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情结_方华一生_新浪博客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续过程中,虽然也有技术上的改进,但是改变并不大。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小的时候,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侯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我觉得我这一年龄阶段的对牛耕还有所认识,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操作过几次,至今记忆深刻。我家乡的牛耕是一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

  牛是有力气的,但是速度比较慢,在没有农业机械的时代,它也恐怕是{zj0}选择了。耕地、耙地、牛都是主要的“动力”。

  如今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即使像我老家那样偏僻的地方的农田里已经很少见到耕牛的身影!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这样的“{zh1}的牛耕者”也开始敲打键盘,在网络上给牛耕时代来一个的告别。虽然我知道我还有情感在那里停留......

 

附:《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关于“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汉初至文、景的六十多年内,社会经济逐渐由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到武帝时,便出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史载当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器的传播更为迅速。今辽宁、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西汉的铲、钁、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出土铁犁铧数量很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zd0}的铧宽达四十二厘米,这也许就是武帝时期以来“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的所谓“大器”(一说“大器”指兵器和煮盐牢盆)。

    马耕和牛耕(主要是牛耕)已很普遍。除了二牛三人的耦犁以外,还有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山西平陆发现的王莽时期墓葬画像砖上有二牛一人的犁耕图。这种犁耕法较之二牛三人的耦犁,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武帝以后,随着大规模徙民边陲,进行垦田,牛耕技术也传到西北。与犁耕技术的传播同时,播种用的耧也开始使用,西汉晚期,耧已传到辽阳一带,辽阳的汉末村落遗址和北京清河汉代遗址中,都发现铁制耧足。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牛耕情结_方华一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