饰,但石质纹理自当不同。(二)山坑石与水坑石水坑石中的各种“晶冻”,属寿山石名贵品种,具有质晶莹,性纯洁,色娇妍等特点,价值以斤两计算,水坑产地与高山,都成坑产地相似,矿石多为集晶状结构,石质近似之处很多,特别是高山峰各洞所出的冻石,种种名目几乎全与水坑相同,两者极易混淆,其根本区别在于质地垢结与松,石性的细与粗,纹理的隐与现,色泽的清与浊。

  如何收藏保养寿山石?
    答:(一)寿山石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矿石不可长期置(二)放山野或室外,要及时存放于地窖或阴湿之处,时常淋冷水以保润泽。开料时谨防热燥迸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制成原坯后,分别品种、档次和块度,放置木盘中,放阴湿处保存,若xx石料,{zh0}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盘里,如块度较大,亦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裹,放置阴温处。经过雕刻加工成品的寿山石雕适宜室内陈列,如石表灰尘,污物污染,只要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切忌用金属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坏明亮光滑的表层,寿山石印章与小挂件,{zh0}经常摩娑抚玩,油渍在人的体温作用下附着并沁入石中,久而久之,石质则更有灵性,古意盎然,对暂时收藏起的作品,{zh0}放置锦盒中,薄抹白茶油,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从总体上说,寿山石宜用油保养,但不是每个石种都适宜,比如芙蓉石洁白细嫩,久沾油渍则变灰暗,失去光彩,所以应忌与油触染,必先净手或戴白手套,人们常说芙蓉石天生丽质,何需"涂脂抹粉,乔装打?净手抚玩,即有梁园雪与贵妃肤之美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石质而区别保养的方法。

    (三)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黝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如柜中有聚光灯,应在其中放置小杯的水,以保持湿度,防止高温干裂石头。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都成坑石与旗降石因坚实质稳定,不必油养,多以上蜡保护。寿山石中普通的石料,如柳坪石,老岭石,焓红石,峨嵋石等,石质不透明,产品磨光后进行加热打蜡处理,不用上油,如沾灰尘,不宜水洗,用软布擦抹,越擦越亮。

    (四)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xx石雕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石材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沾白茶油,均匀涂在石雕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值得注意的是,油养时采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会使石色泛黄,所以不宜采用。此外,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也不适用于寿山石的油养,不但不能产生养石的功效,长期使用还可能严重破坏石质,所以请务必谨慎。


  田黄石因何而得名?

    答:简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它具备石的六德:温、润、凝、腻、细、洁。

  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连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者能益寿延年等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如何鉴定田黄石? 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xx,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石的分类有哪些?田石——产於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橘皮红田橘皮红田为上三坂所产。色素以红,黄为主,尤以深红居多。色似红橘皮,而红得更深更浓,似红琥珀,但比琥珀温婉可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而欲化。其质纯优,凝灵成冻,为田石中色度最饱和者。橘皮红应为正红田,占田石产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积多不盈两,故极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红被列为田石的{jp}。

  (二)煨红田煨红田多产於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於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但多因质燥,材小而不为收藏者所珍爱。

  (三)田黄指黄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数里至双溪皆可掘得,占田石产量最多。各坂的田黄色质微有区别: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质为{zj0}。其黄色之浓淡各有千秋,人们按其色相之差别,又划分三个等次十种类别:

  1、 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

  (1) 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

  2、中品 (4)黄色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黄色但略带粉白色调。 (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鷄油黄”。 (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 (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粿黄”。 (9)黄色淡如蜂蜡,质比鷄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 (10)介於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这四类田较为乾燥粗杂,几乎不通灵,也多无萝卜纹,俗称“杂田”。

  四)白田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极难觅得,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

  (五)黑田 黑田有纯黑和灰黑二种。纯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铁头岭及下坂一带的田中,常见有黄色石皮。质亦较细,萝卜纹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浑而微透,并常伴有细小黑砂钉。灰黑田色较淡而灰。皮或黑或黄,质多粗硬浑杂而间有黑砂点。萝卜纹常粗散不匀。产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产。为下品田。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

  (六)黑皮田即“乌鸦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其皮内或白田或田黄,色质、纹理和寻常无皮之田无异,唯多伴有小黑钉。单层的乌鸦皮田灯下能透,其肌质易于鉴识,若乌鸦皮内再有一、二层黄皮或白皮则难以灯照鉴别,不过这类含多层石皮的田石,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则多见其裏色质俱佳,尤如冻石,实属难得之材。

  (七)银裹金指外白内黄的田石。许多白田或多或少总带有黄心,田黄亦常带有白皮,“银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统称为“银裹金”田。前者的黄心如蛋黄亦如黄心的蕃薯,黄亦明快纯净而淡雅,质极细嫩灵腻,而纹路比各色田石更隐约难寻,几乎不可见。後者的黄多介於黄金黄与桂花黄之间,接近黄金黄,但稍含粉色,萝卜纹细密有致。材积好、色质佳的银裹金,亦属田石之上品。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寿山石简介(一)_夸父子孙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