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帮我买IPod开始,我就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苹果的工业设计总是惊人地稳定在75分,而这个75分所代表的就是在一个个性消费刚刚苏醒的Mass Market中,能够获得特定Niche Market的标称。譬如我喜欢的Bang&Olufsen,工业设计分值可以达到90分,但这却无助于让它获得如苹果的飓风般的市场和特定的顾客群落.这当然也是因为B&O本来就是为不到5%的小众用户设计的--- 作为民用消费电子用品,在中国,你甚至见不到它的平面广告。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在Apple工作了两年,Joseph就xx褪去了天才少年的偏激和过去看问题的轻狂,他有理有据地展示了他对市场上各家竞争对手产品技术架构局限性的理解。他坦承很多手机在硬件上超过了Apple,譬如Camera这一项,许多中xx新机都是从5MP起跳,而苹果的依然是3MP, Google手机在GPS导航定位方面确实强过IPHONE。但是,Android这个貌似开放的架构体系却给加盟其中的硬件厂商带来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或者说,不安全感--- 因为午餐不会永远免费。许多传统的手机厂商投靠Google阵营,只是因为开放式的Android系统能够降低成本--- 问题就在于,也只是能够降低成本而已,而{zd0}的隐忧就是,还是暂时地降低。
我笑问是否苹果也要像Huawei那样定期地给你如此这般洗脑啊?你刚才所讲的xx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汝司之营销战略专家们告诉你们的?我记得Joseph在几年前,还喜欢逛在北美留学生中很xx的未名空间,把里头鸡毛蒜皮的关于国内的种种无聊屁事拿来问我,譬如HW公司的残暴无耻剥削,譬如美国那帮留学生的征友征婚打架斗殴。我当时直哀叹这孩子去了美国就xx跟其他闲极无聊的华人留学生一样,虽然读了名校,却依然被摒弃在了社会和生活的边缘,不会去着眼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最可气的是,他问了一堆问题后就沉默了,却从来不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甚至一度怀疑,他可能苍白到没有观点..
我们探讨了好几个问题,譬如为何苹果要将产品设计成浅色调,为何使用光滑的镜面塑料,为何只用圆滑的线条而不用刚毅的倒角,为何不使用充电电池而坚持只使用内置电池…这些,苹果都自有它的道理,我越了解这些就越发感到这些貌似细节的边缘问题,正是构成了外人所无法看到的苹果文化的一部分,即设计者在面对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市场时,如何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进行产品设计上的取舍,换言之,这些都是在产品诞生之前,设计者早就预订好的计划。
譬如,我认为,与好莱坞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Jobs, 将电影市场中的设计理念转嫁给了苹果的产品。一个事实是,将近100年来,进入电影院的观众人次有70%都是女性--- 女性更愿意为情感体验付费。我想以时尚文化为诉求的苹果,正是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最终要服务的客户群,并将这个商业理念恰当地植入到了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眼中的,简洁细致(不是精致),实用,稳定,淡雅却外表脆弱的苹果系产品印象,不用我多说,谁都知道苹果的主流主顾是什么人。作为炮轰IPHONE的对头,一看Motorola的 Milestone就莞尔不禁,女人的对面就是男人!
最有意思的是,苹果的战略成功并非是民主意志的结果,恰恰相反,它xx依靠Jobs天才的超前嗅觉和疯狂如独裁者般地贯彻他的Vision,hmmm, 这立刻让我想起了HW公司的任老板。在这个狼烟四起,群雄角逐的IT&T战场,越来越表现出逆流而上能力的,恰恰是Apple和HuaWei. 而这两家的当家人,在某些关键方面,是何其相似啊!那些嘴尖皮厚的商业杂志主编们,怎么没想到把两人放一起做个类比访谈。而我,出于职业习惯,很有兴趣去比比到底谁的利润更高,5年后他们的利润率是否可能趋同.